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出口貨品,總會讓人想起在歐美國家中大量存在的簡體字貨品,和一句句印在歐美超市、成衣店中,貨品標籤上的Made in China。然而,這種「中國印象」已成過去,過去中國確實以歐盟、美國作為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但隨住美國總統川普上台以後開啟的貿易戰,以及中國屢違人權標準引發的關稅和入口制裁,中國被逼另起爐灶,調整貿易總體策略。
近兩年,歐美已非中國最大貿易夥伴,東協國家已轉而成為最大夥伴,回看許多經濟數據和新聞,雖然兩區域的經貿來往越發穩固,但魔鬼在細節,越來越多的經濟往來卻促成中國在東南亞的失勢。
在今年11月,菲律賓防長曾在戰略論壇指出:「東協目前難以成為亞洲版北約,但會員國之間對中國南海擴張行為有所反應,且已形成迷你多邊安全團體。」而在川普上台以後,東協各國軟性硬性對抗中國的行為越發大膽明顯,例如越南正在南海填海造陸,以防止中國的小規模武裝騷擾;一直與中國友好的馬來西亞也恢復在南海爭議海域開採石油勘探。 這種戰略行為的轉變,當然有川普上台的影響。川普對中強硬的大戰略早已定調,各國可以預期美國會協助東協阻擋中國在南海的騷擾行為,甚至協助東協進一步合作實行自我防衛。然而,除了在國際政治層面外,經濟數據也進一步說明,為什麼東南亞與中國的關係開始逆轉。
中國的內需疲軟已是常識,但自從因內需疲軟的產能過剩,中國開始大力補貼製造業並主力出口至東南亞、東協國家。東協國家本來已與中國長年貿易逆差,例如根據聯合國數據顯示:在2017年東協從中國進口2539億美元的貨品,但卻僅出口1870億貨品至中國,而且這股趨勢越演越烈。
2022年,中國主導的REC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正式落實,中國與東協的經貿進一步自由化,兩邊關稅不斷下降。但是對東協國家而言,這兩年卻使國內的製造業不斷受中國製造業衝擊,大部份東協國家與中國的貿易逆差不斷擴大。以泰國為例,貿易逆差從2020年的200億美元增加至2023年的366億,馬來西亞亦然,從2020年30億美元上升至140億;其中,泰國的汽車製造業受的衝擊極度巨大,單單是去年已關閉了2000家製造廠。在整個東協而言,2022年東協國家從中國進口了4313億美元貨品,卻只出口了2900億貨品至中國,對比起上文提到的2017年數據,貿易逆差的比例上升了4成多。可以說自從2022年RECP生效,東協虧得越來越多;而更可怕的是,因為製造業占東協的GDP兩成有多,東協的支柱產業正不斷受衝擊。
RECP協定才剛剛落實,而且事實上中國亦是東協各國的最大出口國,除非川普上台後,協助東協國家重新尋找出口夥伴,進行經濟政策的轉型,否則東協絕對無法在短時間內抽身,重新以關稅等各政策保護國內製造業。
作者》羅子維 前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外務副會長,在台港青。
留言 1
Kodak
四面楚歌
2小時前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