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美國的化身」花旗銀行 為何在中美緊張時刻,退出台灣、投資中國?

天下雜誌

更新於 2021年06月17日03:53 • 發布於 2021年04月29日08:40 • 陳一姍
「美國的化身」花旗銀行 為何在中美緊張時刻,退出台灣、投資中國?
「美國的化身」花旗銀行 為何在中美緊張時刻,退出台灣、投資中國?

4月14日下午,板橋金管會辦公室來了一組緊急求見的訪客。

花旗銀行董事長暨台灣區總裁莫兆鴻,帶來了令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與銀行局長莊琇媛倒抽一口氣的消息——花旗要撤出台灣的消費金融市場。

「你們不是才承諾要在台灣增加資訊系統投資、雇用多少人嗎?」會面前,莊琇媛調出2020年底,花旗因為連續遭裁罰,被約談時的紀錄,忍不住問了莫兆鴻。

「我們有告訴總部,台灣花旗是賺錢的,」莫兆鴻不否認自己曾經做過承諾。但這是新執行長范潔恩(Jane Fraser)策略檢討後拍板的方向,他只能再三強調,這與個體因素沒有任何關係,不表示對台灣的經濟前景、經營環境悲觀,花旗企金業務將繼續留台。

「這就是美式資本主義的無情」

台北時間,隔天晚上,范潔恩宣布,將出售台灣、印度、中國、澳洲、印尼、南韓、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巴林、波蘭、俄羅斯等共13國,包含財富管理在內的消費金融與信用卡業務資產。在香港、新加坡、倫敦、沙烏地阿拉伯四地建財管中心,服務客戶。

又過了一天,花旗宣布將在18個月內,申請在中國設立投資銀行。

「這是繼威爾(Sandy Weill,花旗前執行長,建立金融百貨公司)後最大膽的決定,」以批評花旗而獨樹一幟的華爾街證券分析師馬有(Mike Mayo)盛讚,他早就要花旗精簡消金部隊。范潔恩是花旗銀行、華爾街大行史上第一位女性執行長。

「這就是美式資本的冷酷無情,」一位金融圈高階主管不以為然。花旗台灣一直都賺錢,44個分行、4000多位員工有3000多位在消金、286萬張卡、上百萬名客戶,一夕間都受到影響。

100多年前因為處理庚子賠款業務,在華設點的花旗,早就不只是一家銀行,而是等同於美國的化身。然而,花旗卻在中美關係緊張、香港反送中後,撤出台灣,在香港擴編,還在中國設立投資銀行,這顯示「利益高過所有」。

花旗搬到台北民生東路、敦化路口,台灣每人國民所得突破1萬美元,開啟了花旗台灣消費金融業務的黃金時代。(天下資料)

「我們的群組已經感傷好多天了,」富邦育樂總經理、1990年花旗第三屆消費金融儲備幹部(MA)陳昭如感慨地說。陳昭如加入的小花幫群組,都是歷年花旗訓練出的消費金融MA,人數已超過200多人。

週末,國泰世華銀行董事長郭明鑑,接到瑞銀集團台灣總經理陳允懋的電話,劈頭就問,「你是要跟我聊花旗嗎?」足見這個決定的震撼性。郭明鑑、陳允懋都是花旗出身。

在台做消金33年,跟進中產階級崛起

從1988年花旗買下第一信託,在台發行第一張VISA卡與汽車貸款開始,花旗在台經營消費金融業務33年,正好見證了台灣中產階級崛起的黃金歲月。

花旗銀行有個評估金融市場新業務的法則。當每人國民所得超過1萬美元,中產階級出現,就有房貸、車貸、信用卡,最後是財富管理的商機。台灣每人國民所得在1992年突破1萬美元,正是花旗消金在台發展的黃金30年。

「台灣當年在總部是很有地位的,」陳允懋回憶。90年代花旗銀行6位最高決策成員之一,後來變成副董事長的賈培源是前總統嚴家淦的女婿。在管制的年代,他頻繁往來美台之間,拓展台灣的業務,花旗從只有一家台北分行到後來高雄、台中,後來併購了華僑銀行。

