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它在;雨,它在;風吹,它在;浪打,它在;船隻歸來,它更要在。它是燈塔,無論海岸或港灣,不分晝夜守候,為海上的人指引方向。而守護著燈塔的人,俗稱為「燈塔守」,他們肩負著燈塔如常運行的任務,更是幫助夜間船隻安全靠岸的重要關鍵之一。
雄踞山頭141年 見證港都百年海事發展
屹立於旗津旗後山頭的高雄燈塔為市定古蹟,又稱旗後(后)燈塔,純白簡潔的外觀充滿古典美,以堅定姿態守護著高雄港。高雄燈塔始建於1883年,為確保船隻進出打狗港的安全,清朝政府海關委託英國技師建造,塔身為四方形,名為「旂後山燈房」。
日治時期為擴建高雄港,官方於 1916 年著手另建電氣燈塔,為磚造八角形平面之燈塔,2年後完工點燈,成為現今高雄燈塔樣貌。二戰期間,高雄燈塔遭受戰火波及,所幸未造成重大損害,為二戰後臺灣少數能持續發光使用的燈塔之一,也是高雄第一港口具代表性的地標。
高雄燈塔曾在2019年起關閉3年多,進行園區整體修繕及設施優化,2022年9月以嶄新面貌重啟,並成為全國首座夜間開放燈塔。漫步園區,不僅廣闊海景一覽無遺,還可悠閒欣賞金色夕照。園區內有常設展覽,展示船隻航行的相關文物,讓民眾能更親近海洋,了解燈塔古往今來。
守護燈光不滅 安全就是船舶歸岸方向
「臺灣共有36座燈塔,而其中有22座燈塔可開放參觀,高雄燈塔是其一,它不僅僅是見證歷史的古蹟,還有許多特殊的意義。」現任高雄燈塔守的技工陳福志說。他擔任燈塔守相關工作近30年歲月,曾輪守過屏東鵝鑾鼻、臺中港、彭佳嶼等全臺多處燈塔,歷經本島、外島跑透透後,10年前來到高雄燈塔服務至今。
高雄燈塔位於市區最近的「離島」旗津,編制6名技工及1名主任,「高雄燈塔是全國第一個、唯一開放夜間遊客參觀的園區,且全年無休,除了維護燈塔的日常基礎工作,早上10點開園之後,到晚上9點閉園間,我們也協助遊客導覽等相關庶務。」陳福志技工分享,高雄燈塔除了主燈外,也兼管第一、第二港口防波堤燈杆5座,分別有北堤綠燈、南堤紅燈,再加上離岸綠燈,都是燈塔守的工作範圍。
陳福志站在園區相對制高點,拿著望遠鏡看向臺灣海峽:「這裡夠高,可以看到海上整個全貌,我們都說那是在『站衛兵』。如果發現馬達不轉、燈熄了,就要緊急出航維修,否則船舶誤判可能造成事故。」他們必須時時刻刻繃緊神經,以望遠鏡確認各港口燈杆照明狀態,確保燈具正常運作,引領船舶安全進出港口。
大海星辰相伴 燈塔守的不凡日常
燈塔開、關燈時間,是依照交通部中央氣象署所提供的日出日落時刻,配合氣候、季節手動調整開關燈。每日於日出關燈後,燈塔守要進行巡燈、塔身保養、維護修繕及出航巡視港燈等例行工作,尤其鳥類喜愛在燈具上棲立,還得清除牠們遺留的排泄物;日落後開燈,燈塔守也無法閒著,24小時3班輪值,亮燈為海上船舶指引安全的方向。
回憶起看守燈塔的悠悠歲月,陳福志笑說,燈塔守每日的工作都相當單調,所以人家說要耐得住寂寞、孤獨都是正確的,特別是人跡罕見的外島燈塔,夜幕低垂後僅剩主燈與星辰大海,伴隨著浪花拍打聲,是人生難得經驗。話鋒一轉,他說:「有時在離島,受限於船隻航班固定,有時工作的人還要自己種菜、養雞養鴨,儲備糧食,避免物資受限。」
「在燈塔工作,水電修繕也都要懂,很多都要靠自己,有點像是野外求生。」隨著燈塔現代化,燈塔工作從早期燃氣式燈具、氣瓶裝置等,到現在改變為太陽能或LED設備保養,燈塔技工須具備水電、油漆、木作、泥作等專業能力,在塔身高空工作也需要一些勇氣,為的就是維持燈塔的光輝。
訪談尾聲,他引領我們來到燈塔前方,望向塔頂尖端的風向儀,鑄有「東、西、南、北」四個漢字,為日治時期的原始設計,全臺灣僅有一例,相當珍貴。此時,一隻鳳頭蒼鷹昂首站立在風向儀上,陳福志就像看見老朋友,指著牠說:「這邊是牠的看守範圍,固定時間都會來巡視。」專注凝視,如同每一位燈塔守的靜靜守候。
無論日出或日落之後,燈塔堅持固守,燈塔守亦專注在此。咖啡輕食及來往如織的遊客,為這座百年古蹟增添現代風情,登高眺望海港,亞洲新灣區五光十色的燈海遍布,閃爍的希望之光就在前方。
Information
• 高雄燈塔 Kaohsiung Lighthouse
地址:高雄市旗津區旗下巷34號
開放時間:每日上午10點至晚上9點
服務電話:(07)571-5021
FB:交通部航港局
文/蘇宇翎 攝影/Carter 圖片提供/交通部航港局 責任編輯/黃綉雯
[本文為高雄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