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潮流時尚

策展人黃偉倫、 藝術家劉文瑄、植物藝術家廖浩哲 :你上哪裡找藝術?藝術根本就不在展場裡!

Shopping Design

更新於 2021年11月18日09:11 • 發布於 2021年11月18日08:50 • 林佳蕙
Frank劉文瑄廖浩哲_DSC_0064.jpg
Frank劉文瑄廖浩哲_DSC_0064.jpg

創作者對待作品的態度,才是讓作品有了自己靈魂的關鍵,那樣的作品很有生命力,有點像佛地魔的分靈體。——黃偉倫

Frank劉文瑄廖浩哲_DSC_9937.jpg
黃偉倫 _草字頭(Double Grass)的負責人,《草率季》創辦者人,近年以自己對藝術、設計和工藝的特殊觀點,成為炙手可熱的創意策展人。

創造這件事情充斥在我們的生命裡,不一定得被藝術所框架。——劉文瑄

Frank劉文瑄廖浩哲_DSC_9889.jpg
劉文瑄 _ 畢業於舊金山藝術學院,曾獲高雄美術獎。雖以紙為主要創作素材,但觸及範為甚廣,作品形式包括平面、盆栽、錄像裝置和攝影,自在悠遊於多種創作形式中。

我一直在不同的狀態和領域調整自己,但可以很確定的是這些東西都是『我』的一部分,與我有很微妙的關係。——廖浩哲

DSC_9900.jpg
廖浩哲 自大三開始接到第一筆花藝訂單後,熱愛植物花草的他,開始以植栽作為創作主軸,近期更跨足傢俱設計,期許自身能在創作的領域,進行更多樣化的嘗試。

藝術,是否能定義我們所追求的美好感覺?

黃偉倫(以下簡稱Frank) 老實說,我不確定自己喜歡的是不是藝術本身。開始喜歡看很多展覽、設計物、工藝品或介於這中間的東西,是因為高中時期很喜歡蘋果電腦,那時候蘋果迷們會聚集在網路論壇上,猜測下一代產品會是什麼樣子。搜尋相關資訊的時候,連帶發現有群人一直在利用新科技製作作品,而這種介於設計、工藝和藝術的中間地帶很吸引我。我在意的不是人們對這個人的定義是否為藝術家、設計師或職人,創作者對待作品的態度,才是讓作品有了自己靈魂的關鍵,那樣的作品很有生命力,有點像佛地魔的分靈體,我覺得自己著迷的是像這樣的事情。

Frank劉文瑄廖浩哲_DSC_9978.jpg

劉文瑄(以下簡稱Mia) 很羨慕Frank,我的路比較普通,小時候來自家庭或學校挫折比較多,喜歡畫畫,十歲就想當畫家,但學校常取消美術課,只覺得想親近這些作品,最直覺的方式就是去美術館。我國一的時候就會自己去美術館,雖然看不懂,但看展成為我生活中唯一的寄託。

廖浩哲(以下簡稱廖) 在學的時候就開始從事花藝工作,我一直以來都很喜歡美的東西,而我的看展歷程跟Frank比較像,當某個東西吸引我、讓我感到自己能在情感上有所對話,就會開始去了解這個藝術家的生命經驗。有的時候,在不同地方看到同一個藝術家的作品,會感覺跟對方的生命在那一刻是有所交疊的,我也期待自己的作品能帶給大家這樣的感受。
變動的價值觀,加速創意生成

Frank 我的確是以直覺看展,真能留在心裡的作品,才會深入研究。我不覺得因為這樣我就是不專業的策展人,這讓我可以更貼近參觀者的感受看待作品。以草率季來說,當初會把小誌或插畫這些很次文化表現的東西聚合在一起,也是因為看到有人用書的形式,分享自己的靈魂,就我認知,這跟藝術家對待作品的態度類似,尊重自己真實感受,喜歡原創,這應是大家可以一起珍惜以待的事情。

Frank劉文瑄廖浩哲_DSC_9863.jpg
Frank劉文瑄廖浩哲_DSC_9959.jpg

Mia 現在的藝術包容性很強,雖然還是有所謂的潮流,但就整體而言,大家想做什麼都可以,比現代和後現代產生的時空背景更具彈性,世界已經轉變到另種不一樣的狀態,這就是文化的發展。

Frank 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下,現在的美術館不一定只展分類嚴謹的當代藝術作品,有的時候會加一些Video game,或是和日常生活可以串接在一起的材料實驗成果,這是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蠻有趣的一點。而現在價值觀更新的效率越來越快,兩、三年之間就知道我們該要改掉三、五年前認定的價值,我認爲這樣的速度,對人類的創造有很大的幫助。

