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關於「英國國家藝廊」,你可能會很意外的事

換日線

更新於 05月15日08:18 • 發布於 05月06日13:41 • 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
關於「英國國家藝廊」,你可能會很意外的事
關於「英國國家藝廊」,你可能會很意外的事

上圖為英國國家藝廊其中一個展廳。Photo Credit:郭怡汝 攝影

英國國家藝廊(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收藏的西洋大師作品,即將首次到臺灣展出,這可以說是臺灣近期最熱門的藝文消息了!

奇美博物館宣布將與英國國家藝廊合作,舉辦從 5 月 2 日至 9 月 1 日登場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不僅消息一出就轟動全臺,受到新聞媒體的大幅報導,還在社群平臺上掀起討論熱潮,熱門程度直接反映在 3 月 1 日早鳥門票的開賣上,一萬張早鳥票在 3 分鐘內全數完售,讓網友紛紛表示盛況如同搶演唱會門票。

因應這樣的熱度,奇美博物館也加碼宣布展覽期間的週末,將延長開館時間到晚上 8 點,好讓更多人有機會欣賞這些藝術大作,反映出臺灣民眾對這檔國際展覽的高度期待和熱情支持。

轟動亞洲的人氣珍藏展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是英國國家藝廊為了慶祝創館 200 週年所推出的巡迴展覽,最初是 2020 年在澳洲、2021 年在日本舉辦,在成功創下了超過 70 萬人參觀的亮眼成績後,重新調整了展件與規模,再次出發。

這波的展出地點主要以亞洲地區為主:從 2023 年開始一直到 2024 年 4 月初,這檔巡展陸續在上海、首爾、香港等地舉辦,所到之處吸引了大批的觀展人潮,並創下漂亮的票房佳績。而臺灣作為本次亞洲巡展的終點站,意味著這些作品將在展完後旋即返回倫敦,因此,可以說是「不用出國就能在臺灣一次飽覽眾多大師作品」的難得機會,也被譽為是「臺灣史上最高規格的西洋畫展」。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主打展出從文藝復興到後印象派,如拉斐爾、林布蘭、透納、莫內和梵谷等 50 名大師在內的 52 幅真跡原作,時間軸橫跨 400 多年的西洋藝術史,精選展品不僅反映了國家藝廊著重收藏 1900 年以前歐洲藝術的典藏政策,也呈現了一段簡明扼要的西洋藝術史,本質上就像是一個「縮小版的國家藝廊」。

究竟「英國國家藝廊」本身到底有什麼樣魅力和歷史,可以擁有那麼多大師級的藝術傑作呢?而走過 200 年歷史長河的國家藝廊,又是如何成為國際上頂尖的美術館之一?

英國國家藝廊收藏許多印象派、後印象派的經典作品。圖/郭怡汝 攝影

由「國家」創立的美術館

英國國家藝廊(也稱國家畫廊、國家美術館、國立美術館等)是一座位於倫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的美術館,這裡收藏了大約 2,300 件從 13 到 19 世紀西歐傳統藝術範疇的藏品,包含眾多西洋藝術史上膾炙人口且具代表性的珍貴畫作,例如:達文西的《岩間聖母》、委拉斯奎茲的《鏡前的維納斯》、梵谷的《向日葵》等,而且免費開放給大眾參觀。

這樣方便的地理位置、精彩豐富的藝術收藏,以及參觀不收費的「佛心政策」,讓國家藝廊成了許多遊客到訪倫敦時,必去的景點之一。

不過,國家藝廊最初成立的時候,可是跟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完全不同。

和大多數 18 世紀末、19 世紀將王公貴族收藏轉變為國有化的美術館不一樣,英國國家藝廊是「英國政府」從私人藏家手中購買了 38 幅畫作後成立的。由於一開始的規模較小,因此國家藝廊在 1824 年開幕時,它還只是一排別墅中的其中一棟房屋而已。

作為一個國家級的美術館,國家藝廊最初的外表看起來就是一間平凡無奇的住宅,由於內部空間狹小,民眾常常抱怨參觀起來既悶熱又擁擠,也讓國家藝廊初期就受到許多媒體和名人的嘲諷、批評,認為這間「陰暗沉悶又狹小」的房子,一點都不適合用來展示珍貴的藝術品。

不只如此,國家藝廊還時常被拿來跟隔壁法國的羅浮宮作比較──英國人會諷刺自家館舍跟由華麗皇宮轉變成博物館的羅浮宮有著天壤之別,怎麼敢拿來當作代表英國的國家級美術館?面子根本掛不住。因此,當國家藝廊的收藏數量逐漸增加,原本的房子出現空間不夠用的問題時,1831 年英國議會決定為國家藝廊建造一間專門的建築。

不分階級,任何人都能參觀的藝術殿堂

經過了漫長的討論,最後終於敲定了位於倫敦市中心查令十字(Charing Cross)附近的新位置(也就是後來的特拉法加廣場)。這裡不只方便住在西區的富裕居民能開車到達,就連東區的普通人家也能步行前來,國家藝廊「用畫作將人們齊聚,讓所有社會階級都能享受和學習藝術」的使命,就此誕生。

