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洪流中充滿了對決。大部分是為了掌握權力,或是因自尊受辱而戰,少部分則是兩者兼備。雙方關係越錯綜複雜,就越能碰撞出經典之戰。像是 1963 年時,綽號「漢克大魔王」(Hank the Deuce) 的亨利福特二世(Henry Ford II,Hank 是 Henry 的暱稱)試圖買下「法拉利」(Ferrari) ,讓他跟義大利製車界大佬,堅韌又固執的恩佐法拉利 (Enzo Ferrari) 展開了一段將近十年之久的恩怨糾葛。
恩佐法拉利(左)以及亨利福特二世(右)。
從《賽道狂人》回首 60 年代福特、法拉利兩大車商的恩怨情仇
2019 年電影《賽道狂人》(Ford v. Ferrari) 由麥特戴蒙 (Matt Damon) 和克里斯汀貝爾 (Christian Bale) 領銜主演,敘述因一樁未成功的商業交易,讓一位頑固又高傲的汽車界巨擘,不惜砸下 2,500 萬美金和數千個工時只為報仇雪恨──對福特來說,這代表他們要在世上最知名的車賽「利曼 24 小時耐力賽」(the 24 Hours of Le Mans) 中,擊敗已連霸 5 年冠軍的法拉利車隊。
《賽道狂人》電影中,麥特戴蒙飾演卡洛謝爾比,克里斯汀貝爾飾演肯邁爾斯。
一切的故事始於 1960 年代初期的美國,戰後嬰兒潮出生的孩子們已長大成了消費主力,也改變當時美國的消費習慣:對美國企業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把年輕人看成主要獲利來源。
嬰兒潮世代的父母輩,接連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與「經濟大蕭條」的艱苦日子,因此十分節儉捨不得花錢,相較之下,這群年輕人手頭寬裕,願意把錢花在車子、衣服和房子上,特別是獨特的新車種。他們想要更快、更帥氣的車款,而非那些較舒適或較可靠的普通汽車──福特汽車的高層知道,他們想要的是跑車。
60 年代的法拉利跑車。
1962 年,福特推出的 Edsel 車款銷量不佳,逐漸失去市場領導地位,而通用汽車 (GM) 和克萊斯勒汽車 (Chrysler) 便趁機搶攻市佔率。當時的福特汽車 CEO,創始人亨利福特長孫亨利福特二世急切地想力挽狂瀾,擦亮逐漸黯淡的招牌,福特汽車的高層們則告訴他,「跑車」是拯救公司的唯一解藥。
這個想法很好,只有一個問題:福特沒有生產跑車的部門,也不知道要怎麼製作跑車。你我絕對聽過名字的經典跑車「福特野馬」 (Mustang) 還要等到數年後才會問世,那麼,該怎麼在市場上以最短時間推出跑車,好拯救業績逐漸下滑的公司──何不直接買一台來賣呢?