廖 如果回到自身作品,我也還不是很能定義那是什麼,從景觀、花藝裝置到傢俱設計,類型還蠻多,但我希望自己的脈絡是一致的。現在有很多不同類型的邀約,有些很商業,我還在摸索什麼算是我的純創作,界線很模糊。我一直在不同的狀態和領域調整自己,但可以很確定的是這些東西都是「我」的一部分,與我有很微妙的關係。

Mia 十年前的我比較偏執,一度覺得就算窮途潦倒,但執著地做著自己的事情特有風骨。那時候我不接委託案,真的很窮,但能從每件作品得到很大的滿足感。但社會風氣開始改變,大家開始不覺得銷售與創作是一分為二的對立狀況,我也開始建立自己的系統,當我接下委託案的時候,我不會把對方當成業者,而是以面對朋友的方式,分享我的人生觀以及自己面對創作的態度,而通常會來找我的人,也是可以接受我的作品風格的人。當我用這樣的機制面對策展人、畫廊,感覺輕鬆多了。

Frank劉文瑄廖浩哲_DSC_9868.jpg

異領域合作,激發創意成果

Frank 我可能跟Mia有點像,一直以來都是從自己喜歡的東西著手。蠻幸運的一點是,當我在學怎麼做活動和展覽的時候,我是在「空場」跟著二十幾個藝術家透過共同創作的方式,完成一次次的展出。我在這當中的角色,是補足其它人沒有注意到的部分,例如藝術家們也許較少關注設計或建築領域的發展,我會在適當的時候,把其他領域有才華的人拉進來,看看是否能互相啟發,然後再一起創作。在這樣的過程中,對我產生蠻大的影響,我可以跟每一個人學習,也看到夥伴們激發作品火花的過程。我覺得大家聚在一起,就能瘋狂地嘗試做些新東西。

Mia Frank真的很敢衝,我們即將在日本東京Good Design開幕的創作聯展《未來花見》,也是他主動找上我。他把展區分為西部平原、中央山脈、東部的花東縱谷等不同部分,而我被分配在西部平原,看了他給我的參考資料,便決定以之前做過七、八件作品的「盆栽」系列為根基,使用這次大家都被指定使用的玻璃材質,創造另一件作品。

Frank 這次的展覽是由設研院主辦,草字頭與plan b共同策展,打算利用循環材料,以「未來花見」為名介紹台灣的創作。我覺得這個題目很有趣,可以台灣地景花園的概念,以台灣既有氣候帶的植物進行區分,由他打造反應不同地形的展示台。而邀請的作品則從實用的服裝設計,延伸至像Mia這樣代表心靈層次的創作,希望由各種不同的面相,呈現花園的主題。

廖  展出的地方剛好是個街角的櫥窗,很通透,展品的擺放方式若能有高有低,就能從外面被清楚地看見。就疫情的考量而言,這樣的高低設計也可讓觀眾自行決定是否要走進展間看展。而我們希望透過這樣活潑的展示方式,呈現出一座充滿生命力的花園。

Frank劉文瑄廖浩哲_DSC_0080.jpg

探索各種可能性,藝術體驗無所不在

Frank 我比較擅長實體展覽,但線上辦展也很有挑戰性,我最近在思考的是,以後實體空間人數減少,是不是就不要執著一定要到現場?要怎麼讓選擇待在家中看展的人,也有參與感?之前看蘇匯宇和鄭先喻的實驗作品《復仇現場》,給了我蠻多想法,他們發給觀眾一支只能在現場使用的手機,到場的觀眾可藉此看到現場的AR作品,而藝術家則可透過手機回傳的畫面,同時看到15個人觀看的角度,接著再從這些畫面中,選擇要把哪個畫面放大,以串流方式傳給在家看直播的人。也許未來的展覽會採線上和線下並行的方式,以兩種不同模式,讓大家體驗坐票和站票的差別。

Mia 當Frank把種種事物兜在一起時,真是超級有創造力的一件事,而這樣的創作成果不見得固著於有形的物體之上。而大家是不是一定得接觸所謂的藝術?我覺得其實沒什麼關係,人生也不只有藝術,有很多事情可以關注。創造這件事情可以充斥在我們的生命裡,不一定得被藝術所框架。

廖 以前我都會說,看展的時候不一定非懂不可,只需要去感受它,大家可以用不同角度接觸這些事物。

Mia 我覺得不妨把創作想成照顧一座花園的過程,我是傳統型的,經常澆水施肥,以日積月累的努力面對它。但有些人可能會想跨過牆,看看外面的世界如何。其實我很羨慕兩位沒有學院的包袱,而我覺得創造這件事,各種類型都很好,大家可以自由探索。

Frank劉文瑄廖浩哲_DSC_0057.jpg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