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哈佛法學院高材生,午餐吃什麼?

換日線

更新於 08月19日09:19 • 發布於 08月07日07:10 • 龍緣之/動物烏托邦
哈佛法學院高材生,午餐吃什麼?
哈佛法學院高材生,午餐吃什麼?

今(2024)年到哈佛大學訪友時,最令我意外的是法學院學生餐廳豐富多樣的植物性飲食。

當我在 20 年前選擇不再吃肉時,家人紛紛表示擔心營養不足,朋友則多半持觀望態度,等著看我在一星期後會不會放棄。這些冷言冷語達到了激將法的作用,讓我更重視健康、開始接觸營養學的報告,也研讀經典名著《<深層素食主義》中關於飲食選擇所蘊含的正義、邏輯問題的思辨,甚至推動著我一路讀到科技哲學博士。

近年來,由於知識逐漸普及,我已經極少聽到「吃素食會營養不良」這樣錯誤的刻板印象了。即使如此,我也實在沒料想到,原先擔心在美國波士頓找不到合適餐廳的我,完全是多慮了──因為最令人驚豔的 Vegan 飲食就在校園裡。

圖/龍緣之 攝影

吃「素」的?對,也不對!

過去在英文和中文裡,都將「吃素的」作為嘲諷人能力不強、肌肉無力、不具競爭性的說法。這樣的慣用語已經受到挑戰了──誰也不敢說哈佛法學院師生們是「吃素的」吧?

但是,說這裡的學餐是「素」,卻是對,也不對。因為,過往中文將「素食」與英文的 Vegetarian 對應,雖然不吃肉,卻沒有明確界定蛋、奶和蜂蜜該不該吃。事實上,Vegetarian 對應的是中文的「蛋奶素」。

今天,在美國更常見到的詞是 Vegan(不分大小寫),指的是踐行一套生活方式的人,以及符合這種需求的產品。這些人多半有著倫理原則和哲學理念,不吃任何動物性來源的食品,不穿皮革和皮草,也避免到水族館、動物園等剝削動物的場所消費。

Vegan 一詞,日文直接用片假名寫作 ビーガン;中文則有人譯作「維根」、「全素」或「純素」等,並未統一,這些翻譯未被普遍使用,且有曖昧之處。考量到中文裡的「素食」不等同於 Vegan,所以,以下將保持用英文的 Vegan 來敘述比較合適。

圖/龍緣之 攝影

素食、Vegan Vegetarian,你分得清楚嗎?

如果遇到一位 Vegan,你說他是 Vegetarian,他一定覺得不對。同樣的,如果在台灣遇到一位自稱「吃素」的人,你用英文介紹他是 Vegan,也不正確。

中文的「素食」和 Vegan 的飲食選擇,雖有交集,背後的思考和出發點卻不同。這兩者之間最大的共同點就是「不吃肉」,但需要注意的是,佛教徒不吃五辛,而 Vegan 卻可能包括五辛。

來到哈佛法學院的學生餐廳,最醒目也隨處可見的大字就是 Plant-Forward。對大多數使用中文的人而言,這個概念相對陌生,有時譯為「植物領先」,意思是大力鼓勵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方式,比 Plant-Based Diet(有些人譯作「植物基飲食」)更帶有積極意義。

這裡最醒目也隨處可見的大字就是 Plant-Forward。圖/龍緣之 攝影

我細看沙拉、熱菜、主食等區域,每道菜的說明牌上都有個小圓圈,裡面大多寫著「VGN」,很少數則是寫著「V」。

再看解釋,原來「VGN」是 Vegan 的簡寫,意思是不含任何動物性成份,包括肉、蛋、奶、蜂蜜、吉利丁(明膠);而「V」則代表 Vegetarian,意思是不含肉,但含有蛋或奶。

標示那麼多,在這裡用餐是不是很不方便,得不斷地仔細看說明呢?不是的,因為整個學餐中的九成食物都是 Vegan 和 Vegetarian,而且又以 Vegan 為多。

來此用餐的師生和訪客,自行選擇喜歡的食物即可,而不用選擇「理念」──畢竟學餐已經幫大家準備好了,且 Vegan 的食物基本上人人都可以吃。在這裡用餐,不需要一場引起道德焦慮的思想或營養學辯論大會,而是讓人覺得植物性食物容易親近,Vegan 並沒有這麼難!

提供各式植物奶,自帶杯子可打折

這幾年,各地咖啡館往往不僅提供一種植物奶的選項,燕麥奶、豆奶更可謂已是基本「標配」,在哈佛法學院食堂中,各式植物奶應有盡有,包括杏仁奶、腰果奶等,咖啡桶旁也有各種茶葉包。此外,糖的選擇也很多,包含白砂糖、紅糖,Vegan 不吃蜂蜜,則可以選楓糖。

在哈佛法學院食堂中,各式植物奶應有盡有。圖/龍緣之 攝影

這裡也以實質折扣鼓勵大家自帶杯子和水瓶──這不僅是出於環保意識而希望消費者少用一次性餐具,更重要的是,考量到牛奶的生產方式對環境的不友善。

為了飼養更多的牛,人們砍伐南美洲大面積的熱帶雨林以種植飼料,再破壞自然環境飼養這些大型動物。牛的生長過程所必然排放的甲烷,是主要的溫室氣體之一,冷鏈運輸也造成環境負擔⋯⋯這些知識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基本常識。說到這裡,都還只是從環保的角度反思牛奶,尚不包括動物倫理、人類健康等其他面向的議題。

我發現,波士頓的每間超市都有選項眾多的植物奶,展售櫃甚至比牛奶還大;在哈佛法學院的學生餐廳裡,我甚至沒有注意到這裡是否提供牛奶。

哈佛學餐是否美味?價格如何?

