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大陸「10後」小學生也有流量焦慮,父母該抓狂嗎?

遠見雜誌

更新於 01月02日08:10 • 發布於 01月02日08:09 • 邱莉燕

大陸小學生幾乎人手一個社交帳號,經營著自己的「自媒體事業」已是個無法避免的大趨勢。問題不再是兒童應不應該當網紅了,而是如何讓孩子們不被流量數據綁架?

根據官方最新調查,2023年中國大陸未成年網民上升至1.96億人,小學生上網普及率超過95%,其中13.6%表示自己有10個以上的網友。騰訊育兒早在2020年的調查報告也顯示,七成以上的孩子平時有刷短影音的習慣。

世界童話《花衣魔笛手》裡,吹笛人追著笛子勾走了村子裡的所有孩童,社群媒體就是新時代的吹笛人。大陸「10後」(指2010年之後出生)的孩子一出生就與網路時代無縫銜接,在微信朋友圈上完成作業,借助抖音及小紅書讀新聞,努力經營一個自己的社交帳號,線上與陌生人互相關注。

《不焦慮媽媽俱樂部》微信公眾號分享自己身邊的案例,一位在國營事業機構上班的爸爸,小孩從小學六年級起就註冊了小紅書,喜歡玩公仔模型,沒事就把新買的玩具拍成影片發文。

沒想到筆記貼文的流量愈來愈高,粉絲也從0人增加到1萬多人,甚至有公司主動聯繫孩子「打廣告」,這位爸爸後來乾脆給孩子開了家公司,月入數千到上萬元,轉化率令人羨慕。

兒童網紅非鮮事,小學生變社媒高手

然而,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學生來說,過早透過社媒商業變現「走上人生巔峰」,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無數教育學家和社會學家早已對此提出質疑,況且,這已經不只是「兒童網紅」一小撮人的事了,而是大陸所有小學生的普遍現象。

《十點人物誌》微信公眾號作者「曉雯」的外甥女10歲,讀小學四年級,經營的小紅書帳號巔峰時有1000多個粉絲,筆記內容以拆遊戲卡、玩泥巴為主。

班上同學個個都是網路老手,有的主攻快手、抖音,有玩小紅書的,還有的做B站,分享欲望勢不可擋,沒有社交帳號的人反而像是異類,同儕壓力也讓原本不做社媒的小孩也被迫加入。

雖然外甥女發在小紅書的內容品質「一般」,但是活躍度不錯,每篇筆記下面有不少像機器人一樣的機械式回覆。其實這些都是她和同學們的互相評論,以提升彼此的流量,他們竟然比父母還熟悉平台演算法的運作規則:「數據好,官方平台才能給你更多曝光。」

孩子們小小年紀就具備「內容思惟」,知道哪些背景音樂時下最流行,知道如何搜集素材做影片,甚至懂得上網找其他擅長經營個人帳號的小學生「拜師」,一對一傳授怎麼找畫面素材、音訊素材,有時還和上學一樣,每天交作業。

孩子被點讚數牽著鼻子走

流量至上,當然也無可避免地讓這群小小創作者陷入了對於流量的追逐,甚至影響到自己的情緒。

小紅書帳號「草苞媽媽」擁有33萬粉絲,一則紀錄女兒「小學生博主陷入了流量焦慮」的筆記,獲得了4297個點讚,以及141則來自諸多母親的共鳴評論。

筆記中訴說,女兒自信滿滿的拍攝影片,非常認真的剪輯,結果發出去之後只有三個讚,其中還有兩個是自己點的,頓時悲傷地倒在地上痛哭哀號,媽媽只得安慰說:「沒事的,流量很快就會好的。」女兒卻不領情對她大吼:「你別說話!」

妙的是底下的評論令人哭笑不得,有人說:「我覺得你不用哭得那麼慘,我每個作品都只有一個讚,還是我自己點的。」還有人說:「哪位好心人來看看孩子的視頻吧。」「我家小孩也有流量焦慮,求求好心人來看我的視頻吧。」

