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一週E書】在那些星期二的課之後,體驗《擁抱的溫度》

Readmoo閱讀最前線

發布於 2020年06月17日02:00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一週E書】在那些星期二的課之後,體驗《擁抱的溫度》

文/犁客

1995年,艾爾邦在電視上看見一段訪問,受訪者是自己大學時很熟的社會學教授,談著自己患病後的生死感想;教授患了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目前尚無根治方法,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肌肉逐漸失去作用,患者最後大多死於呼吸衰竭。

當時艾爾邦是名成功的體育記者,除了在報章雜誌寫報導和評論專欄,也出版了幾本體育相關書籍;在電視上看到從前的教授,他想起在學時教授對自己諸多照顧,但自己畢業後都沒保持聯擊,突然覺得有點心虛。艾爾邦決定去探訪教授,和教授聊聊,也看看能否替教授高昂的醫療費用幫點什麼忙。

既然是寫作者,艾爾邦想到的就是出版:把自己與教授的對談討論整理成一本書,拿版稅替教授付醫療費用。向出版社提出企劃的過程並不順利──快要死掉的社會學教授和體育記者對談,誰有興趣看啊?──艾爾邦被多家出版社拒絕,幸好在教授臨終之前不久,雙日出版社接受了這個企劃,開了版稅支票給艾爾邦。

艾爾邦可以替教授付醫療費用了。但不只如此。

1997年,這本書在教授過世後正式出版,非但有讀者有興趣看,而且有「很多」讀者有興趣看──教授講的並不是面臨死亡時出現什麼非凡體悟,而是坦言自己也眷戀人生、畏懼死亡,以及在患病之後如何思考生命、擁有與失去,語調真誠、輕鬆,而且幽默。真正打動讀者的不是多難得一見的大道理,而是這樣的態度。這本書不但在美國大為暢銷、賣出多國版權,隔年在台灣出版的中譯版本,也衝進暢銷榜,並且在榜內盤據極長時間。

這本書叫《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台灣讀者大多從這本書開始認識作者米奇.艾爾邦,很多人因此把艾爾邦定位成一個心理勵志型的作者;其實艾爾邦相當多才多藝,他後來住在密西根州的底特律,也相當熱心地參與地方事務及慈善組織。《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之後,艾爾邦仍繼續撰寫體育專欄,但出版重點轉向探討生命與人生的小說及散文創作,包括《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以及今年出版的《遇見奇卡》等等。

2020年,武漢肺炎襲擊美國,密西根州嚴重受創,程度僅次於紐約及紐澤西。艾爾邦沒有閒著。他在網路上開始最新的電子書連載,每週更新一章,讀者可以免費下載,而倘若讀者行有餘力,也可以捐助艾爾邦成立的慈善組織,幫底特律一起撐過疫病的肆虐。

艾爾邦承認自己從未在故事還沒完成前,就一面寫一面對讀者公開,但他也認為這個新嘗試說不定可以讓他與讀者產生更多互動;艾爾邦強調大家不用勉強捐款,如果他的創作可以讓大家在疫情蔓延的時期暫時抒緩情緒,那就是他身為創作者最大的開心。

這本免費電子書的書名,正是隔離時期大家所渴望的,《擁抱的溫度》。

中文版本已經開始下載。第一章在此,後續每週會固定更新,大家點選作者姓名旁的「關注」就會收到通知。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