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旅館還是飯店,住宿都是大部分人旅行時的重要體驗。青年旅館適合年輕、愛交朋友、預算不多可以犧牲一些舒適感的旅人;高級飯店、度假村則比較是想藉由旅遊犒賞自己、逃脫日常生活之人的首選。
我所在的某個社群媒體的飯店討論社團,裡面成員高達163萬人,當中聚集了不同的消費者、旅宿業者,求推薦的、分享美好體驗或提供採雷警告的一應俱全,資訊滿到爆炸。這是把「自我」放在中心的視野,飯店的存在、該空間裡所有的設施、服務皆要為「我」提供慰藉、提供享樂。
然而創作者與流行文化在這個「我/旅客」的視野之外,還喜歡呈現給世人另一些不同的視角,例如飯店工作人員的視角,例如以「飯店」本身為舞台、不偏袒任何人的全景掃描。兩位教授Caroline F. Levander和Matthew Pratt Guterl在他們合著的《旅館:開啟現代人自覺與思辨,全球資本主義革命的實踐場域》一書裡,就曾提示過:
「任何看過《麻雀變鳳凰》或《女佣變鳳凰》這類電影的人,毫無意外地都會認為,客人及工作人員都可能藉由旅館及旅館內各種靈活空間,實現改變一生命運的轉變——比方說,性工作者和傭人忽然成了享用午餐的端莊淑女這種轉變……流行文化充斥著各種鮮活的『證明』,訴說旅館是個讓男孩可以放得開的地方;在旅館裡,性、階級、勞動的規則都可打破,並暫時重塑。旅館內也填滿了個人轉換的新形象,因此每一個『有著善良本性的妓女』或是薪資微薄的女僕,都能從內心的迷宮看到出路,並在掙脫桎梏的過程中找到通往幸福生活的捷徑。」
也因此,Emily St. John Mandel的小說《玻璃飯店》很難不讓人想起《麻雀變鳳凰》、《女佣變鳳凰》這兩部電影。小說女主角玟森自小缺乏大人照料,因為沒錢,住過只裝潢了一半、煤渣牆上處處水痕的地下室,平常買得起的食物只有白吐司與鮪魚罐頭。進入遺世獨立、建築本身與景觀都絕美無比的凱耶特飯店擔任調酒師後,被擁有該飯店的金融富商阿卡提斯看上,自此開啟了她的童話人生。
➤《女佣變鳳凰》的變奏曲?
可Mandel的野心不同凡響,她不甘於只提供一個灰姑娘一夜翻身、躍升上流階級的樣板故事。她要講的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太陽底下的新鮮事:如今拯救灰姑娘於水火中的王子既不英俊也不年輕,他的財富王國既不正當也不堅固,他不過是個虛有其表的冒牌貨、演技高超的大騙子。
在書末的〈致謝〉裡,Mandel直言小說中看上玟森的富商阿卡提斯,是她以美國史上最大龐氏騙局的首腦馬多夫(Bernard Madoff)為原型打造出來的角色。那麼作家的創新之處在哪裡?
我認為,她關懷的、想為之發聲的對象,並非馬多夫、阿卡提斯這等大騙子,而是那些被大騙子所騙的小人物/被害者。
不少酸民在看待各種詐騙事件時,總會習慣性的譴責被害者,認為是被害者自己貪財,喜歡諷刺他們受高報酬誘惑、從而損失的一生積蓄是繳了「智商稅」。言下之意,他們缺乏判斷力,所以被騙剛好、被騙是咎由自取。可實情哪有這麼簡單?Mandel拒絕這種粗暴的結論。她在《玻璃飯店》裡,講述了好幾個小人物為何決定將自己積蓄交給阿卡提斯的故事。
部分讀者批評《玻璃飯店》裡人物與情節支線太多,讓人很難聚焦,我倒覺得這正是作家苦心孤詣之處。她想為追不回積蓄的弱勢/被害人申冤,就算再怎麼不濟,至少也要為他們洗刷一點汙名。
因為和阿卡提斯住同一個飯店而相識的航運公司資深主管里昂,是這麼看阿卡提斯的——
「這人風度翩翩,嗓音如深夜廣播主持人那般溫暖而令人安心,整個人也散發著鎮靜的氛圍……比起談論自己,他更有興趣聽他人說話。」
一般人對航運業通常一無所知,但阿卡提斯才和里昂對話幾分鐘,竟然就能準確摸透里昂因為航運而萌生的獨特思考模式。里昂對他承認:「我認識這麼多人,你還是第二個猜到這一點的」,第一個是個通靈者。
