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被人理解 其實是一種能力

信傳媒

更新於 11月08日10:02 • 發布於 11月10日02:04 • 信傳媒編輯部
個人理解他人的能力較強,這樣的人的確更容易有好的人際關係,但實際上,能夠很容易地被他人理解,也是一種能力。(圖片來源/ Hữu Thanh Cái@Pixabay)
個人理解他人的能力較強,這樣的人的確更容易有好的人際關係,但實際上,能夠很容易地被他人理解,也是一種能力。(圖片來源/ Hữu Thanh Cái@Pixabay)

我們都知道,理解他人是一種能力。我們說某某人善解人意、某某人共情能力強、某某人情商高時,往往是說這個人理解他人的能力較強,會比較在意別人的感受,這樣的人也的確更容易有好的人際關係。

但實際上,能夠很容易地被他人理解,也是一種能力。一個人如果只會理解他人,而無法讓他人理解自己的話,人際關係也是容易出現問題的。

在那些長期相處的人際關係中,善於理解他人,可以讓他人從我們這裡獲得情感上的支持。但如果只是我們單方面地提供情感支援的話,在這個關係中我們就一直是被消耗的一方,時間久了,很可能就會對這段關係感到厭倦。畢竟我們也是人,精力是有限的,並且也有對支援的需求。

能夠讓對方也理解自己,自己也從與對方的關係中獲得一些情感上的支持,關係才會是相互的,才會長久。人際關係中,除了親子關係外,其他如親密關係、朋友關係,都有著類似的規律。其實親子關係也有相互性,只是子女對父母的情感支援需要更長時間才能體現出來,至少要在子女懂事之後,有能力理解和支持他人的時候,甚至是成年之後。

在實際的生活中,相對於理解他人的能力而言,我們對於被他人理解的能力關注得更少一些。而被他人理解的能力幾乎就等同於表達自己的能力,特別是表達自己感受的能力。

多幾分坦率,讓人懂你的祕訣

述情,就是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相對而言,一個會表達自己感受的人,與一個不會表達的人,肯定是前者更容易被人理解。而表達又可以理解為坦露,也可以說一個人願意在多大程度上坦露自己,幾乎就決定了他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被人理解。

關於這一點,我常在課堂上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假設我正在講課,忽然肚子痛,需要去上廁所。我設想了三種對我的感受、想法、行為等坦露程度不一的表達方式,並進行了現場示範,讓大家體驗一下這三種不同的方式帶來的感受有什麼不同:

① 方式一:我什麼也不說,忽然就放下麥克風走了出去,十分鐘後回來。

② 方式二:我對大家說:「我出去一下!」然後放下麥克風走了出去,十分鐘後回來。

③ 方式三:我對大家說:「我肚子痛,需要去一下洗手間!」然後放下麥克風走了出去,十分鐘後回來。

之後我讓大家談談這三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帶給他們的感受。

示範第一種方式時,很多同學說他們感到憤怒,心裡著急;也有的說出現莫名其妙的頭疼、胃不舒服等生理反應。

示範第二種方式時,他們說心裡好受一些,但還是會有著急、心煩等負面的感受,頭疼、胃不舒服的生理反應雖然減輕一些,但有的人還是會有這些感覺。

示範第三種方式時,大家幾乎都會說擔心我,但心裡不會有任何憤怒、心煩等不滿的感覺,頭疼、胃不舒服也沒有再出現。

這三種表達方式,其實也代表了三種生活中坦露程度不同的人。透過這個環節,大家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在發生同樣的事情時,不同的坦露程度帶給他人的感覺差別有多大。

第一種方式中,我直接走了出去,並沒有說為什麼要出去,也沒有說出去要做什麼。大家除了好奇、納悶外,還會感覺到不被尊重。自己付費來上課,老師居然在上課時走了,卻沒有任何解釋,感覺自己沒有被老師尊重。這其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很多時候,遇到事情要和別人打個招呼、說一聲,這樣對方就會感到被尊重了。比如:

① 別人不在時要借用別人的東西;

② 約了朋友近期聚會但最近突然太忙抽不出時間;

