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是否出手投資一間早期新創,除了看團隊、看技術、看產品,也會看團隊選擇的賽道——但是怎麼樣的賽道足以被稱為「夠大」?
Acorn Pacific Ventures的合夥人謝忠高是一名在矽谷和東亞具有豐富經驗的創投。約30年的投資生涯中,他成功投資多家上市公司,像是OmniVision、Oplink和Applied Optoelectronic Inc.,以及其他被併購的公司,如後續被Cadence收購的Ultima Interconnect等。
謝忠高認為市場大小的定義仍可以用一個數字來代表,不過賽道選擇並不是不能更動的,創業家的人脈網絡,將是新創擴展市場大小的關鍵之一。
如何判斷這是不是「夠大」的市場?
從數學上來說,創投投資10間新創,大約會有一家成為「大獎」;假設一個創投基金的投資目標是每年獲得25%的回報——也就是說,5年後這支基金要有至少3倍的報酬——那這個唯一的成功案例每年所需要產生的年回報率就會是100%、5年下來的獲利才會到32倍,讓這支基金達標。
謝忠高解釋,要創造這樣的數值,市場需要呈現非線性化(nonlinear)的成長曲線;從初期的產品市場契合、通路契合,一路往上成長,最後曲線會成為非線性成長。這樣的市場要夠大,大到新創在犯錯、競爭者與新科技夾擊下,依然可以讓投資人尋找到可以資助的新創。他不建議某領域的專家成為創業家後,純粹有技術,卻不了解市場脈動。
27年前,謝忠高剛入行時,讀了2本創投的教科書,上面寫道,市場需要10億美元(約新台幣328億元)。現在,加上現在3至6%的通貨膨脹,謝忠高認為,市場至少要達到數百億美元,才足以被稱爲「夠大」的市場。
「人脈建立」是關鍵競爭優勢
由於科技日新月異、大環境每天改變,創業家可以改變賽道選擇,或者擴大它,而擴大的關鍵之一,就跟創業家所累積的人脈有關,只是怎麼擴大也有其學問。
2000年,謝忠高暫時脫離創投身份成立一間軟體新創,和一些資料中心成功簽了合約。不過,當軟體在資料中心準備開發時,當時的工程師與電腦技術卻無法達到謝忠高的期待,最後以失敗告終。謝忠高在這次經驗中了解,一廂情願地以爲自己了解客戶能力而不熟悉產業現況,是一個致命傷。
謝忠高藉著這個例子說明,建議投資人與創業家要先花夠多時間,不要讓自己在不熟捻生態圈的情況下就擴大賽道。謝忠高建議,創投或是投資人在看團隊時,判斷團隊的關鍵競爭優勢是「人脈建立」的能力。他說:「不管是VC還是entrepreneur,成熟到『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的時候,至少你可以用你的network學習,知道從要哪裡抓資源。」
最後,謝忠高回顧至今的工作觀察,最擔心的創業家就是沒有技術,並跟著趨勢隨波逐流。他建議可以參考Malcolm Gladwelly在《異數》裡面提到的「1萬小時」理論,以此獲得洞察力,了解自己可以選擇哪個賽道發展。
延伸閱讀
AI崛起將帶動硬體創業強勢回歸?美國創投分享台灣新創賽道選擇關鍵
台灣新創出海怎麼做?8位國際創投解析日韓到東南亞的市場關鍵
先做台灣市場,還是馬上走向國際?從張忠謀、賈伯斯的「斜率」找解答
台灣軟體可以出海?GoFreight、優必達、Cake揭秘3大征戰心法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