是的,現在大陸小學生的壓力,在交朋友的壓力、學習的壓力之外,增加了一項做影片不漲粉的壓力。

小紅書帳號「草苞媽媽」紀錄女兒「小學生博主陷入了流量焦慮」。擷取自小紅書
小紅書帳號「草苞媽媽」紀錄女兒「小學生博主陷入了流量焦慮」。擷取自小紅書

小紅書帳號「草苞媽媽」紀錄女兒「小學生博主陷入了流量焦慮」。擷取自小紅書

網暴突然,流量高鄙視流量低的同學

《十點人物誌》作者「曉雯」在一篇瀏覽數超過十萬的網文中指出,大陸小學生私下還形成了「鄙視鏈」,互相比較誰的粉絲多,很難避免流量高的看不起流量低的同學。

「而且,網路世界也並非烏托邦,各個圈子都有自己的潛規則,稍不注意就可能陷入網暴旋渦。」她感歎道。

「曉雯」說,外甥女一次吐槽果凍包裝的筆記貼文突然紅了,一夜之間十多萬播放量、1000多個讚,但是評論區卻出現「雜音」,有人批評外甥女根本不像10歲,還酸外甥女「說話聲音裝可愛」,甚至有人專門發來私訊,說看她展示東西的動作就難受:「網路的惡意,來得洶湧又毫無理由。」

當然,早早「觸網」對大陸小學生並非全是壞事,有人藉此紓解升學壓力,有人也真的學到了智財權意識──用網上的素材一定要選沒有版權的,不然原po會告你侵權,「官方大大」就會給你限流。

更重要的是,對渴望與外界建立認知的成長期兒童,藉此獲得了來自外界的認可,產生成就感。

澳洲禁止青少年使用社媒

對這一代大陸小學生來說,網路早早侵入了他們的生活,滲透進他們的成長軌跡。看在某些家長眼裡,卻是坐立難安、如芒刺背、如哽在喉。有些父母想管控小朋友的網路行為卻搞得身心俱疲、小孩哇哇大哭,此類新聞也屢見不鮮。

注意到社媒對未成年人的「侵害性」,許多國家已經立法禁止未成年人玩社媒。2024年11月28日澳洲國會高票通過〈社群媒體最低年齡門檻法案〉(Social Media Minimum Age Bill),鐵腕要求社交媒體公司禁止16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使用Facebook、Instagram、TikTok和Snapchat等,領先全球。(延伸閱讀:防16歲以下兒童「大腦腐蝕」,澳洲禁止他們創社群媒體帳號

美國佛羅里達州、猶他州等也已經通過法案,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或要求必須徵得父母同意。比利時、義大利、德國也有相關立法。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則再次建議,禁止11歲以下兒童使用手機,禁止13歲以下兒童使用可以上網的智慧型手機等嚴格規定。

細想官方為何限制兒童步上網紅之路?主因不外乎擔心孩子會被流量「綁架」,被一蹶不振的流量消耗著自己的心智和正能量。或是在數據的操控下,看不到完整的真相,更糟糕的是遭到網暴,孩子變得自卑和自我厭惡。

父母該抓狂還是平常心?

小孩玩手機無法擋,使用社媒又恐有諸多後遺症,身為父母長輩究竟要如何面對?

「曉雯」回想自己的童年,也曾沉迷武俠電視劇,熬夜看言情小說,還偷偷跑去網吧打電玩而被罵「妨礙學習」,但最後也是「好好地長大了」。「曉雯」認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存哲學,每代人終會蹚出獨屬於他們的路。

《不焦慮媽媽俱樂部》則建議父母和孩子都先想清楚「為什麼想做網紅?」這個前提。

若是為了一邊學習新技能,一邊發展興趣並展示自己的創造力,便是正向思考;但若是為了虛榮心、追逐虛擬看不見的流量數字,則將吃力不討好。

網紅走到最後,靠的不是嘩眾取寵,而是專業化,」《不焦慮媽媽俱樂部》指出,長期高流量的背後,事實上需要超級實力,以保證輸出高品質的內容,也需要堅強的情商,以抵禦流量焦慮。

一代人的確有那一代人的生存哲學,很顯然,落在這一代父母肩膀上的擔子顯然更重了,責任也更大。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