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心愛的布偶道晚安後,孩子開始發揮想像力
「媽媽,玩具的位置好像跟昨天晚上不一樣耶!我是說真的!玩具半夜都在做什麼呢?」已經快6歲的兒子,至今還常常問我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將玩具視為朋友的他,和多數看過《玩具總動員》的孩子一樣,真心相信玩具是有生命的,當小主人睡著後,玩具多采多姿的夜生活才正要開始。
這也是我帶著他參加「布偶夜宿圖書館」活動的原因,雖然當朋友知道後詢問:「怎麼不是把孩子留在圖書館過夜?只留布偶過夜有什麼意思啊?」我有暗想,的確,如果能讓孩子夜宿圖書館,這活動一定更受家長歡迎吧。但實際參與後,我完全明白圖書館如此設計的用意與趣味——正因為布偶不在身邊,孩子的想像力更能夠無邊展開。
我們參與的是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所舉辦的場次。不同於其他分館規劃給兒童的區域較有限制,總館三樓整層都是兒童閱讀區,有兒童閱覽區,也有鋪設木頭地板的親子共讀區,以及不定時舉辦說故事活動的區域。
舉辦兒童閱讀推廣活動時,來參與的孩子們不免因為興奮而吵吵鬧鬧,或是在共讀時難免會發出一定的朗讀聲與討論的音量,總圖獨立樓層的完整規劃,讓家長、孩子,以及其他前來使用圖書館的民眾都能各得其所,不受彼此干擾。
在這樣的場地優勢下,進行「布偶夜宿」前,館員特地安排了帶著玩偶聽故事、手作玩偶,最後孩子自己選一本故事書,親自(或由父母協助)唸給玩偶聽等活動。館方做足了準備,並讓孩子調整心情,好好地和心愛的玩偶說晚安後,才離開圖書館。
▉臉書傳給你看:玩偶在圖書館裡都做些什麼?
受惠於便利的網路社群時代,孩子才剛回到家,就已經能透過臉書,看到總館在粉絲專頁公布的現場照片實況。原本躺在帳篷裡的玩偶,在空無一人的圖書館偷偷起身、下階梯、上書架、在螢幕前張望著。兒子驚喜地在照片中找尋自己的寶貝玩偶,開心得大叫:「媽媽,你看他真的跑去玩了耶!」或「他怎麼跌倒了,好好笑喔!」
你說,簡單幾張照片孩子就會相信嗎?沒錯!喜歡聽故事的孩子就是這麼天真浪漫。在他們心中,世上沒有什麼事不可能發生,沒有什麼事是荒唐可笑的,所有的「未知」對他們來說不是不可能,只是「不知道」而已。
隔天一早,我們回到圖書館,本來以為只是單純地領取玩偶回家,沒想到圖書館還安排了3個小活動,引導孩子們認識圖書館功能與索書號,讓孩子們學習認識書架與書背上的訊息,順利找到自己想讀的書。
活動結束後,每個人還能收到一本「玩偶為你挑的書」,讓小朋友帶回家和玩偶一起看。一連串的活動加深了孩子對圖書館的認識與閱讀的興趣,說故事給玩偶聽(或是帶著玩偶聽故事)成了接下來幾天的家庭固定活動,就連已經十分習慣造訪圖書館的我也覺得很有意思。
▉美日等國也辦過,培養閱讀習慣成效斐然
這樣的活動其實在其他國家也曾舉辦過,過去美國公共圖書館曾以「娃娃在圖書館過夜」(stuffed animal sleepover)進行類似活動;日本大阪也有「ぬいぐるみおとまり會」(夜宿圖書館),同樣是邀請孩子帶著喜愛的布偶到圖書館裡聽故事。
同樣的,這些說故事活動結束之後,孩子讓他們的娃娃睡覺並跟娃娃說晚安,家長就帶著孩子回家。接著圖書館員便大展身手,將娃娃們擺設在電腦、書架前,拍照後隔天送給孩子作為禮物,讓孩子看看他們的「好朋友」前一晚在圖書館都發生了哪些事。(不同的是,受惠於智慧型手機與網路,現在我們不用等到隔天就能及時收看囉!)
▉讓孩子讀故事給玩偶聽,刺激自發性閱讀的動力
為孩子讀睡前故事或是建立固定的親子閱讀習慣,已經是我們育兒生活裡重要的一部分。許多閱讀推廣研究告訴我們,讀故事給孩子聽,除了能增進感情、幫助入睡,也能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更進一步的是,如果能讓孩子讀故事給玩偶聽,效果可能會更好,可以增加孩童自動閱讀的習慣,並且能維持閱讀效果。因為前者對孩子來說,屬於一種被動的閱讀模式,後者卻是自發、自我引導式的閱讀模式。
閱讀給玩偶聽,不只是一種天真浪漫的兒童遊戲,因為學齡前兒童正在摸索現實和幻想間的差別,想像力豐富的他們,很容易相信玩偶是有生命的,真的會聽到故事,給了他們唸故事給玩偶聽的念頭。所以下次讀故書書給孩子聽時,不妨邀請孩子帶著玩偶一起參與,無論如何,有夥伴一起聽,故事總是精彩得多吧!
親愛的爸媽們,閱讀有許多型態,親子共讀、孩子們自己讀、孩子讀給願意分享的夥伴(包括我們)聽,這是一段從「親子共讀」發展到「孩子樂於自己讀」的過程。只要不是在探索世界的年齡撇下他,叫孩子「你自己讀」,都會是一件能讓兒童從書中得到無窮樂趣的好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請灌溉支持我們!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