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汽車

公開 0 Series 的相關技術平台與動力組合,「Honda 0 Tech Meeting 2024」預告2030年將有 7 款車型!

CarStuff人車事

更新於 9小時前 • 發布於 9小時前 • Jason Hu

Written by: Jason Hu

Honda 近日於栃木縣芳賀町的研究基地舉行了「Honda 0 Tech Meeting 2024」新一代EV技術説明會。除了展示計畫於 2026 年起在全球市場推出的全新 EV 系列「Honda 0 Series」所規劃的次世代技術,當中更是展現以鋁材實現車身零部件一體成型的大型設備,也就是被稱作為「Gigacast」或「Megacast」,即「一體化壓鑄」。

Honda 0 系列電池電動車預計於 2026 年推出,首先在北美上市,到 2030 年將有七款從小型到中大型的車款在全球上市。 SALOON 和 SPACE-HUB 等原型車早已亮相,但看起來還是很未來。因此在會議上不僅會進行技術展示,還讓日本媒體試駕了原型車款,也就是將 ACCORD、CR-V 等旗艦車款配上 0 Series 的全新電動車平台!

Honda 0 系列是基於「薄、輕、智」的全新電動車開發方式,從零開始打造的全新 EV 系列。 基於這一開發方針,0系列以專門開發的架構為核心,提供五大核心價值:能引起共鳴的藝術造型設計、提供安全保障的AD/ADAS、通過互聯網和互聯性實現新的空間價值、人車合一的駕駛樂趣與高電力性價比等。

c241009_021H.jpg
c241009_021H.jpg
c241009_002H.jpg
c241009_002H.jpg

在今年 1 月於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 CES 2024 上,發表了 SALOON 與 SPACE-HUB 兩款概念車。 而在這次的技術說明會上,也計劃在 2026 年推出與概念車形式相似的旗艦車 SALOON。 此外,Honda 計劃於 2030 年前在全球推出 Honda 0 系列的 7 款車型,從小型車到中大型車不等。

「薄、輕、智」當中的「薄」 體現了 Honda 在電動車時代所珍視的 M-M(Man-Maximum,Mecha-Minimum)哲學,儘管車身高度低、前懸短,但仍以獨創設計實現空間價值與絕佳舒適性為目標;而「輕」H則是希望藉由輕量化實現靈活的駕駛體驗,傳達Honda一貫的「駕駛樂趣」,以及世界級的電動性能。

c241009_02.jpg
c241009_02.jpg

首先在動力與車身結構上,Honda 分別拿出全新開發的電車專用平台以及小型e-Axle等技術,其中新開發專用電車平台便是使用 2.0 GPa 級的超高抗拉強度鋼所打造,可同時達到輕薄、低高度的造型與乘員的安全保障。 此外,了使用薄型電池模組與全新開發的小型 e-Axle 外,Honda 獨特的低地台技術透過將重物放置在車身低處與中央,實現了低重心與低慣性,可穩定車身動態並確保靈活的駕駛。

c241009_011H.jpg
c241009_011H.jpg

至於小型e-Axle 則是運用開發 Hybrid 車型時所開發的馬達與逆變器技術,實現小型、高效率的 e-Axle 。 SiC 逆變器的尺寸縮小了約 40%,實現了以往難以佈局的水平佈局。 這可同時實現低高度造型與最大化居住空間,馬達具有獨特的定子線圈佈置,以提高效率。

c241009_005H.jpg
c241009_005H.jpg

輸出部分則是可以發揮出 241hp(180 kW) ,可安裝在前方或後方,以及 67hp(50 kW) 的副 e-Axle 可安裝在前方與主e-Axle 結合,或安裝在後方與混合動力引擎結合。 兩個 e-Axle 與混合動力引擎結合,可產生四種不同的動力總成配置。

1.AWD 車型:前 180 kW e-Axle + 後 180 kW e-Axle
2.AWD 車型:前 50kW 副e-Axle +後180kW e-Axle
3.RWD 車型:後180kW e-Axle
4.BEV/HEV共用車款 AWD 車型: 前HEV動力+後50 kW副e-Axle

c241009_017H.jpg
c241009_017H.jpg
c241009_018H.jpg
c241009_018H.jpg
c241009_019H.jpg
c241009_019H.jpg
c241009_02.jpg
c241009_02.jpg
c241009_017H.jpg
c241009_017H.jpg