另一位被害者奧莉維亞,與阿卡提斯的結緣很早。她年輕時曾以阿卡提斯的哥哥為模特兒作過畫,那時阿卡提斯還不到14歲。他們兩人在阿卡提斯近60歲,也就是奧莉維亞晚年時重逢,而阿卡提斯竟然還記得她。後來,兩人多次一起用餐、出遊,阿卡提斯發自內心想從奧莉維亞口中聽到所有關於兄長的回憶。
費薩是一位沙烏地阿拉伯王子,但透過王子的女友口中,讀者才得知「沙烏地阿拉伯的王子可是多達6000個」,所以他一點都不重要、不起眼。雪上加霜的是,費薩一直是家族中的異類,只有他喜歡上爵士俱樂部,喜歡看歌劇還有閱讀法文與英文文學期刊。「但後來他開始跟著阿卡提斯投資,將阿卡提斯介紹給了幾個家人,他們的投資項目全都表現出眾,些許挽回了費薩在家中的敗家子形象。顯然,這在費薩心中意義深重。」
簡而言之,里昂之所以相信阿卡提斯這個金融大騙子,是因為被他說中了自己從未告人的思考習慣。奧莉維亞相信他,是因為和他哥哥是舊識、兩人同為畫家,且阿卡提斯顯然也特別喜歡這位年長於他的故人。費薩相信阿卡提斯,則是因為他幫他贏回了存在的價值。
是以,與其說他們心甘情願交出畢生積蓄給阿卡提斯,是被收了「智商稅」,不如說,他們交出去的其實是「信任稅」。
➤比金錢更有價值也更脆弱的「信任」
他們信任阿卡提斯是個好人,是才能過人的金融高手。比起其他認為自己很行不會上當的聰明人,他們願意承認自己在金融方面的愚昧與不足。他們體諒阿卡提斯宣稱的獨門祕訣如果外洩就不再有效,他們因此信任比自己有知識有遠見有手腕的阿卡提斯能幫他們賺到以他們自身能力賺不到的錢。
社會學家早有定論,「信任」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也是複雜世界能運行下去、各種交易與經濟活動能成立的重要因素。誰曉得、誰能相信他們眼中如此和善、自信、從不積極招攬客戶的阿卡提斯,竟然是個不折不扣的詐騙集團首腦?
連他自己底下五人小組裡一個叫榮恩的傢伙,在東窗事發後,都還搞不清楚自家老闆是個騙子而他自己是幫凶!
阿卡提斯被逮捕後,王子費薩自殺;奧莉維亞再也租不起房子只能靠姐姐收留;里昂和太太瑪麗無力負擔原本的生活,只能放棄繳不起房貸的房子改以露營車為家,搬到美國中西部到處打零工。
里昂還有太太瑪麗可信任,瞬間被抽乾了活力的老人奧莉維亞沒有。凱耶特飯店的資深經理、獨身的華特也沒有:「給我一個沒有人的地方,因為我再也不會全心信任別人了。」多麼悲哀的後果,他們失去了全部的財產,也對人性完全絕望。
Mandel的這本小說,簡直比Hernan Diaz的《信任》更適合以「信任」為書名。不過,作家以「飯店」為書名,的確更能含括全書發展,是更為明智的選擇。
同樣是《旅館》一書曾提到:「旅館可以是一座皇宮、一個家、前哨據點、庇護所、殘酷的工廠、罪惡的深淵、名副其實的奴隸囚籠,有時更兼具上述所有身分……旅館因此成為一種『任何事情都能發生』的想像之地,人們在此述說的故事都帶有迫切與意義的印痕。」
原本在凱耶特飯店工作的玟森隨著阿卡提斯從荒野入駐世界金融中心,從底層直登上流社會的路徑,也讓人想起Robert Bly在《鐵約翰》裡解析的——
「英國小說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曾經寫過一本書,名為《落魄於巴黎和倫敦》,寫他自己行走貶謫之路的過程。當歐威爾決定擺脫他由中產階級家庭承襲而來的天真時,他在大城市豪華旅館的地下廚房找到一份工作,這本小說就是描寫這段廚房幫傭的生活。對一流學校畢業的年輕人,或在溫室文化中長大的年輕人而言,他們的靈魂之旅往往是從地下室廚房的工作展開的。」
可見豪華飯店、旅館這類地方,以及當中所存在的勞動工作,在西方文學中自有其深遠的象徵之意。
玟森的哥哥保羅也是從凱耶特飯店出走的,他是書中另一個由落魄之路走向繁華世界的人物。被阿卡提斯害到破產、害到一無所有灰頭土臉的里昂,則由繁華世界走往潦倒落魄之路,屈身在萬豪酒店打雜。
➤「女英雄」的個體化之旅
那麼,當阿卡提斯的財富王國崩解後,被驅逐出繁華世界、不再流浪於陸地而是主動迎向大海、擔任貨輪廚師的玟森,也和里昂一樣成為墜落到階級底層的低端人口嗎?
