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認識「皇后合唱團Queen」嗎?但你一定聽過他們的歌。《Bohemian Rhapsody》、《Killer Queen》、《Somebody To Love》、《We Will Rock You》、《We Are The Champions》等令人朗朗上口的歌曲,都是出自「皇后合唱團Queen」之手,他們的音樂打破常規,為搖滾樂寫下新篇章,更影響了許多後輩。而這個傳奇樂團的故事,終於被搬上大銀幕,樂迷影迷都萬分期待!
《波希米亞狂想曲 Bohemian Rhapsody》,以他們最知名的歌曲《Bohemian Rhapsody》命名,講述了Queen崛起、風格、團員之間的關係,及主唱Freddie Mercury單飛、面對自己的性向,最後以樂團在Live Aid上重聚作結,也是 Queen最著名的演出之一。
華麗搖滾、各種風格的跨界混搭,搭配Freddie的特別聲線及表演,「前衛」一直是Queen最標誌性的元素,讓人難免期盼《波希米亞狂想曲 Bohemian Rhapsody》會用不一般的手法去處理傳記電影。而Freddie Mercury非凡的一生,與樂團成員檯面下的互動,和摯友、愛人、家人的關係,更是令人好奇,希望能在大銀幕中窺探他的內心深處。
可惜的是,想不到長達164分鐘的電影,卻是非常淺層、平淡無奇的敘述,沒有重心、情感薄弱,像教科書一般僅僅給予資訊的編年史而已。
當然我們知道Queen的故事有多豐富,絕對難以用一部電影的時間敘述完,何況要講得好?因此取捨就顯得相當重要了。導演與編劇作為說故事的專家,除了要把故事說清楚,更必須謹慎決定要講到甚麼程度、每個事件比例如何調整得宜,才能讓它吸引人、給人共鳴、產生情感連結。可惜《波希米亞狂想曲 Bohemian Rhapsody》卻帶給觀眾一種,即使都到了最後一刻,電影依然拿捏不定究竟想要針對Freddie Mercury個人,還是整個樂團去拍攝?劇情又希望將Queen音樂生涯的哪個階段擺為重心?這種飄移不定,又每件事都想提及的感覺,像是貪心的把所有材料等比例丟進同一個鍋內熬煮,使得味道失衡,失去深度。也因此造成角色描寫顯得不足,更在彼此之間關係處理上,除了Freddie與生命知己Mary Austin刻劃較深些,其餘都相當薄弱。最後,這些問題的交錯使得《波希米亞狂想曲 Bohemian Rhapsody》變成像歷史頻道播出的電視電影等級,失去原本應該有的規模,而這並不是用幾幕名曲表演的絢爛場面,讓觀眾跟著唱,嗨一嗨就能掩蓋掉的事實。
傳記類電影的確得小心處理,畢竟面對的是真實存在過的人物,和了解他們的人們,稍有缺失就容易受到撻伐,但這不代表它無法拍出新意。近幾年就有幾部優秀的傳記作品,如《老娘叫譚雅 I, Tonya》以及《第一夫人的秘密 Jackie》。前者把出格花式溜冰選手Tonya Harding從小到大的故事都講清楚了,但明顯把重點放在她因為家庭與交友造成的性格建立,引出後面發生的Nancy Kerrigan被襲事件。片中利用採訪方式回溯情節也是不錯的手法,能藉此讓角色說出半虛構的「內心話」,保留給觀眾決定是否相信他們的言論。而《第一夫人的秘密 Jackie》更是大膽,基於Jackie Kennedy的高知名度,完全不談她成長背景、如何嫁進Kennedy家庭等等,而是針對美國前總統John F. Kennedy刺殺案前中後期間,短短幾天內,她面對事件的心境與態度,去描繪這位前第一夫人光鮮下的內心世界。沒有譁眾取寵的視覺聽覺效果,用一種靜謐尊重的態度,以角色情緒去引導觀眾感受劇情起伏,是相當高明的手法。
那麼,讓我們來想想為什麼有豐富題材能發揮的《波希米亞狂想曲 Bohemian Rhapsody》,卻沒辦法有《老娘叫譚雅 I, Tonya》和《第一夫人的秘密 Jackie》的創意與深度,而變成一部如此平庸的公式電影呢?其實從前期規劃到拍攝、後期製作中這部片子面臨的困難,是可以略知一二的。
事實上Queen樂團成員Brian May和Roger Taylor,擔任了《波希米亞狂想曲 Bohemian Rhapsody》其中兩位製作人,因此除了兩人的樂壇地位外,製作人身分讓他們更擁有不小的權利能介入、制衡電影製作。聽說原先預定飾演Freddie Mercury的Sacha Baron Cohen就因為創作想法與兩人不同辭去演出,而Brian May的前妻Chrissie Mullen也對於自己在電影裡被詮釋的方式不滿,向Brian提出抗議後,劇組便將她的畫面全數刪除。另外,製作初期Brian May也曾表示過電影太過於偏向Freddie Mercury的個人傳記而感到失望。當然,有誰希望自己的故事是被呈現出較不雅觀的黑暗面?又有誰樂於見到團體故事裡自己被提及得少?我們只能猜測這些介入應該對劇本有不小的影響,或許是導致電影過於保守的因素之一。畢竟《波希米亞狂想曲 Bohemian Rhapsody》不是像《媽媽咪呀! Mamma Mia!》一樣,只採用歌曲,故事虛構,對樂團無害而能較輕鬆得到ABBA的全力支持的電影。
導演的部分同樣命運多舛。Bryan Singer雖然依舊掛名,但事實上他在拍攝期間多次無故消失未到現場,造成了作業拖延,除了導致攝影師Newton Thomas Sigel幾度必須親自補上空缺,更使劇組感到不快,頻頻抗議抱怨。最後20th Century Fox決定直接辭退Bryan Singer,由《飛躍奇蹟 Eddie The Eagle》導演Dexter Fletcher接手,才順利將電影拍完。但這是否也影響到電影的風格一致?又或者其他面向?也只有相關人士才知道真相了!
不過,電影還是有可看之處,尤其Rami Malek的表現實在可圈可點。嚴格來說,他的外型並不像Freddie Mercury,光看劇照也覺得只是造型很厲害的角色扮演罷了,但當Rami Malek一動起來,整個神韻就立刻出現,那姿態真是嚇死人的跟Freddie Mercury一模一樣,尤其表演時,在舞台上肢體的律動太維妙維肖,簡直靈魂上身般。
而Queen演出的畫面也拍攝得相當不錯,感染力十足,那些永恆名曲確實讓人聽了雞皮疙瘩,最後的Live Aid演出重現非常精緻。不過想一想,其實真實的演唱會早已存在,很多畫面人們在網路上就找得到,而一部電影不能僅是將它們複製就好,應該帶我們探索更多那些背後、舞台下的故事。
有可能我對《波希米亞狂想曲 Bohemian Rhapsody》的期望太高,也不是樂迷,而是以影迷的身分和角度去看這部電影,而感到有點失望,不過,作為一個叛逆、永遠走在前端的藝術家,我想Freddie Mercury絕對不會樂於見到關於自己樂團的電影是如此一般的吧!
本文為yamMovie電影特區邀稿,文字版權為本人及yamMovie電影特區共同所有,非經同意不得轉載使用
推薦指數:5分(滿分10分)
加入「yamMovie電影特區」LINE好友,隨時掌握熱門電影動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