③ 借了別人的錢,但到了說好的還錢時間卻還不了。

這些情況下,說一聲,就會比不說更能讓人感到被尊重,對方心裡也會更加舒服些。不然,別人可能就會感到生氣,而這對關係往往有一定傷害。

但像這樣什麼也不說就直接採取行動的人,在生活中也不算少數。他們常常會惹怒他人,自己也會常常感覺不被理解,心裡還可能會覺得委屈或憤怒。但這種不被理解,跟他們自己的不表達有著直接的關係。

第二種方式中,我說了一句「我出去一下」,算是給大家打了個招呼,比第一種方式多了一份對人的尊重,大家的感覺也會好受一些。但我並沒有說為什麼要出去,也沒說出去做什麼,即沒有表達自己的需求,大家心裡其實還是很困惑。

這種情況下大家雖然一開始感到被尊重,但因為仍然不知道具體原因,所以可能會胡亂猜測,而不同的猜測可能會引發不同的感受。

比如,如果大家猜我是因為家裡有急事要處理一下,心裡可能就相對平靜些,也更願意等待;但如果大家猜我是去接待了一個來訪者,可能就會覺得憑什麼我把這個來訪者看得比他們更重要,而很在意這一點的人,就可能會很生氣。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那種不被尊重的感覺還是會出來,只是跟第一種方式相比,這種感覺出來得可能會晚一些。

生活中,這樣的人也很多。他們往往只表達要做的事情,卻並不表達背後的原因。這不但給了別人很多猜測的空間,而且在那些比較親密的關係裡,還會給人留下強勢的印象。比如在與家人的相處中,某天晚上不回家吃飯了,就只是打個電話或發個訊息說不回來了,也沒有說在外面做什麼,跟誰在一起。

第三種方式中,我既說了自己需要做的事情「我要去一下洗手間」,也說了背後的原因,也是我的感受—「肚子痛」,使得大家既覺得那一刻被尊重到了,又能知道發生了什麼。如此一來,他們更容易理解我,甚至還會擔心我,而這全與我坦露得更多有關。

如果我沒有坦露自己肚子痛這一點,只說去一下洗手間,那樣大家雖然知道我去洗手間了,但還是會有不同的猜測,也許有人會覺得上個廁所要那麼久嗎?是不是我在裡邊摸魚不想幫他們上課,或者上完廁所又去忙別的事了。

第三種表達方式,坦露的內容最多,實際也就是在述情了,核心是表達出了自己的感受。雖然我只是說出了當時自己的生理感受—「肚子痛」,但其實大家也很容易就可以聯想到我內心的感受是「著急」,這基本上也就相當於表達我的心理感受了。

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表達方式的不同,特別是對自己內心坦露程度的不同,帶給別人的感受也不盡相同。最容易獲得別人理解的方式,往往是表達出自己的感受,也就是述情。

情感,人際齒輪的超潤滑油

當然,在不同的人際關係中,我們的自我坦露程度也需要有所不同。整體來講,越是親密的關係,自我坦露就越需要多一些;越是陌生的關係,就可以坦露得越少一些。因為越親密的關係,對方越在乎你的感受,越期待更深入的交流。

特別是與父母、另一半、孩子、好朋友、長期相處的同事等人的關係其實是很親近的,但不少人也仍然不坦露自己的感受,這就容易造成相互間的不理解,影響關係的經營。

可以說,想要經營好各種人際關係,我們需要向他人表達我們對他們的理解,也需要向他們表達我們自己的感受以獲得他們更多的理解,因此述情是經營好各種人際關係不可或缺的能力。

情商的概念我們都不陌生,全稱情緒智慧商數,是由兩位美國心理學家,耶魯大學的彼得.沙洛維(Peter Salovey)教授和新罕布夏大學的約翰.梅爾(John D. Mayer)教授首先提出的。情商包含了一個人準確評價、表達情緒、有效調節情緒,以及將情緒運用於驅動、計畫和追求成功等動機和意志過程的能力。可以說,真正情商高的人,也一定是很會表達自己感受的人。

<p><span style=
內容來源:《成熟大人的情緒溝通力:學會精準辨識與表達心理感受,不討好並講出不滿,澈底解決述情障礙,打造優質的人際關係》方言文化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

  • lesane
    首先,有表達能力是其中一環 。 如果開口閉口都講不齊文法,就多一層障礙。
    11月10日07:44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