不,在我看來,她是唯一一個遭遇阿卡提斯後,不但沒有變糟變壞,反而有所成長、有所蛻變的角色。
大海是玟森母親曾有的經歷。一生都在恐懼母親之死不是意外而是自殺的玟森,在脫離阿卡提斯的桎梏後,通過訓練登上貨輪、航向世界各地,簡直就是她一生夢想的實現。而這也是她終於完成「個體化」的證明。Maureen Murdock在《女英雄的旅程》中有言:
「女英雄的追尋之旅有一部分是為了在這世界上找到一份適合她的工作,因為這樣的工作可以讓她曉得自己是誰。女人必須知道:她無需依賴雙親或他人就可以存活;唯有在獨立的情況下,她才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情感、心智和靈魂。」
玟森的親生父親在她母親死後拋棄了她,不願和她結婚的阿卡提斯也只貪戀她的身體、她的聰慧、她的知所進退。歷經這番父權社會的洗禮,她義無反顧的走向海洋、回歸母親的懷抱,完全暗合佛洛姆《愛的藝術》之言:
「母親是我們由之而來的家鄉,她是大自然,是土壤,是海洋。」
由此亦可見Mandel擇取小說空間、景觀、地方的巧思及營造意象的手法,既古典又成熟,並貼切得讓人驚艷。
我特別喜歡書中玟森對阿卡提斯女兒克萊兒說的一句話。那時克萊兒質疑玟森怎麼會知道「龐氏騙局」是什麼,玟森回她:「我之所以知道龐氏騙局是什麼,是因為我他媽不是白痴。」Mandel藉由玟森的這句話,為所有被當成花瓶、當成男性獎賞的女性出了一口怨氣。
某種程度上,玟森和兄長保羅一樣都是「小偷」,可保羅始終逃避,玟森卻勇於承認。玟森最終確認了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但保羅沒有,保羅始終迷惘。
除了「女英雄」外,玟森還讓我想起加拿大哲學家Charles Taylor《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對「認同」的解釋。Taylor說,「認同」不是「自己是誰」或「不是誰」的描述性問題,而是「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的敘事。在海上的玟森說了:
「我喜歡這一切。我愛這一切。我這輩子還是第一次過得這麼快樂。」
「我這輩子痛恨的事物很多,其中我最痛恨的一件,就是別人對我指手畫腳。」
這可都是她歷經各種磨練後,才能真正、清楚說出的關於「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的話啊。
韓國臨床心理專家金雅拉在《過去留下的憂鬱,未來帶來的焦慮》提到:「如果你感到憂鬱,表示你活在過去;如果你覺得焦慮,說明你活在未來;如果你處之泰然,證明你活在當下。」從年僅13歲卻遭受母親驟逝打擊的不知所措的少女,到長成能夠自力更生、泰然活在當下的37歲的玟森,這是一條多麼漫長多麼艱辛的道路啊!
但是,為什麼Mandel會讓玟森擁有那樣的結局呢?你應該親自讀讀《玻璃飯店》,反覆玩味Mandel藏在字裡行間的深意。意猶未盡的話你還有續作《寧靜海的旅人》可以探索。Mandel的小說絕對禁得起讀者推敲,也絕對值得讀者花時間深思細究。●
玻璃飯店
The Glass Hotel
作者:艾蜜莉.孟德爾(Emily St. John Mandel)
譯者:朱崇旻
出版:臉譜出版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艾蜜莉.孟德爾Emily St. John Mandel
生於加拿大,曾於多倫多舞蹈劇團研習現代舞,現居紐約全職寫作。
她的前三本小說《蒙特婁的最後一夜》、《歌手之槍》、《羅拉四重奏》由獨立出版社發行,2014年的《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成為她第一本跨出小眾領域的突破之作,《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馬汀也稱讚這部作品讓他「今年讀過的其他小說都相形失色,寫得太美了……我會記得這個故事很久很久」。
該書並且打入美國國家書卷獎及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決選名單,勇奪英國重量級的亞瑟.克拉克小說獎,幾乎囊括了出版當年英、美兩國所有媒體的年度選書推薦,授權共三十六種外語版本,後於2021年改編為電視影集。
她的小說多帶有詩意的未來科幻元素。《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玻璃飯店》與續作《寧靜海的旅人》均由HBO Max簽下影視改編版權,並曾入選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年度推薦書單,入圍加拿大吉勒獎、美國圖書館協會卡內基小說獎等重要獎項,也是暢銷書排行榜常客。
閱讀通信 vol.307》大川普,吹什麼,吹……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定期贊助
單筆贊助
300
500
1,000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300
500
1,000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李麗美(旅美書評人)
2024-11-12 11:30 玻璃飯店, 艾蜜莉.孟德爾, 旅館, 深度書評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