從這些配置可以推論出的一部份是,純電動 EV 車型的動態設定以後驅為主。 事實上在現場會議上有不少日本媒體詢問,Honda 原廠表示正在考慮以後驅為主。而具備內燃機引擎單元的 BEV/HEV 共用車款,雖然前置輸出不確定,但這似乎是電池電動車成為主流前的橋樑車款,可能會沿用 Honda 傳統 FWD 的動態設定。 無論如何,Honda 正試圖圍繞著低高度的主 e-Axle 及更精巧的副 e-Axle 的構想來打造 0 系列。

c241009_009H.jpg
c241009_009H.jpg
c241009_010H.jpg
c241009_010H.jpg

結合針對 HEV 所開發的電池管理技術,以及新開發的熱能管理技術 (包括電池熱能管理),將可提供舒適的座艙空間,以及符合使用者需求的高度實用巡航距離。 具體而言,動力單元的效率已提升至在 EPA 模式下可達到 300 英哩等級的巡航距離,而在冬季,當特別擔心因使用暖氣等而導致巡航距離縮短時, 輻射式加熱器透過輻射熱能溫暖車廂,加上熱泵的高效運作,可降低約 13% 的加熱耗電,將能源消耗降至最低。

c241009_025H.jpg
c241009_025H.jpg
c241009_10.jpg
c241009_10.jpg

另外「一體化壓鑄」 也是降低EV成本的主力技術之一。Honda 使用 Megacast 和 3D 摩擦攪拌焊接 (FSW) 技術,讓電池外殼薄了約 6%。 此外車體結構分散了碰撞時的負荷,減少了傳統上預留給電池碰撞保護的空間,擴大了可安裝電池的區域。 重量更輕、更薄的電池組可以最高效率安裝,有助於延長巡航距離。此外,電池老化診斷與預測技術將利用超過 500 萬輛 Hybrid 動力的駕駛經驗,使 10 年後的電池老化率達到 10% 或以下。

c241009_05.jpg
c241009_05.jpg
c241009_06.jpg
c241009_06.jpg

全新的主動空氣力學技術,即使在 SUV 等車身高度較高,底板下方的前導流板也會根據車速和其他因素自動啟動,以降低阻力。 這可在不影響日常實用性的情況下降低駕駛能量,並透過提供高下壓力性能,有助於改善直線穩定性。

c241009_040H.jpg
c241009_040H.jpg
c241009_041H.jpg
c241009_041H.jpg
c241009_043H.jpg
c241009_043H.jpg

其次全新車身剛性管理機制,能提供高操控穩定性與輕量化。透過使用新的轉向穩定性指標,讓車身在過彎時有傾側的表現,並控制輪胎的負荷,使駕馭更靈活、更舒適。 簡化的車體結構也讓車重比前一代車型減少約 100 公斤。

c241009_023H.jpg
c241009_023H.jpg

而在生產技術上,Honda 選擇了壓力為6000噸的生産設備。由於其規模小于9000噸級的生産設備,因此無法像 Tesla 一樣一次性大規模生産車身零件,Honda 選擇以接合技術來彌補。由於 Honda 具備不熔化金屬而高效接合的技術。儘管零組件數量還是比 Tesla 多,但高效率接合能提高生産效率。這種採用傳統接合方法與一體成型相結合的混合生産方式,相比一萬噸級壓力下一體成型成本能夠降低40%。接合部位的強度也毫不遜色。

c241009_024H.jpg
c241009_024H.jpg
c241009_026H.jpg
c241009_026H.jpg
c241009_027H.jpg
c241009_027H.jpg
c241009_028H.jpg
c241009_028H.jpg
c241009_029H.jpg
c241009_029H.jpg
c241009_030H.jpg
c241009_030H.jpg
c241009_031H.jpg
c241009_031H.jpg
c241009_032H.jpg
c241009_032H.jpg
c241009_033H.jpg
c241009_033H.jpg
c241009_034H.jpg
c241009_034H.jpg

