從佐賀搭火車,經過40分鐘車程抵達有田。這個人口不到2萬人的小鎮,為何能在歐洲歷史上留名?到街上走走逛逛,你很快就能發現原因,和有田的傳統工藝「有田燒」相關。
400年歷史有田燒,起源和一場戰爭有關
16世紀時,日本的瓷器技術仍不算上乘,而中國則是瓷器文化的重心。至於身為中國藩屬國的朝鮮,則介於兩者間,瓷器技術水準無法如中國般輸出全球,但仍具有一定水準實力。
16世紀末期,萬曆朝鮮之役爆發,中國、日本、朝鮮都捲入其中,日本雖然戰敗,攻入朝鮮半島的戰國大名,卻利用這機會,把當地陶瓷技工帶回在九州的領地,瓷器文化就此在九州一帶萌芽。
到了17世紀初期,來自朝鮮的陶瓷技工李參平,在有田東部泉山探勘出白瓷礦後,除進一步壯大有田發展瓷器能量,更把中國、朝鮮的瓷器文化,融入自身文化風格,轉化為自己獨一無二的優勢。
而在15至17世紀的大航海時代,各歐洲強權無不積極向外開拓新航路、尋找新的貿易機會,瓷器就是當時重要的貿易品之一。當時有了原物料、技術的日本,自然也有一席之地,產品大量出口歐洲,而且影響力一直持續至今。
走一遭郊區的有田瓷器公園,便可一探究竟:整體風格猶如德國莊園,並復刻德國德勒斯登的茲溫格宮(Der Dresdner Zwinger)。乍看之下,可能會有點奇怪,在心中浮現疑問:到底瓷器與宮殿的關聯在哪?
大航海時代,有田產製的有田燒大量輸入歐洲,由於質地輕薄、質感細膩,看起來像是玻璃般滑順,但卻很堅硬,不只打入歐洲主流社會,更吸引不少歐洲王室收藏。1873年維也納展出的萬國博覽會,也展出有田製造的1.82公尺高花瓶,更加大歐洲人對有田燒的喜愛。
三大樣式,說明有田燒深受國內外肯定
到目前為止累積400多年發展歷史的有田燒,依照製造時期、樣式,大致可以分為初期伊萬里、柿右衛門樣式、鍋島藩窯三大種。
初期伊萬里大致上指的是效仿中國樣式。17世紀中葉,全球瓷器產業龍頭中國正陷入明末清初改朝換代戰亂,導致無法正常供貨歐洲。負責從中國採購景德鎮瓷器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就轉往鄰近可穩定出貨的日本,使得日本瓷器轉而填補市場空缺。
不過,當時日本瓷器設計和製造水準仍在茁壯階段,幾乎都是模仿中國的花紋圖樣,像是青花就被稱為「染付」,而在彩繪瓷器上以金泥、金粉描繪圖樣,則稱為「金襽手」,是當時常見的兩種技法。
日本瓷器模仿中國一段時間後,逐漸也走出自己的風格,以描摹日本的花鳥風月為主,如松竹梅、秋草、波千鳥、鹿紅葉、粟鶉。並搭配「濁手」、「濁手素地」,即像是凝脂般清透,遠看彷彿玉一樣的乳白色瓷胎。
為了讓兩者完美搭配,在繪製圖樣時也必須用到「赤繪技法」,是經過無數次的嘗試,才調出和「濁手」、「濁手素地」相互映襯的理想紅色,猶如熟透的柿子,此門派因而得名「柿右衛門」。
不只是對外輸出,逐漸走向精緻的日本瓷器,也成為餽贈的最佳選擇。當時出現「鍋島藩窯」門派,其生產的瓷器專供藩主餽贈給其他重要人士,或是進貢給幕府將軍和天皇,一般庶民看不到,也不會出口到海外。
但這些在「鍋島藩窯」內產製的瓷器,因為生產出來的瓷器,都會由藩主全部收購,匠人少了市場壓力,也比較能心無旁騖追求技術,一般而言是以「染付」(指青花)為基礎,再參雜赤、青、綠三色彩繪,被公認是日本彩繪瓷器當中,工藝最精細的。
無論喜歡哪一種樣式,到有田時,不妨來場當地陶藝店巡禮,或是到咖啡廳小憩時,多注意使用的瓷器,都能從不同角度,認識這個「全日本最早製造瓷器的地方」。
撰文:陳育晟(圖片:九州觀光機構)
推薦行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