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楠西的梅花》奠基於楠西區客家歷史發展而進行的故事創作,希望藉由適合各種年齡層閱讀的繪本載體,讓群眾看見楠西客家人的打拼精神、從他鄉到故鄉的情感發展與變化,擴大讀者對臺南這片土地上的人文景觀與歷史認知。
《楠西的梅花》的故事發生在 200 多年前,客家人自大陸跨海而來,登陸鹿耳門後,因沿海地區已被佔據,只能沿著曾文溪一路北上,最終定居於楠西。到了楠西後,客家人努力地融入當地閩南人的生活,隨著時間推移,語言的轉變與文化的遺忘,而久而久之,卻也忘了自己客家人的身份。
談起創作經歷,鄭丞鈞回憶起祖父種香蕉的時光。繪本田野調查期間,他聽到香蕉山老農的故事,不禁聯想到祖父,「阿公一次可以背 60 公斤,走了很難走的山路到平地去賣香蕉,讓我非常感觸。」楠西客家人的刻苦耐勞深深打動鄭丞鈞,也成為繪本的核心情感。
繪本透過主角「桂春」的視角,描繪楠西的自然風貌與人文歷史,記錄從「香蕉山」到「梅嶺」的變遷;場景取材自當地的「江家古厝」、「保安藥房」與「梅花餐廳」,透過一段深刻的族群故事,展現客家人面對困難時的堅韌精神。
繪者孫心瑜分享,繪製《楠西的梅花》時最困難的在於還原歷史場景。當時的參考照片有限,她需要在僅有的線索裡建構出當時楠西的樣貌。為了營造歷史感,孫心瑜選用簡潔的配色,使用綠色、黃色、灰色及黑色,讓畫面呈現質樸且有深度。
「你們看梅樹樹幹黑灰色、粗粗的,可是開出的梅花是小朵含蓄的,也很芬芳,就像客家人辛勤工作的精神。」鄭丞鈞用魔幻寫實的筆觸,讓梅花從梅嶺飄到楠西,最後落在桂春身上,象徵客家精神的傳承與綻放。
「阿嬷,妳這裡有一片梅花。」小孫女指指桂春胸前。
「妳看得到嗎?」桂春驚奇的問,她一直以為只有她看得見。
「嗯。」小孫女用力點頭說。
「它來告訴我們該去梅嶺看花了。」
楠西的梅花
作者| 鄭丞鈞
繪者|孫心瑜
出版社|文訊雜誌社
更多資訊:博客來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