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專家看台股蛻變》台股莊家換人做 外資退場指數照漲

財訊雙週刊

發布於 2022年01月13日03:50
▲無視於外資全年賣超4540億元,2021年台股仍以站穩「萬8」亮麗封關。(圖/攝影組)
▲無視於外資全年賣超4540億元,2021年台股仍以站穩「萬8」亮麗封關。(圖/攝影組)

根據《財訊》報導,過去台股的莊家是外資,近年變成了低調的投信和壽險,加上新經濟股也在慢慢萌芽,投資人看待台股的方式也該有所改變。

文/涂憶君

《財訊》報導指出,過去,外資在台股總有喊水會結凍的能力,但隨著全球熱錢源源不絕、產業結構改變,長期協助台灣企業與外資接軌的寬量國際執行長李鴻基認為,台股現今已經誕生了新莊家、新經濟,再也不只是外資和舊經濟的天下。投資人對台股資金和產業的觀察重點,未來也必須與時俱進。

高股息當道 基金規模大增

《財訊》分析,據統計,外資2020、2021年這兩年間,各賣超台股5395億元、4540億元;特別的是,以往市場認為外資賣台股就會跌的邏輯,似乎已經失效,因為台股這兩年是全球表現最好的市場之一,分別大漲23%與24%。

李鴻基認為,這代表外資在台股的影響力已不如過去這麼明顯,而是由投信、壽險等內資,以及大量回流資金接手,出現熱錢推升台股的現象。也就是說,台股的莊家已然改變,從外資變成了壽險和投信,這也有機會成為長期性趨勢。

《財訊》分析,從金管會統計的數據來看,2021年4月,壽險投資台股的金額一度來到2.62兆元,創下歷史新高,雖然隨著台股穩步向上,壽險業也積極實現資本利得,但直到2021年10月底為止,壽險投資台股的金額高達2兆元,依然是近年來的新高,顯示壽險在台股的影響力更甚過往。而且,這僅占壽險業可運用資金部位的6.77%,只要壽險業繼續看好台股,絕對還有加碼的空間。

多家大型壽險型金控在2021年法說會上也表示,壽險資金相較過去以穩健收息的操作方式,2021年都改以積極賺取資本利得的策略為主,壽險資金過去被動在台股長投領息的觀念,似乎也已開始出現質變。

而投信的台股基金(含ETF)2021年至11月為止,規模膨脹了3000餘億元,總計高達9384億元,尤其是台股ETF規模增速最為可觀,總計大增近2000億元,規模已經來到4575億元。尤其,「高股息」議題當道,投資人大量買入台股相關ETF,規模大增逾600億元,成為此類ETF膨脹最快的1年。

《財訊》報導指出,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基金規模居冠的高收益債券基金(未來將改稱非投資等級債券基金)市場,近年來發展似乎明顯受到壓縮。2021年至11月為止,不論境內外基金規模都同步縮水,總計減少了225億元,總規模剩下9591億元,如今被台股基金急起直追,高收益債券基金規模的王座已經快要不保,顯示債市在極度不穩定的1年中,「台股」或「以股收息」的魅力,已經成為投資人轉向的焦點。

這也代表,被動型資金錢進台股的影響力已然不可小覷。舉例來說,近期市場上有特定幾檔規模極大的ETF,因為面臨指數成分股調整,必須被迫買入或賣出相關成分股;而從台股盤後數據都能驚見,投信大量且持續性的建立或賣出部位,雖然投信都經過仔細精算,會在不影響股價的狀態下緩步調整成分股,還是不免引起市場的側目與議論。

根據《財訊》報導,李鴻基認為,這些台股ETF篩選的股票池幾乎是以大型股為主,所以隨著台股ETF規模膨脹,外界應該打破投信只聚焦拉抬中小型股的觀念,因為大型股也已成為投信加碼重心,加上又有長期鎖定大型股的壽險資金,讓個股大者恆大的趨勢確立。因此只要壽險的投資部位持續增加、投資人不斷買進投信的台股基金,未來都將成為新的台股銀彈。

李鴻基觀察,大量資金移入台股,加上上市櫃獲利迭創新高,大公司現金流多,又有餘裕拿來做資本支出、財務操作,甚至成為未來發更多股利、股息的誘因,籌碼面、基本面俱佳,讓台股的評價(rating)有機會持續往上,「這麼多百花齊放的事情聚在一起,台股應不容易出現大幅度修正,搞不好最壞的狀況就只是維持長期高檔震盪。」

▲寬量國際執行長李鴻基認為,台股已有新莊家。(圖/攝影組)
▲寬量國際執行長李鴻基認為,台股已有新莊家。(圖/攝影組)

新經濟股冒出頭 外資卡位

《財訊》分析,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則是台股這幾年出現愈來愈多「新經濟」公司,像是軟體、健康醫療等新興產業。雖然在台股的占比仍低、獲利也尚未大爆發,但市場都願意給出30、40、甚至70倍不等的高本益比,和傳統舊經濟的10、20幾倍相比大相逕庭,讓台股的資金有了新的去化管道。

李鴻基也發現,外資雖然這兩年賣超,但外資更加關注這類新經濟股,像是幾檔新經濟興櫃股,外資持股占比已經有兩成以上,且仍在持續買進。有了國外大型法人機構加持,未來這些公司可望享有更好的本益比和估值。

美中不足的是,對照南韓資本市場新經濟股的市值,平均有到600億美元,但最能象徵台灣新經濟的電商龍頭股,目前市值100億美元都不到。這是資金錯置的結果,加上台灣的估值應該重新被評價,未來新經濟股表現應不差,也更表示了台股大方向的發展上,將吸引更多新創公司掛牌,還有機會產生更多的獨角獸,「雖然很多人不相信,但我確實已經看到這樣的改變。」

根據《財訊》報導,這也反映在2021年IPO(首次公開發行)市場明顯走向分眾化,李鴻基分析,蜜月行情不再像過去雨露均霑,反而是新經濟股表現相對亮眼,一方面暗示了產業的稀有性才容易讓市場埋單,另一方面也表示資金願意給予這類個股更高的溢價,「現在的IPO幾乎都還是老經濟產業掛牌,大家其實都看得很懂了,然而還沒有太多人關注新經濟,才是最有機會獲得不錯收益的板塊。」

看得出來,隨著資金在全球資本市場挪移,台股新主力和新產業的轉換正在成形,投資人的投資思維和選股邏輯,未來應將有更多轉變。…(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50期)

延伸閱讀:

股民搶買、市場規模暴增600餘億!3招看懂高股息ETF操作真相

張智超:成功投資必備的四要素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