另外世界首創CDC黏合技術使得擴大輕質高強度材料的用途範圍成為可能。透過減輕車身框架的重量,實現了電力消耗的改善和碰撞安全性能的提升。最後電池組組裝線採用新開發的電池片生産系統,結合了生産效率和靈活性。 多個電池芯由 AGV(自動導軌車)和 Flex Cell 生產系統連接,可實現彈性的製程組合,靈活應對生產模式的變化和產量的波動。

c241009_035H.jpg
c241009_035H.jpg

在「智」的部分,Honda 專屬的軟體定義車型 (Software Defined Vehicle, SDV),能讓車輛本身變得更智慧。 具體而言,Honda 的目標是結合互聯技術的演進及其獨特的車輛作業系統 (Vehicle OS),透過針對個別客戶進行最佳化的智慧型技術,提供全新的移動體驗。 此外即使在購買汽車之後,每輛 Honda 0 都能藉由 OTA(Over The Air)持續更新。

c241009_07.jpg
c241009_07.jpg

主動安全系統部分,Honda 0 的 AD/ADAS 技術沿用自 2021 年所推出的「 Honda SENSING Elite」這款自動駕駛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的系統,未來將利用此技術提供自動駕駛車輛,讓更多顧客可以觸及,並從高速公路塞車時的 Hands Off 技術開始,透過 OTA 進行功能更新,進一步提供駕駛輔助及自動駕駛Level 3 範圍,包括 LiDAR 高精確度與可靠度的感測、全方位的高解析度攝影機感測,以及能回應獨特 AI 與感測器融合的高效能 ECU。

c241009_013H.jpg
c241009_013H.jpg

此外,獨特的 AI 技術結合了來自美國 Helm.ai 的無監督學習*5 以及經驗豐富駕駛者的行為模型,讓 AI 只需少量資料即可學習,並提供高度精準的駕駛輔助。 即使在駕駛者不熟悉的道路上,系統也能精準預測風險,並順利避開風險,實現更快速的自動駕駛,並擴大駕駛輔助的範圍。Honda 目標是在全球率先實現整個區域的 Hands Off ,並提供更安全可靠的 AD/ADAS。

c241009_08.jpg
c241009_08.jpg

在進化自動駕駛技術以提供進一步安全保障的同時,Honda 獨特的動態整合控制系統 (Dynamics Integrated Control) 將各種控制系統無縫連結,線控轉向系統可整合控制轉向、懸吊、煞車及其他線控裝置,讓操控隨心所欲。

c241009_018H.jpg
c241009_018H.jpg

此外,透過 Honda 獨特的機器人技術所開發的 3D 陀螺感應器,可進行高度精確的 3D 陀螺姿態估算與穩定控制,可在行為受到干擾前穩定車身,讓轉彎更加平順。 在加速時,電動馬達與煞車系統共同合作,以高速、高精準地控制輪胎抓地力,在各種路況下提供穩定且舒適的加速性能。

c241009_09.jpg
c241009_09.jpg
c241009_045H.jpg
c241009_045H.jpg
c241009_039H.jpg
c241009_039H.jpg
c241009_016H.jpg
c241009_016H.jpg

透過智慧與數位技術的運用,在最大化駕駛與車內空間享受的同時,將使用者的壓力降至最低,並在乘車時提供全新的情感體驗。為了提供無壓力的車內體驗,Honda 將徹底簡化車載資訊娛樂系統 (In-Vehicle Infotainment, IVI) 的操作,並持續發展個人化語音助理為每位客戶提供的支援。 此外,透過影像識別了解狀況,並運用獨特的行為預測演算法,車輛將可了解使用者的狀況與意圖,並針對每位客戶提供最佳化的主動建議與支援。

此外,為了提升駕駛與車內空間的享受,除了豐富娛樂服務,使行動空間更生動活潑外,利用 XR(擴展實境)技術豐富各種內容,例如與不在車內的人聯繫的虛擬騎乘體驗。

c241009_11.jpg
c241009_11.jpg
c241009_038H.jpg
c241009_038H.jpg
c241009_044H.jpg
c241009_044H.jpg
c241009_047H.jpg
c241009_047H.jpg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