於是福特開始把主意打到深陷財務危機的法拉利身上。當時法拉利主要是一間賽車公司,為了賺取開發賽道的經費,才開始販售在一般道路上行駛的車款。
法拉利第一台街車 125S:為了賺取賽車車隊經費而生產。
1963 年春天,在經過數個月的談判磋商後,雙方似乎就要達成買賣協議,福特願意以 1 千萬美金收購恩佐法拉利的公司和所有資產。本來恩佐法拉利非常心動,迫切想達成這筆交易,但在簽約前的臨門一腳,恩佐法拉利對契約中的一項條款非常不滿:該條款規定福特將控管法拉利賽車車隊的預算,從而控制車隊的各項決定。
身為前賽車手、熱愛賽車事業的恩佐法拉利不願放棄他的車隊,他跟福特公司的代表人說,他永遠不會接受這項條款,也不會把他的事業心血賣給「一間在破舊工廠生產醜陋汽車的破爛公司」。有傳言指出,恩佐法拉利甚至還侮辱亨利福特二世,說他無法跟他阿公一樣優秀。
恩佐爆氣意外促使漢克團隊技術起飛:卡洛謝爾比登場
為了更加羞辱福特,恩佐法拉利甚至將公司股份都賣給義大利老鄉「飛雅特」(Fiat) 汽車。包含亨利福特二世本人的部份福特汽車高層,覺得恩佐法拉利在耍他們,之所以跟他們談交易,只是為了讓飛雅特汽車拉高價格。從這個觀點來看,恩佐法拉利的策略其實非常成功,亨利福特二世就像個傻子被耍得團團轉;為了報仇,漢克大魔王決定要自己打造一台跑車,在世界上最知名的利曼 24 小時耐力賽中擊敗法拉利──這就是福特傳奇跑車 GT40 誕生的起源。
恩佐生氣了!即使福特(右)出資再多,也買不了恩佐法拉利(左)對賽車熱愛的心。
一開始,這項打造「法拉利殺手」(Ferrari Killer) 跑車的任務,由福特汽車位於英國的先進汽車部門 (Advanced Vehicles Group) 負責開發。
雖然該部門所打造的第一批 GT40 速度非常快,但同時也極不穩定,煞車系統非常危險:根據美國老字號科技雜誌《大眾機械》(Popular Mechanics) 的紀錄,福特汽車的工程師計算出,若駕駛員在利曼 24 小時耐力賽長達 6 公里的「穆桑直道」(Mulsanne Straight) 尾端急煞,前剎車盤會在短短幾秒內瞬間升溫到 850℃ 而失靈,對任何想要征服世界賽事的賽車手來說,都是足以致命的災難。
福特 GT40。
禍不單行,福特研發團隊仍無法克服柏油路面,以及讓車子能連續奔馳 24 小時這兩項問題──這些正是利曼 24 小時耐力賽的特點。1964、1965 接連兩年參賽,福特都輸給了法拉利,福特轉而請洛杉磯的傳奇汽車設計師──卡洛謝爾比(Carroll Shelby,麥特戴蒙 飾)負責設計跑車。這時的他其實已是福特製作跑車的顧問,只是現在他必須一肩扛起所有成敗。
卡洛謝爾比(已於 2012 年辭世)。
正式加入研發團隊的卡洛謝爾比,和試車員兼工程專家的肯邁爾斯(克里斯汀貝爾 飾)合作,試著從各種面向改良現有的 GT40。
起初他們藉著氣流實驗,改善車輛結構以提高車輛行車穩定性。他們將羊毛線做成一條彩帶或一束球簇,綁在車外,以觀察氣流如何通過車體。若毛線順著車體貼平,代表一切都好,這表示車體風阻小,油耗也絕對能跟著減少;但若毛線不聽話便代表車體設計不佳,連帶影響空氣下壓力,減低穩定性。這些資料讓他們得以修改車體和懸吊系統,讓 GT40 在高速狀態下更加穩定、更容易控制。
日後的車子都會進行風洞測試。
至於恐因瞬間高溫失靈的剎車系統,福特團隊的工程師菲爾雷明頓 (Phil Remington) 解決了這個棘手問題,他設計出一種可快速更換的剎車系統,當耐力賽中賽車手們每三小時輪流交換時,這短短的時間便足以進行更換,如此便能大大降低同一套剎車用到底,導致過熱的危險情況了。
菲爾雷明頓(逝於 2013 年)。
至於車輛是否能長時間穩定走行的問題,福特團隊則祭出了動力計來因應──現代車廠幾乎都會用到動力計來量測汽車引擎馬力──60 年代中期的福特實驗團隊,錄製利曼耐力賽的練習賽影像,針對賽道還原比賽中車輛可能遭遇的各種壓力點,並利用動力計檢測連續發動 24-48 小時的引擎,找出問題改善,避免在比賽中引擎報廢的遺憾發生。
位於彰化的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實驗室中的引擎動力計。
冠軍車款 GT40 Mk II 與冠軍車手肯邁爾斯雙雙誕生……?
