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健檢時都曾被告知有脂肪肝問題,雖然多數人並未覺得身體不適,但若放任不管,持續惡化可能轉為肝炎、肝纖維化及肝硬化甚至肝癌。現代人由於飲食西化及生活型態改變,缺乏運動又營養過剩的人愈來愈多。其實除了高油脂的食物,飲料糖分也會成為肝臟合成脂肪的原料。愈來愈多研究顯示,飲料過量的糖分是造成脂肪肝、肝炎的元兇之一,甚至可能助長癌症惡化。
過量果糖僅能透過肝臟代謝
飲料中的蔗糖(sucrose)是一種雙醣,由果糖(fructose)和葡萄糖(glucose)兩種單醣組成。果糖和葡萄糖的性質相似,但人體對這兩種糖的代謝方式卻大不相同。葡萄糖是人體細胞產生能量的重要養分來源,因此體內許多器官皆可協助葡萄糖新陳代謝。然而果糖在動物體內只能藉由小腸及肝臟才能代謝,且不允許血液含有過多果糖(註)。當攝取果糖較少,幾乎所有果糖皆被小腸轉化為葡萄糖才經由肝門靜脈進入肝臟,僅少量果糖進入肝臟;但當喝下糖分很高的飲料使小腸不堪負荷,大量果糖必須肝臟處理,因此消耗肝臟極大量能量,此時會排擠肝臟其他正常功能。且果糖在肝臟代謝較傾向脂肪累積,因此果糖對健康的危害更甚於葡萄糖。
果糖會抑制脂肪的消耗
果糖和葡萄糖都是含有 6 個碳原子的分子,經過適當新陳代謝後皆可提供合成脂肪酸的原料,因此攝取過量都會增加體內脂肪的堆積,但果糖更「惡劣」的是還會抑制肝細胞消耗脂肪的效率。最近 10 月一篇刊登於《細胞代謝》(Cell Metabolsim)期刊的研究論文指出,高脂飲食下再給予含高濃度果糖飲水,會導致實驗小鼠的脂肪肝情形最嚴重。脂肪的「燃燒」主要是在細胞內的粒腺體進行,研究則發現攝取果糖會抑制小鼠肝細胞內粒線體吸收脂肪酸,進而削弱消耗脂肪的效率。
果糖抑制腸內好菌
人們攝取的食物經過胃及小腸後仍會有一部分尚未完全消化吸收,進入大腸後就成為腸道菌的養分來源。不同的微生物能利用的養分種類各不相同,有的善於分解纖維質,有的擅長利用蛋白質,因此不同飲食習慣的人腸道菌組成會有天壤之別。有研究顯示,改變食物的種類,例如從纖維質較多的食物轉為高油脂、高動物性蛋白質的食物,24 小時內腸道菌的組成種類就會發生巨大改變。研究顯示,飲食長期含有高量果糖,會使腸道好菌減少、壞菌增加,並削弱腸道阻絕有毒物質入侵體內的能力降低,使免疫系統長期處於發炎狀態。當壞菌由腸道侵入人體後,會經由肝門靜脈進入肝臟,引起肝臟發炎造成傷害。
腸道壞菌是果糖造成脂肪肝的幫兇
曾有一項以小鼠進行的實驗顯示,飲水添加果糖飼養的小鼠相對添加葡萄糖或蔗糖的小鼠,脂肪肝情形更為嚴重,且肝臟發炎的現象也最明顯。有趣的是,若同時在飲水添加抗生素以抑制腸道壞菌,則果糖引起的脂肪肝會緩和許多。此結果說明腸道菌在此過程必定扮演某些角色。
攝取過量果糖,癌症惡化的風險可能會上升
肥胖及慢性發炎都是癌症的危險因子,攝取過多果糖帶來的額外熱量很容易使體重增加,而果糖對腸道及肝臟的傷害無可避免會使身體更易慢性發炎,因此果糖的攝取與癌症發生必然有某些關聯性。最近 3 月一篇刊登在《科學》(Science)期刊的研究顯示,易罹患腸癌的小鼠若攝取大量果糖,腫瘤數量會變多且更大。此外,科學家在罹患肝癌及乳癌的小鼠身上同樣發現,飲食添加大量果糖,會使這些小鼠腫瘤惡化更快。雖然很多癌症醫師認為飲食習慣並不會影響病癌症病患病情,但是基於上述研究結果,美國德州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科恩(Lorenzo Cohen)醫師認為:病患吃了什麼,其實與病情很有關係。
結語
果糖漿由於使用方便,甜蜜的滋味又能吸引消費者,早被食品業者大量用於各類食品。早年研究發現果糖對血糖影響較小,學界一度誤認為果糖是「好糖」而錯誤建議糖尿病患可多食用果糖,但如今有太多研究證明,過多果糖對健康真是百害而無一利。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攝取精製糖的總量應少於 25 克,通常一杯含糖飲料就可能超過此標準了。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盡量避免這類「甜蜜的誘惑」實為上策!
註:血液葡萄糖濃度約 5mM,果糖僅 0.005~0.3mM,兩者相差約 20~1,000 倍。
Fructose and Sugar: A Major Mediator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Study: Dietary Fructose and Glucose Target Good Gut Bacteria
The Small Intestine Converts Dietary Fructose into Glucose and Organic Acids
(首圖來源:pixabay)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