金融海嘯前,花旗併購華僑銀行,是生根在地(Embedded Bank)策略的顯現。(天下資料)

許多消費金融業務的know-how,甚至如何監理的方法,都是由花旗帶入的。

「信用卡教父」羅聯福曾說,當年他組建信用卡團隊的方法,是想辦法拿到第一信託的內部分機表,推敲其組織架構,猜測其流程運作。在台灣變成外交孤兒後,許多金融監理官年輕時都曾被花旗邀請,到紐約受訓、上課,了解國際金融趨勢。

在市場上,「 花旗以往是地位象徵,」花旗MA、PayEasy康迅數位創辦人林坤正說,當年花旗信用卡曾經做過一個現在看來有點政治不正確的廣告:一個黃種人走進白種人的餐廳,大家都用狐疑的眼光看著他,直到黃種人掏出花旗卡,大家都鬆了一口氣,黃種人自己也鬆了一口氣。

由於先佔優勢、特殊的市場地位,花旗公認拿下了台灣最好的客戶,這使得台灣花旗長期獲利。2010年花旗台灣由消金MA出身的管國霖出任董事長,足見其獲利表現。

「就是因為一直都賺錢,所以大家聽到(退出)消息都很錯愕,」一位前花旗人描述花旗內部的情況。2月彭博報導,花旗正在研議撤出南韓、泰國、菲律賓與澳洲市場,當時並沒有台灣。

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嗎?

「這個CEO是消金出身,她是懂消費金融的,」一位花旗內部人認為,這不是個莽撞的決定,而是新時代的開始。

瘦身背後,新興市場紅利不再

蘇格蘭人的范潔恩,2004年從麥肯錫轉入花旗,在金融海嘯、政府注資嚴管後,她歷任私人銀行部門、房貸公司、消金的執行長,2019年成為全球消金執行長,2020年9月被任命接掌整個公司。

新任執行長范潔恩,是美國主要銀行中,史上第一位女性執行長。(Getty Images)

換言之,撤出亞歐市場的決策,極可能是她花了近半年思考的決定。

「當全球化面臨停頓,消金業務對銀行已經不見得是個優勢,反而會讓銀行陷入一個被支配的角色,」一位熟悉花旗決策的前金融業總經理說,「新興市場的想像空間褪色了,這些國家決策不透明,加上受到國際戰略、地緣政治影響,不確定性變高,反而讓人看不懂。」

換言之,消金比起企金更容易成為民族主義的標靶,也更容易有公關品牌危機。

以與花旗同列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的摩根大通為例,2009年初股價最低時為22美元,如今已漲至超過150美元。但同期,花旗銀行最低30美元,如今只有70美元。

摩根大通銀行與花旗策略不同。摩根僅在美國提供包含企金、消金、財富管理的完全銀行服務,但在美國以外只做企金、投信產品,不養大規模的消金部隊。

反之,花旗從1990年代冷戰結束,四海一家的全球化時期,想要搶佔新興市場中產階級商機,在全球開枝散葉,最多的時候,曾在50個市場做消金業務。

從財報看,2020年花旗消金業務的利潤率只有2.9%,而企金則高達27%。

「消金大幅發展是與全球化相迎合的,」這位前總經理直言。從股價看,摩根大通單經營美國市場的策略備受投資人青睞,美國也是疫後經濟反彈極佳的經濟體。反而是新興市場,有許多微妙的因素,帶給花旗政治風險與不確定性。

以中國為例,新疆棉事件讓許多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歐美品牌自危。昔日歐美認為比較穩、比較不受政治影響的公司,如阿里巴巴、騰訊,如今也都面臨非經濟因素的整改。

「這一波新興市場的股市都沒有美股強,」他點出。新冠疫情對於新興市場造成的傷害,遠比已開發國家嚴重,這些問題也都會在疫後顯現,政經亂象,恐怕才要開始。

成熟市場成長有限

成長潛力高的新興市場,有政治不穩定的風險;政治風險低的亞歐成熟市場,則面臨競爭加劇、成長有限、優勢不再的挑戰。

一位花旗MA出身的金融業總經理分析,消金的know-how其實就是基礎建設與人才,不是很難仿效與學習。隨著花旗人才到本地銀行開枝散葉,過去10年,外銀與本土金控落差一再縮小。花旗信用卡的發卡量排名從第二,如今已排到第六。

