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你知道「憂鬱星期一」和「嘉年華狂歡季」的由來嗎?

換日線

發布於 2020年02月24日06:41 • 陳繪茹/換日線專欄

在全球化之下,台灣人慶祝西方節慶如萬聖節、耶誕節等的比例越來越高,無論是為了宗教信仰、狂歡派對、溫馨聚會或甚至想貪點購物折扣,大家往往在 12 月初,就可以感受到濃厚的節慶氣氛。

慶祝完耶誕節就是跨年,一陣倒數和煙火之後,無論跨年時立下哪些雄心壯志,都還有調整改變的機會──因為我們還有農曆年可以「重新許願」。等到紅包發得差不多、褲子緊得差不多,還有元宵節可以緩衝一下……直到過了元宵,則只能心甘情願地「正式」進入一年之始(比較浪漫的人可能還會期待 2 月 14 日的西洋情人節)……過了這些沸騰熱鬧和吃喝玩樂,大概就得收心並重回軌道努力奔跑了。

節慶歡愉褪去後的「憂鬱星期一」

而在英美、歐陸文化中,大多數的地方,過了耶誕節和跨年後,就沒有屬於「全民歡慶」的節日了。

英文中的憂鬱星期一(blue monday),除了指人們在週末結束後的星期一上班上學特別容易憂鬱之外,其實在英國,也常用來特別指稱「每年 1 月的第三個星期一」:因為在節慶歡愉褪去,開始面對一整年的現實世界難免憂鬱煩悶,坊間甚至還有「科學公式」流傳,佐證這天是人們一年中最憂鬱的一天。

這個「憂鬱星期一」說法的由來,其實是 2005 年英國 Sky Travel 旅遊公司所提出的,當然伴隨的是不少促銷方案,鼓勵消費者透過訂購旅遊「期待未來」,借此一解憂鬱。

過了十幾年,這一年一度的憂鬱星期一,如滾雪球般滾成了超強商機:各種旅遊、服飾、用品的廠商都在告訴消費者:「來吧!過完節的失落感我們懂。替未來添置一些值得期待的吧!」當然在英國,也有許多人對於這種商業化名詞產生的消費現象十分反感,因此時常引發正反討論。

繽紛狂歡的「第五季節」

在歐陸不少國家,雖然缺少春節和元宵來替過節心情持續保溫,不過他們還有所謂的「第五季節」──即 2 月中下旬到 3 月初的「嘉年華季」。這樣狂歡傳統的背後又有何典故呢?

第一個層面在於「送冬迎春」:歐陸的冬季寒冷漫長,往往下午 4 、 5 點就日落天黑,古時照明不發達、交通不便、農產品交易有限,冬季大概就是一段忍耐寒冷、無趣、苦澀、黑暗的時期,所以大家都迫不及待等著春天到來。也因「送冬迎春」這段時間的意義重大,人們紛紛借此出門活動手腳、交際狂歡一下,所以在冬季和春季交界的這端時間,也被稱為「第五季節」。

另一個層面,則可說是「為慶祝復活節預作準備」。在此補充一些西方宗教節日的資訊:復活節指的是耶穌復活的日子,因此在基督教文化中是極為重要的節日,虔誠的教徒在復活節前的 40 天會進行齋戒(通常都落在 2 月中下旬到 3 月中旬間)。復活節前倒數 40 天的星期三也成為特別的日子,叫做「聖灰星期三」(Ash Wednesday)。

這段齋戒象徵著懺悔、等待、耐心,傳統上不能吃肉也不能喝酒──不過現在有越來越多人發揮創意,根據自身的弱點或目標,將齋戒期「個人化」。例如有的人斷糖戒甜食、有的人戒電視、戒煙,也有人努力堅持在這 40 天內每日運動或幫助陌生人等等,總之就是將「齋戒」轉化為一個給自己的「 40 天自我挑戰」。

那為什麼這些會和「嘉年華狂歡」有關呢?因為傳統上當齋戒期開始,人們就要開始長達40 天的自我約束,所以在齋戒節制前賣力狂歡,這種心態當然也是可想而知囉。

在這「第五季節」期間,德國、奧地利大街小巷的麵包店,多可見到名為 Krapfen 的甜甜圈,這種嘉年華節令點心,傳統上包的是酸甜的果醬內餡,現今口味創意多元,巧克力、優酪、香草卡士達、椰子⋯⋯甚至還有受成人歡迎的香檳酒口味。甜甜圈和嘉年華狂歡之間有什麼關聯?這是因傳統上在載歌載舞的狂歡之後,就要進入為期 40 天的齋戒期,所以古時歐洲的修道院和村鎮行政單位,多會派發這種高熱量的點心給村民,讓民眾安心以懺悔虔誠的心度過齋戒期,靜候復活節來臨。

圖/陳繪茹 拍攝

到了現在,真正進行齋戒的人未必多,但是狂歡的人顯然是越來越多──這種歡慶傳統在歐陸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名稱、風格和習俗,例如在德國不同地區,就可能有狂歡節(Fastnacht)、嘉年華(Karneval)、謝肉節(Fasching)等不同名稱;又比如義大利、法國、德國的慶祝風格也有些不同。但大家都少不了的,則不外乎角色扮演、歌唱、舞蹈,以及花車遊行等等。

派對狂歡的前身與演變

其實認真追究,這種嘉年華狂歡的傳統,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的人類文明:早在 5000 年之前的美索不達米亞一帶,也就是人類重要古文明的起源地,就有類似的習俗──考古學家在西元前三世紀的當地古文獻中發現許多歡慶相關記載,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中也有類似活動。這樣的歡慶往往和敬神儀式相連結,特別的是傳統上終生難以翻身的奴隸階級,在這一天通常不只可以和權貴階級的主人平起平坐,有時候甚至會角色互換讓雙方都「嚐嚐鮮」。

至於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巴西嘉年華會」由來,其實是在葡萄牙殖民時期,執政者為了鼓勵人民以歌唱跳舞來歡慶葡萄牙國王的壽辰而設計的。後來則一度成為中下階級或黑奴作為抗議不公、唱述不滿的出口;等到西元 1888 年奴隸制度正式解除之後,才成為巴西民眾真正開心歡慶的場合。

圖/Shutterstock

狂歡時不忘防疫

在全球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而奮力抗疫的氛圍下,儘管不少展覽會議紛紛取消,德國最盛大的科隆嘉年華依然將如期舉辦。病毒學家和醫師提醒大家:狂歡之餘,記得避免共用餐具酒杯,多多洗手,此外最好也少些親吻(一種慶祝習俗),畢竟連親吻面頰都很可能造成飛沫傳染。

也許在大家變裝狂歡的這天,乾脆把自己打扮成全副武裝的太空人,會是保暖、有創意又安全衛生的最佳選擇呢!

執行編輯:張詠晴
核稿編輯:張翔一

【延伸閱讀】

●「13 號星期五」與「13 號星期二」?──漫談西方常見的迷信
●一夜里約嘉年華,融入巴西文化的初吻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