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決定結束RAW餐廳,並在原址成立廚藝學院時,其實我看到的是台灣餐飲產業的一些根本問題。
首先,隨著教育部政策的調整,餐旅相關學系的招生名額逐年減少,這導致畢業生進入職場後供需失衡。
其次,過去專業廚師要經歷多年磨練、要在某間餐廳蹲點,通常30到40歲才能開店。現在不少廚師20歲出頭便可開一間餐廳,但由於缺乏足夠的經驗,面臨餐廳無法長期經營,或是很難再提升,或者無法達到米其林的水準。
最後一個我觀察到的現象是,現今幾乎沒有人從事餐飲學院教育,因為大家都擔心「教會徒弟,餓死師父」,害怕會培養出未來的競爭對手。
很多人問為什麼我能開設這所廚藝學院?我想,RAW成功的經驗能夠證明。RAW營運十年期間,接待顧客有30萬人次。每當新的餐期推出,線上約有10萬人搶訂,這樣的數字連不少國外主廚都感到不可思議。
而在RAW最後一檔餐期「Last Dance」,線上預訂人次更是突破12萬,如果累計所有的訂位需求,總共超過42萬次,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換句話說,RAW如果繼續開下去,能連續15年都不需要再接受新的訂位。
此外,這屆米其林頒獎台上有七位獲獎人,過去都曾在RAW工作過,這也證明多年來我們的作戰策略,在亞洲是成功的。
重視養成教育,練就難以取代的武器
人們常說「危機就是轉機」,但我認為,這並不意味著所有人都能將危機化為轉機,前提是你必須具備足夠的技能和武器。過去七、八年來,我在學校教學觀察到,當學校的教育體系無法完全滿足學生的需求,許多畢業生如同被「趕鴨子上架」,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技能養成,便匆忙進入職場。
從餐飲業面臨的缺工、流動率高等挑戰來看,並非因為這一代的年輕人是所謂的「草莓族」,而是當餐飲業在介紹這個行業時,往往過於理想化,年輕人對行業缺乏足夠的認識。新一代料理人若缺乏足夠的技能去應對現實層面的挑戰,那麼危機便難以化為轉機。
未來在廚藝學院,我希望從上而下地提升整個行業,培養出更多精英主廚。以過去十年,RAW培育出的米其林得獎者來看,我相信未來十年,透過專業的教育和技能訓練,至少能再培育出20位米其林水準的主廚,這些精英主廚們將會對整個餐飲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作者為國際名廚,吳婉瑜採訪整理)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