不僅在台灣,韓國的友利、韓亞銀行、中國的招商銀行、澳州的四大行與花旗的差距早已縮小。

甚至在財富管理市場,陳允懋觀察,台灣企業、經營者都在改變,不能光靠累積20年的客戶關係。法律、資訊上有許多新規定,必須持續做投資與調整。

而本土金控的實力變強,「金融業都面臨利潤變薄,資金、法遵、資訊成本不斷提升的壓力,」陳允懋認為,重新聚焦,將是每家國際銀行的常態。

事實上,過去20年,花旗銀行早已調整多次。1998年,花旗銀行與有保險、財管業務、投行的旅行家集團(Travelers Group)合併,遊說美國國會修改法令,提出「金融百貨」的趨勢,也催生了台灣的金控法。但2005年,花旗集團早已出售了保險公司。

亞洲時間15日晚上,花旗宣布出售13國消費金融資產。網路上,花旗人紛紛換上大頭貼並標示#OnceCitiAlwaysCiti,表示不捨與榮耀。(讀者提供)

金融海嘯後,因為買太多次貸產品的花旗大虧,一度接受政府注資,近乎接管。這些大到不能倒的銀行,從此接受更嚴厲的監管。

去金融百貨化+去全球化

跟當年做100元生意,股東只要準備資本8元早已不同,花旗與摩根大通做100元生意,股東得準備16元,資金成本倍增。

事實上,在金融海嘯中受了重傷的花旗,10年來依舊氣喘吁吁。金管會過去2年,因為不同的因素,連續開罰花旗4次,史上罕見。

為了了解原因,金管會甚至仔細閱讀了美國監理官針對花旗美國烏龍匯款案的裁罰。2020年底的裁罰案直指,很可能是因為當年金融百貨架構的問題,花旗資訊系統太複雜,資料治理的架構也需要重整。

新任CEO范潔恩不諱言,資訊系統是她首要投資的項目,花旗需要集中資源。

「去全球化的趨勢將持續,」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有關未來金融服務業的最新報告指出。由於資本、法遵的要求提高,歐美大銀行全球化擴張的腳步放緩。

跟金融海嘯前,全球前15大銀行清一色是歐美銀行相比,2020年,前四大銀行全是中國國營銀行。花旗從2007年第7名,落到2020年第13名,瘦身後資產甚至縮水了0.24兆美元。

花旗進一步瘦身,會如何影響全球金融市場?花旗尚在遴選財務顧問的階段,一位財務顧問認為,到底是包裹批售,或是允許分國家出售,目前言之過早。有能力吃下亞洲多個國家的銀行有兩組人,除了外界看好的星展,中國、日商也都有實力。

不過,幾乎可以確定,沒有銀行能一次吃下13個國家,最後極有可能是部份國家資產分開標售,屆時才有本土金控的機會。但台灣會不會被挑走?沒有蛛絲馬跡。

更值得關注的是,連有賺錢的花旗都賣了,這幾年,謠言不斷的滙豐、渣打消金業務會不會跟進?

對台灣而言,花旗重新聚焦企金、本土消費者,捨新興市場消費者的做法,對於台灣的西向中國、南向東南亞的策略,也有如一個含意深遠的寓言。金融業全球化的資本、法遵、科技成本,不容小覷。

「榮耀與美好就留存在歷史的扉頁上,」前花旗台灣董事長管國霖以短短的一句話,婉謝了《天下》的約訪。

在感歎聲中,新的一頁,已經展開。

【延伸閱讀】

才17家分社的地方信合社,服務媲美頂級奢華飯店、員工年薪21個月

小散戶淚訴「如果不買康友,還有300萬留給小孩」 誰養出台股之狼?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721期《這一次,怎麼救台鐵?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