比起健康、環保和倫理等議題,大多數的人可能更在乎的是:這裡的學餐到底好不好吃呢?

沙拉的種類確實很多,料理和調味方式都不同,我認為極為好吃。來到哈佛法學院學生餐廳,並非只能吃沙拉,還有不少熱菜,且也幾乎都是 Vegan 選項。

我實際體驗在這裡用餐,有如來到台灣無限供應的自助餐,我每種都拿了一些,裝了一盤又一碗,還拿了一杯鮮榨的葡萄柚汁。

我的這一餐拿得比平常多,約花費 20 美金。圖/龍緣之 攝影

哈佛法學院學餐不限校內師生用餐,任何人都可以前往享用。價格方面,冷菜和熱菜都是一盎司0.75 美元,以秤重方式計價,刷卡或現金付款皆可。我的這一餐拿得比平常更多,約花費 20 美金(折合新台幣 655 元)──我覺得貴嗎?其實並不比當地路邊的普通店家貴,且校園內的用餐區明亮寬敞又舒適,還可以俯視樓下的大草坪。

熱食也是每盎司 0.75 美元。圖/龍緣之 攝影

世界各校的學餐改革:美味又健康,培養社會責任

其實,不只哈佛法學院有植物性為主的學餐,在過去二、三十年來,各國大學也開始考慮並改變學餐的設計。

其中最知名的如耶魯大學,2018 年時 Vegan 的品項已達全部餐品的 85%,不僅鼓勵植物性飲食、採購「醜蔬果」切碎做漢堡等(看不出原始品項的)料理,還避免師生因為拿太多食物造成浪費,把托盤「放得遠一點」──許多人懶得多走,就會只拿自己需要的量。

針對耶魯住宿學生的研究發現:無托盤的食客比使用托盤的食客平均減少 40% 的浪費。食物浪費的背後,還包括被浪費的能量、時間和準備過程所用到的水。耶魯大學(後勤)助理副校長拉菲‧塔海倫(Rafi Taherian)更到各國分享學餐改革的經驗。

在歐洲,由跨校大學生組成的 Plant Based Universities,從 2021 年開始推動校園學餐的 Vegan 轉型,呼籲大學過渡到 100% 公正且永續的植物性餐飲,以應對氣候和自然危機。從 2021 年底起,這項由學生主導的活動已在國際上 12 所大學(英國占 11 所,包括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院等)里程碑式地完成了對全植物性轉型的投票。

在亞洲,這些變革甚至開始得更早。以北京大學為例,2000 年底由素食文化協會(「協會」的意思相當於大學中的社團)推動設立的「素食窗口」(相當於台式自助餐),至今每餐都提供 8 到 10 種左右的菜品。2018 年起,北京清華大學的素食文化協會則推動學餐設置Vegan 窗口,每餐都有15 20 種的菜餚,這些窗口使用完全獨立的廚具,以確保食物中沒有動物性成份。

在日本,京都大學的畢業生和夥伴創立了社會企業 VegeProject Japan,推動大學裡飲食的多樣性——增加 Vegan 選項。2014 年開始,包括京都大學、東京大學因此都正式引進了Vegan 菜單。在東京奧運會之前,因應許多外國運動員及遊客的 Vegan 飲食需求,彼時的日本社會對此的認識和準備卻有所不足,跨黨派的國會議員組成了委員會「ベジ 議連」,邀請民間團體共議植物性飲食的推動方式。

哈佛法學院食堂的沙拉區。圖/龍緣之 攝影

上述這些變革,不僅是為了素食者或 Vegan,也是提供一個在校師生耳濡目染的管道,從嘗試植物性飲食開始,慢慢地消除對「吃素的」不健康、虛弱、有宗教信仰的刻板印象。更重要的是,飲食是件大事,不僅是「好不好吃」,而是一種教育方式,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對食物有意識、有選擇的消費者責任感,對環境、動物和自己的身體都更加友善。

【延伸閱讀】

●瑞典中學的免費「吃到飽」健康食堂,台灣學得來嗎?
●讓吃零食不再罪惡!金魚餅乾、Ben & Jerry's 搭上的素食風潮,背後有哪些商機和挑戰?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3

  • neo
    雙標綠蛆網軍自願慰安婦,午餐吃什麼?
    08月07日06:05
  • 唐文海
    近600元台幣一餐,哇,韓劇愛在哈佛沒這種多樣性,有些台灣小素食者已打包走人換肉食老板經營,物價太高,小店無法繼續經營,收攤,美國名校背後有不少貴族支撐。
    08月08日00:13
  • Chin#show logging
    對智能障礙來說,哈佛高材生選哪間廁所、使用多久、衛生紙抽幾張、每一張分別擦幾下,都有大道理,這就是部分記者素質😅 黃賊:你早餐吃什麼? (腦是很棒的東西希望黃賊支持者有🤣)
    08月07日09:54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