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VR頭盔,你可以輕鬆地踩在雲朵上,山獸蟲鳥毫不畏懼地在耳邊奏鳴;伸出手彷彿就能碰到遙不可及的一切…因為VR科技,我們得以打造腦中想像的幻境。藝術創作的方式變得更顛覆,全身五感至心靈,更能沈浸其中。
「VR 影像」、「沈浸式內容」近幾年在國際上漸漸凝聚成趨勢:威尼斯影展、坎城影展、翠貝卡影展…等知名國際影展陸續廣納相關作品;台灣的「高雄電影節」(以下簡稱:雄影)也匯聚了此類創作。創辦台灣首屆VR影展與短片競賽的雄影,現今更成為國際作品與創作者交流的重要平台,大眾也能在此欣賞來自全球的傑出作品。
VR到底有什麼樣的魔力?它又能將藝術推往什麼樣的境界?2024年度雄影落幕前,Wazaiii 特別訪問在此發表新作的導演:《寂靜》的郭文泰、《尋山》的林宜瑾與黃偉軒,以及致力扶植創作的高雄電影館館長——黃皓傑,帶領大家一同跳進藝術世界裡新的「兔子洞」,探索 VR 的創作世界!
《寂靜》導演郭文泰——在 VR 的世界感受藝術,在現實重新看見自己
若長期關注表演藝術領域,想必對郭文泰並不陌生。來自美國的他,在台灣創立「河床劇團」20多年以來,不斷挑戰框架;2011年起的「開房間計畫」:一次僅為一個觀眾,演員與其近距離的感官和情緒互動,創造了更親密、且身歷其境的演出/觀賞形式。然而,即使演出廣受好評,卻難以維持經濟效益,這也促使郭文泰為「開房間」打造了VR版,不僅讓更多觀眾可以體驗,更成功站上了國際舞台,開闢表演藝術新的疆域。《寂靜》則是這系列第三部曲。
「“We only look each other in the eyes when there's an emergency.” 因為等待一個事件觸發,我們才會看到彼此的眼神。『開房間系列』就是想要讓大家有個可以安靜下來的時空,面對別人,同時面對自己。」郭文泰說。「雖然演員不在現場,可是當你戴上VR頭盔後,眼前畫面變得很近、聲音直接穿過耳朵到腦海裡,轉化成很獨特的體驗。」
VR有著和劇場截然不同的技術與遊戲規則,為了將原作中觀者與演員緊密的連結與體驗植入VR,郭文泰可說是絞盡腦汁。怎麼控制觀眾視線?怎麼讓觀眾驚喜?以及360度的感受,都經過郭文泰與團隊的縝密思考和計算。郭文泰卻說:「這就是新的媒材,反而更push我想要去『玩』。有限制,才有不同的玩法。」藝術的靈光,不正是因為在限制中誕生,才如此耀眼嗎?
僅僅11分鐘的《寂靜》沒有劇情、沒有議題。演員的眼神、表情、動作……只為你一個人發生,你自己的經驗決定作品的一切,「人在感受、在挑戰、在面對,而不是演員在演戲。透過這樣的經驗,而更能感受到自己的失望或是渴望。」真實,是郭文泰強調的重要關鍵,「有些人可能會尷尬、害怕或不舒服。但如果我們真的可以放棄那種……保護自己內層的東西,而是直接與人面對面,我覺得會是好事。」
「人生最有趣的時刻,就是這樣身處當下,並且去體會。心裡會有一股振動,你很難去解釋,But it's a feeling.。作品不一定要傳遞什麼。訊息夠了,天天都是訊息。」郭文泰這麼形容他的VR作品:「就好像離開現實,回來之後,好像可以重新看見自己。」走一遭VR的創作時空,回到現實,我們的內心也被改變了什麼。
《尋山》導演林宜瑾、黃偉軒——VR是挑戰也是自由,跨界創意正發生
藝術因為VR科技拓展新的視野;VR 科技也可以不再只為物質世界服務。看似兩邊不同世界的人們,相互交集後反而共創出許多可能性。「壞鞋子舞蹈劇場」創辦人林宜瑾,與影像創作者黃偉軒合作打造的互動式VR作品《尋山》便玩出了新的火花。
身體與成長土地之間的關係和情感,是宜瑾和舞團長期在探索的主題,《尋山》也不例外。作品是一場虛擬實境的探險之旅:你可以在深山、峭壁,甚至是神秘的虛空之中,盡情地穿梭、跳躍和舞動。你,就是「舞者」本身。宜瑾用「墜落」來這趟旅程:「就好像掉到另外一個時空的維度,刻意把自己推往危險的邊界,身心與周遭的連結也跟著不停地翻轉。」