1838 年,特拉法加廣場上的國家藝廊正式完工,向大眾開放,成為了倫敦的文化新地標,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座歷史悠久且帶有圓頂的建築。此外,隨著藏品數量的持續累積,像是政商名流與英國浪漫主義畫家透納的捐贈等,都使得國家藝廊不斷擴建、調整收藏政策──唯一不變的堅持是:對所有人「免費開放」的承諾

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面臨德國納粹的持續轟炸,國家藝廊不得不為了保護藝術作品,將它們撤離倫敦,搬到安全的地點存放。然而,為了在最黑暗的戰爭日子裡,為民眾的生活帶來一絲平靜與曙光,以及不忘「為所有人提供藝術」的初衷,從 1942 年開始,國家藝廊大膽地在德國減少轟炸次數後,進行每個月把一幅畫作帶回倫敦展示並加以介紹的計畫,這個每月精選一幅作品的「Picture of the month」傳統,就這樣延續到今日。

不只如此,在戰爭期間,國家藝廊還決定與知名鋼琴家合作,在畫作被撤離的空蕩展廳中舉辦午餐音樂會,用優美的音樂來療癒戰時不安的民眾,不僅在當時吸引許多人前往國家藝廊,讓苦悶生活能獲得片刻的喘息,也大大地提振了倫敦市民的士氣。

這些都讓國家藝廊在英國人的心中,成了不分階級都能近距離欣賞藝術,並且從中得到身心靈慰藉的象徵。

走過戰後挑戰,迎接第三個世紀

儘管在戰後,知名藝術大師的作品價格持續飆漲,讓國家藝廊很難只靠政府預算購置新的館藏,所幸有民眾的大力支持,陸續順利購買像是達文西的《聖母子、聖安妮和施洗者聖約翰》、提香的《阿克泰翁之死》等重要作品。

此外,透過私人贊助,像是知名美國石油大亨家族小保羅・蓋蒂爵士的慷慨捐贈,也讓國家藝廊能繼續收購卡拉瓦喬、霍爾拜因等頂級大師的傑作,進一步豐富館藏與奠定世界級收藏的基礎。

近年,國家藝廊也持續透過發起大型募資活動、與其他美術館合作收購,或是尋求公私企業贊助等多種方式,持續擴大收購各地的藝術名作,讓英國民眾不用遠赴其他國家,就能在國內欣賞許多世界級的藝術寶藏。再加上不斷推出的優質藝術特展,以及豐碩的藝術研究成果,也奠定了英國國家藝廊作為世界級頂尖美術館的地位,吸引了全球各地的藝文愛好者與遊客慕名前往朝聖。

今(2024)年 5 月,國家藝廊即將迎來 200 歲生日,館方除了緊鑼密鼓地準備相關慶祝活動,像是大師演奏會、光雕投影秀、DJ 派對等;同時也將亞洲巡展作為一種邀請,歡迎亞洲地區的觀眾共襄盛舉這個難得時刻,用畫作連結世界各地的人們,共同迎接國家藝廊的第三個世紀。

來臺展出!跨越國界的無窮魅力

雖然這次來臺灣展出的內容,只是國家藝廊藏品中的一小部分,許多經典之作仍留在英國國內展出;不過,臺灣民眾有幸能一次看到這麼多西洋藝術史上地位舉足輕重的大師作品,不用出國遠赴英國倫敦,就有機會直接欣賞這些畫作的真跡,近距離觀察藝術家表現的世界觀、筆下的線條色彩與情感表現,確實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期待這場展覽能啟發更多人對西洋藝術的興趣與喜愛,並對西洋藝術史有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透過這些傑作,感受到藝術跨越國界的動人力量與無窮魅力。

英國國家藝廊深受許多藝術愛好者的喜愛。圖/郭怡汝 攝影

同場加映:關於英國國家藝廊的 5 個冷知識

  • 國家藝廊剛成立的 20 年間,其實非常混亂,當時購買的作品基本上完全是出自管理階層個人的喜好。
  • 1900 年,國家藝廊曾被附近軍營的一顆天外飛(足)球打破玻璃,還損壞了一幅畫;不過,為了讓軍人能繼續踢足球,國家藝廊被建議在窗戶外裝上鐵絲網。
  • 二戰期間,國家藝廊的畫作大部分都藏在地下礦場,也因此發展出恆溫恆濕設備,最終在搬回倫敦後成為英國第一個有冷氣空調的美術館。
  • 國家藝廊曾經「太認真」清潔畫作髒污,因而遭受到嚴厲批評,原因是清得太乾淨反而失去作品的細節和質感,與藝術家原本畫的感覺不一樣。
  • 1962 到 1971 年間,國家藝廊員工名單裡包含了一隻名叫 Rex 的可愛看門狗,負責進行夜間展廳的巡邏工作。

【延伸閱讀】

●檔案館裡的「花名冊」?──在英國,歷史可以如此平凡卻有趣
●告別走馬看花,讓萬中選一的「倫敦藍牌導覽員」告訴你:我們為什麼需要「深度旅遊」?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