為了贏過法拉利,福特所付出的努力有了回報。他們帶著成功研發出來的 GT40 Mk II 車款參加 1966 年利曼賽事,不但成功跑贏法拉利,還狠狠地羞辱了這匹義大利種馬──該年,法拉利沒有任何一台車完賽,福特不僅奪冠,該場比賽的前三名還全都由 GT40 Mk II 包辦。
黑車:「讓你看不見我的車尾燈!」
該場比賽後半肯邁爾斯終於拿到領先位置,終結法拉利車隊長年在利曼的主導地位,這時的他一度有望成為世上唯一一位在同一年度贏得包含勞力士迪通拿 24 小時耐力賽 (the 24 hours of Daytona)、賽百靈 12 小時耐力賽 (12 Hours of Sebring)、以及利曼 24 小時耐力賽等世界三大耐力賽的賽車手。
肯邁爾斯(圖中帶帽者)原本可以成為三冠王的……
當時的福特公關經理想以三台福特 GT40 連番衝線的照片來慶祝,因此要求肯邁爾斯減速,好跟其他兩台 GT40 會合。然而,就在通過終點線後,主辦方通知肯邁爾斯被取消冠軍資格!由於肯邁爾斯在終點前減速,冠軍改判給他的隊友布魯斯麥拉倫,布魯斯麥拉倫因此成為該賽事記錄上最快的車手;同年底,更令人遺憾的事情發生了,肯邁爾斯在加州替福特試車時,因車子失控撞毀而意外身亡,他再也沒有機會拿下利曼耐力賽的冠軍獎座了。
就是這一幕──
別忘了誓言「好想贏法拉利」的漢克大魔王:亨利福特二世,上述比賽讓他嚐到勝利的滋味,隔年的利曼大賽更藉著卡洛謝爾比全新打造的 GT40 Mk IV 再度奪冠,讓法拉利只能屈居第二。這位催生出福特首款跑車,並成為美國最偉大的超跑系列,更重新擦亮自家招牌的二代總裁,最後於 1987 年逝世。
至於福特 GT40,至今仍是世上最值得收藏的傳奇跑車,其售價更是高昂到令人咋舌:已於車展曝光的 2020 年福特 GT 超跑起跳價為 50 萬美金;而競賽車款的福特 GT Mk II,則要價 120 萬美金──這是福特第一台售價超過百萬美金的跑車。
這場橫跨十年,因商業買賣糾葛衍生出的復仇計畫,最後的結果對福特來說雖留有遺憾,但成過實在美好,一切都值得了。
電影《賽道狂人》與現實又有哪些不同?
基於這樣的故事背景所改編的電影《賽道狂人》終於推出,但現實中的那十年並非總是高潮迭起,因此電影內容稍稍更動了一些事件,讓它更具戲劇效果,我們整理出以下 5 個電影與現實不同的地方:
麥特戴蒙(左三)於拍攝前,在上如何駕駛福特 GT40 MK II 的教學課程。
亨利福特二世在福特汽車位於密歇根州迪爾博恩的紅河工廠發表演說: 實際上福特汽車管理階層和第一線生產廠之間,有著將近 20 位聯繫窗口,CEO 不會親自到生產線發表談話。 亨利福特二世與卡洛謝爾比一起享受愉快的 GT40 MKII 兜風時光: 想想看,福特汽車的 CEO 會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搭上一台競速賽車嗎? 福特汽車總裁李艾科卡 (Lee Iaccoca) 與恩佐法拉利進行買賣協商: 福特的確有派人飛往義大利與恩佐法拉利商談買賣事宜,但李艾科卡當時並不負責這塊業務。 肯邁爾斯和卡洛謝爾比,在為利曼耐力賽做準備時大打出手: 這兩人都是固執、熱情又才華洋溢的優秀人才,在合作過程中有所爭吵也是可以預料之事。這一點電影中也多有暗示,但沒有證據顯示他們兩人曾經拳腳相向。 福特主管們在贏得 1966 年利曼大賽之後直接在維修站開喝: 如果被主辦方發現有這種事發生,會被取消資格。
改編自汽車界兩大龍頭「福特」、「法拉利」爭奪第一的真實故事,電影《賽道狂人》11 月 28 日起在台上映。
加入「電影神搜」LINE好友,最新電影情報不漏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