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於20日三讀通過《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案,財政部預估,中央政府將釋出3700多億元給地方政府。環境部、農業部等中央部會近日均對外說明,財劃法修正後對中央施政影響。除了各界關注的國防、社福領域,在環境相關議題如淨零目標、防洪治水、農業發展等都將出現變數。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張宏林直言,這每年3000多億費用會啟動台灣環境破壞的起點,2025年將是「環境浩劫元年」。
蚊子館劇增? 施工忽視生態? 地方議會監督能力堪憂
張宏林表示,《財劃法》修正後,地方政府最快可在明年獲得數百億元經費,「按照過往經驗一定會大興土木」,蚊子館、海岸水泥化、河面加蓋、山林重整、道路拓寬等無意義的建設常為了消化預算,2025年將淪為「台灣環境浩劫元年」。
而且,未來每年地方政府都會拿到龐大經費,張宏林表示,「地方的財務透明程度與議會的財務監督,比起中央是更糟糕的。」公督盟曾協助監督地方議會就發現,許多地方議會的預算監督能力嚴重不足。
現行法規中,地方的公共工程如受中央補助逾半,須依法辦理生態檢核。財劃法通過後,當地方政府經費更多,不向中央申請補助,會不會不再做生態檢核,造成生態災難?
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黃于玻表示,這視乎地方政府有多重視生態環境,據他觀察,比較先進的縣市基本上不太需要中央補助,如台北市,需要擔憂的是較窮的縣市恐怕會以拿到錢為主,「想要把錢(拿到)越多越好」。他認為民間可以給壓力,推動縣市訂定自治條例或行政指令,所有公共工程必須做生態檢核,以符合公共利益。
「你只要拿納稅義務人的錢去做工程,你應該要執行生態檢核。他們(縣市政府)本身都要做一些勞工安全、衛生、交通維持(要求),所以只是說把照顧環境這件事情也成為工程一部分,這樣就可以減少一些我們擔憂的事情。」黃于玻說。
修法後,地方沒理由再「喊窮」
財劃法通過後,也引來民間對於環境議題責任分屬的擔憂。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王敏玲指出,很多環團在地方上推動空污議題,回過頭來還是得要求環境部輔導改善和建立制度,才能有效解決問題。「未來中央的錢砍掉,以後要求誰處理?」
王敏玲舉例,北高雄的大社、仁武工業區和南高雄的林園、臨海工業區,主管機關為經濟部,連結不同園區的地下管線應由經濟部確保安全,現況卻多靠地方自治條例,並無法妥善管理。「原本的治理已經不太好,以後會不會更糟糕?」
張宏林也指出,中央許多重要預算都有明確額度保障,如《教育基本法》訂出教育預算不得低於歲入23%,社福、國防也有相關規定,但環保、生態保育等邊緣議題則無。許多生態保育工作需要中央層級調動資源,中央一旦失去經費,相關工作等同停擺。
環境法律人秘書長郭鴻儀指出,地方政府常常「喊窮」而不作為,說明台灣社會習慣凡事交由中央處理。然而,環境保護屬於地方自治事項,地方政府卻礙於缺錢、缺資源,環境稽查常受到限制。《財劃法》修法之後,責任回歸地方,地方政府恐怕不能再以預算不足為藉口。
環團憂地方預算無法善用 責任分屬有疑慮
花蓮縣長徐榛蔚昨(26日)稱,《財劃法》讓花蓮增加150億財源,將舉行論壇邀縣民討論預算。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黃靖庭表示期待開啟對話機會,但認為有一定門檻,地方政府則普遍缺乏與民眾溝通的技術,建議地方公務員「把討論的品質和經驗練起來」,帶領民眾對預算進行公開理性的對話。
黃靖庭舉例,過去花東曾有國發會補助「10年400億」預算,當時縣府提出的都是缺乏外部利益的大型開發案,缺乏小型基礎工程,如花蓮污水、網路、社福的改善,所幸那些不合理的大型開發案後來有被中央擋下。
黃靖庭表示,財劃法通過後,地方每年有150億元可自由運用,若缺乏中央部會把關,「對我們來說就是很危險,因為我們(地球公民)以前常常覺得是在狗吠火車」。
《財劃法》修法後影響哪些現有政策或補貼? 中央各部會一次看
環境部:淨零目標或將調整 裸露垃圾處理慢下來
根據中央社報導,環境部長彭啟明昨(24)日出席活動時指出,環境部預算約半數分配給地方,「對環境部的衝擊會非常大」。
彭啟明表示,環境部將因財劃法修法短少20億元,預期將衝擊廢棄物處理及淨零目標,例如環境部給地方的電動公車營運補助、石棉屋瓦清運補助等可能受到影響。裸露垃圾通常靠環境部協調及補助地方處理,原訂2年內完成的裸露垃圾處理可能因此慢下來。
此外,環境部預計在30日公布2030年減碳目標,目前各部會正盤點「減碳旗艦計畫」,財劃法修法可能讓各部會計畫出現變數,影響淨零工作,目前正評估減碳目標是否可能要因此調整。
農業部:修法估減少250億 影響農業發展與農民權利
農業方面,農業部部長陳駿季稱,中央經費減少,涉及農業部範疇包括公糧收購、綠色環境給付、農業天然災害救助、治山防災、農田水利永續發展等,初步估計減少約250億元。
「這一次的財政收支劃分法的修正,對於農業後續的施政影響,也影響到我們農業的發展跟農民的權利,是我們農業部非常擔憂的。」陳駿季說。
生產端的農業用電、肥料等補助,以及農民職業災害保險、農水路灌區與非灌區整體規劃,會減少經費;根據各地農作物生產去建置的全國冷鏈物流網絡都將受影響。另外,治山防洪的經費被削減,會影響土石流監測及大規模崩塌地的監測預警等防治工作。此外,上(11)月台灣才剛獲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認可為非洲豬瘟非疫區,陳駿季稱這是跨部會、跨縣市完成的邊境防範結果,但未來亦會衝擊這種透過中央主導而執行的各項農業作為。
經濟部治水、供水計畫受阻 將增防災風險
針對財劃法修法,經濟部長郭智輝24日召開記者會指出,經濟部預算預估刪減近300億元,民生供水、防洪等公共建設都可能因中央財源減少而延宕。
水利署是受修法影響最大的單位,水利署副署長黃宏莆解釋,水利署需要計畫性編列預算,如果照目前修法通過,明年開始如新北市淡水河、橫溪、三峽的防洪工程進度就必須「取捨」,將提升防洪防災的風險。
供水方面,黃宏莆指出,如果明年預算調整,目前各地正在開發的海淡廠等水源工程至少延後1~4年,影響區域供水與離島供水。此外,修法也會排擠偏鄉自來水供水改善計畫預算,預估明年影響3200戶。而產業仰賴穩定供水,各縣市經濟發展也會受影響。
海委會預算幾乎腰斬 地方政府恐無誘因進行海洋治理
海洋委員會主委管碧玲指出,海委會將被刪減28%預算,約54億多元;如國家全額保留國防預算,海委會則或被刪減40%、約70多億元,「幾乎就是腰斬。」
海委會是新單位,管碧玲稱,雖然中央資源較少,但由於計畫型的預算較多,因此遭刪減的規模變相會很大,若每項預算都被減四成,工作必然受衝擊,甚至有些項目要停止。加上海洋相關治理工作沒有明確行政轄區界線,須透過全國一致性標準與制度落實,擔心地方政府沒有誘因將資源應用在海洋治理工作。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