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三個重要趨勢形成 台灣軟體產業將迎來十年大商機

Knowing

發布於 2022年03月29日11:00 • 專欄作家林宏文

有關台灣軟體產業發展的新機會,我曾在這個專欄提到不少次,也分享過不少案例,最近我訪問采威國際董事長蕭哲君,又激發出我對這個產業的新想法。

先說我的結論,我認為接下來幾年,台灣本地軟體產業將有很好的發展機會,不只訂閱制會帶來全新的競爭局面,台灣中小企業要大規模上雲的需求,更是本地軟體供應商最大的商機,再加上碳排放、碳關稅與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等要求即將上路,未來十年台灣軟體產業肯定不再寂寞。

過去台灣軟體產業發展受限,當然不只是單一因素,例如台灣硬體很強,吸引了絕大部分的資源及人才,另外軟體是一個「贏者全拿」的行業,不像硬體可以允許幾家公司瓜分市場,更重要的是,軟體是一個重視使用經驗與行為的產業,牽涉到大量關於人的行銷與文化因素,因此往往有人口多、國力強基礎的企業比較容易勝出,這些能力是台灣企業不擅長的,也是台灣軟體產業長期發展受限的原因。

如今,這些不利因素沒有完全消失,但卻有幾個重要趨勢正在形成,讓台灣軟體業的機會又來了。

首先是訂閱制的出現,這個商業模式已經影響各行各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當軟體不再是賣斷而是租用時,會提供更多小型軟體公司的新機會,因為不是每家公司都需要功能強大的軟體服務,可以依據自身需求訂閱適用的軟體服務,對於小型且利基的軟體服務需求一定會擴大,也提供台灣規模較小的軟體服務商難得的發展縫隙。

其實,台灣本來就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型態,中小企業沒有能力購買動輒數百萬元的軟體服務,但一年拿出幾十萬元預算還是可以的,只是這種預算,外商企業應該是看不上,因此機會就落到國內本土軟體業者的手中。

根據估算,國內目前有156萬家中小企業,已經上雲的企業大約有兩成,這種雲端滲透率比起美國的四成以上,還有一大段差距。不過即使是兩成,也已有30萬家企業上雲,以每家公司每年預算50萬元來推估,這已經是一個年產值1500億元的市場。預估到2025年雲端滲透率再增加到四成,市場規模就可以翻倍到3000億元,這絕非是小市場了,是可以養活一個大產業的。

過去我們提到股票投資,最重要是掌握「新小奇」三個重點,意思是說,選公司要選所處的產業市場是很新的、還很小的,而且要很奇特且有差異化的。

觀察近幾年來很成功的台灣軟體公司,例如Appier、91App與才掛牌不久的綠界,都有類似的特色及發展軌跡。Appier做的廣告科技市場是新的,本來市場也很小,至於91App定位為「電商開店軍火商」,也是抓住零售業急迫要轉型的新市場,並且從中小型企業做起,再跨足到中大型企業。

至於去年股價衝破千元的綠界,切入第三方支付業務時,更是以小型電商及微型企業切入,把過去別人忽略的中小企業全部囊括入袋,把別人覺得太小不想做的市場全拿下來,一樣是「新小奇」的成功典範。如今軟體產業的好機會,就是在「新小奇」這三個字中。

其次,中小企業要上雲,不再只是口號或觀念,而是一個加速發生的現在進行式。當台灣幾十萬家中小企業都要大規模上雲,已經提供台灣軟體業接不完的生意,更重要的是,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地,一樣有許多和台灣相同情境的企業,許多中小企業都要上雲,東南亞六億人口的商機,又提供台灣業者內銷轉外銷的良機。

其實,雲端趨勢正是台灣軟體產業發展的第二個大機遇,因為一旦上雲,軟體產業的競爭型態也不同了,因為雲端趨勢對中小型軟體公司也相當有利,網路向來是開放與透明的,提供大家均等的發展機會,過去備受壓抑的中小型軟體公司,就有機會發揮所長,東南亞擁有人口紅利,但缺乏優秀的IT人才,對價格也很敏感,台商企業只要願意掌握企業上雲的良機,正是台商大顯身手的市場。

最後,還有一個火上加油的且迫在眉睫的大考驗,就是衝擊力道愈來愈大的碳排放與ESG要求。事實上,ESG不再只是一個流行名詞,而會變成很多企業主的夢魘。因為許多挑戰與考驗即將接踵而來,最大的壓力來源就是2026年歐盟開始課徵的「碳關稅」,國內製造業將首當其衝,至少有19萬家製造業要面臨即將迫近的碳盤查,這個馬上就要發生的大事,企業完全沒有迴旋空間,眼看著就要進入高度碰撞的壓力測試。

我在幾家公司擔任獨董與董事,近來召開董事會時,就可以充分感受到企業主對於ESG浪潮來襲時的焦慮感,因為好像本來都只是說說而已,但卻發現根本是玩真的,可是企業對ESG一無所知,對碳稅的課徵與標準為何、該怎麼做,完全沒有頭緒,當連下一步該怎麼走都不清楚時,難怪要一個頭兩個大。

因此,若有軟體公司能夠提供解決方案,包括從企業體質診斷,協助找出問題,到如何執行減碳減碳,都能給還在迷矇一片的企業主更好的方向,給予較佳的解決方案時,當然是一個大商機,而且如今數十萬家企業同時都有一樣的需求時,這就是一個大到不能忽盲的新機會了。

這裡可以提供一個很重要的市場判斷,前面講到軟體是一個數人頭的產業,大國企業比較容易贏,但這個說法還是可以修正一下。這種說法對B2C的生意來說是對的,軟體確實要看人口多寡來決定,人口少的國家確實比較吃虧,但是B2B的生意就不同了,台灣過去累積的能耐,都是以B2B市場為主,過去硬體產業幫歐美商代工都是B2B生意,未來發展軟體產業一樣也要從B2B市場切入,台灣做B2B生意的能力最強,根本就是最佳的天生好手,台灣軟體業若能從會贏的戰場切入,成功機會當然最大。

最後,我還是想強調,不管美中對抗、俄烏戰爭等地緣政治衝突,其實對軟體產業來說,更是一大利多。過去,我們關注地緣政治帶來電子業很多商機,可是大家都比較強調硬體產業的機會,但實際上對軟體產業的機會可能更大,因為,手機或許還可以勉強用一下小米或華為,但軟體根本不可能,不論是機密或敏感資料,根本不可能放在敵對陣營的伺服器或雲端系統上,軟體產業的營運及特性,顯然敵我意識都比硬體產業要強烈許多。

而且,對於每個想建立自主掌控的雲端與儲存系統的國家來說,對於企業在稽核與合規等要求上,還有應付緊急需求時的資訊韌性等,每個政府都會提高層級,也都會更加強在這些領域的布局,這都是讓本地軟體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環境。

從國家的實際人口數目來說,台灣2300萬人是很小的國家,但若要看「數位國土」,台灣在全世界硬體產業的數位國土很大,全世界從PC手機到伺服器等,都是台商霸佔的市場,但計算這些硬體上所使用的軟體,從App到網站,幾乎很少出自台灣,在軟體的數位國土上,台灣可以說是小得可憐,這也是台灣需要急起直追的地方,期待台灣軟體產業可以加速發展,取得更長足的進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