負責影像美學與互動體驗的偉軒則說:「這不單只是看跟聽,還包含體感。我們想要做的,就是讓觀眾能夠透過很幽微的引導,去打開他的身體。」他形容自己的身份就像「翻譯」,將宜瑾心中的概念與文本,轉化為可以賦予觀眾體驗的實際作法。
然而,現實層面卻又是另一回事。偉軒說:「在製作體驗的時候,我們會設計希望觀眾做到的互動或是看到的畫面。但是當給出同樣的提示,每個人都不一定會有相同的反應。會不會有人做了什麼,而讓整個機制失敗、沒辦法體驗到最後?」宜瑾也告訴我們:「VR最大的特性就是它的『自由度』。和舞蹈表演不一樣的是,在 VR裡各處都在發生事情,怎麼引誘而不是強制觀眾去感受,這是蠻大的一大挑戰。」
這樣的合作對雙方來說都是第一次,「自由度」既是挑戰,也是難以言狀的魅力。宜瑾認為:「VR是一片可以由自己塑造的世界,也打開我對現實生活和身體更多的想像。」
對偉軒也是如此:「因為我習慣坐在電腦前面工作,所以我的身體是被蒙蔽的。但是做VR若要成功,就是要靠我自己的身體去測試。」因為VR,不只觀眾,就連創作者的靈感也跟著被激發,並能彼此交流連結。更多的 VR跨界創意,正在發生。
高雄電影館館長 黃皓傑——撒出創作的能量種子,再小的靈光也能無限放大
有了好的創意與人才,然後呢?更需要慧眼識英雄的推手與平台,來讓更多人看見、甚至形塑出可以長期持續的商業模式。「高雄電影節」與「高雄市電影館」所扮演的,就是這樣的關鍵角色。
就高雄市電影館電影館館長——黃皓傑看來,台灣的VR創作在國際上的能見度其實愈來愈高,如陸續入圍威尼斯影展的郭文泰導演(《寂靜》)、陳芯宜導演(《無法離開的人》)⋯⋯等。不過館長也提到:「原本一人戴VR頭盔的體驗形式,要平衡製作成本或收益其實是有難度的,未來發展還是會被受限。目前國際VR的趨勢偏向『互動類』和『多人參與』,也能觸及到更多觀眾,但這類作品反而是我們台灣比較缺乏的。」
自2017年開始,高雄市電影館便開始扶植VR創作,爾後更設立「VR 體感劇院」;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國際趨勢轉變,高雄電影館也與文化部合作「文化黑潮X-LAB」開發計畫,藉以挖掘與資助更多元的沈浸式內容和創作者。
「把種子撒出去。」館長這樣形容。再怎麼看似渺小的創意閃光,都有可以觸動人心的巨大力量、有無限成長的可能性。館長其實也像我們一樣,是這片VR幻境的探險家,不會放過任何可能。主攻概念開發的「文化黑潮」計畫,將點子具體化之後,就有機會吸引更多元的合作與資金,「未來在劇場、流行音樂、或其他比較大型的產業或是文化 IP(比如說霹靂布袋戲),都可以跨界進來,讓 VR 應用的可能性更多,也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此外,「場域」也是很重要的一環,「VR體感劇院」其實在台灣並不多,館長也期待未來有更多展演的場所,創造觀眾共感,同時擴散 VR的影響力。
回到VR的藝術性,館長最後說:「藝術是心靈上很開放的啟發;VR 也是如此,打開了我的視野。」從畫筆紙張到螢幕、虛擬空間,不同時代的藝術家皆在尋找突破限制的方法,VR便是屬於這時代的方法,我們不再只是「看」,而是「體驗」藝術。但它不是唯一,也不會是終點。藝術的幻境沒有邊界,一切只取決於我們的想像力。
◎責任編輯: Eric Chen( @eric_yang_chen )
◎Production Assistant:Fumo Lin( @furmochu )
◎Photo via:高雄電影節、各作品單位、Fumo Lin
◎Video via:YouTube( 河床劇團、壞鞋子舞蹈劇團 )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