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犁客
「昨晚思考今天該講什麼的時候,突然發現──我人生裡正好有一半的歲月貢獻給『台灣推理作家協會』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長冬陽說,「啊,不小心透露了年紀。」
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第二十三屆年會在2024年9月21日舉行,按照慣例,這天除了協會成員的會議之外,也會有對外公開、廣邀各界來賓及讀者的講座活動,以及公布「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的首獎得主──第二十二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的入圍作品集已經出版,不過誰是首獎得主,得到頒獎典禮現場才會公布。
冬陽表示,這個過往專屬於推理迷的活動,經過二十三年後,已經有了更多元的結合,其他創作領域的創作者,也開始嘗試創作推理題材。他以《八尺門的辯護人》這部先有劇本、再有小說,拍成熱門影集然後推出有聲書的作品為例,顯示推理小說已經不再只有同好們單打獨鬥地經營。
讀推理雜誌的那些年
本次座談會由路那主持,資深推理迷、獨步文化副總編輯張麗嫺與推理作家林斯諺對談,主題是「推理雜誌」。路那開宗明義地指出,「2024年,《PUZZLE》創刊及《推理》雜誌復刊,似乎讓今年再度成為推理的『雜誌元年』。從前有個說法,是『要害一個人,就叫他去辦雜誌』,因為辦雜誌會賠錢;但是人不會無緣無故去做賠錢生意,辦雜誌本來應該是會賺錢的,為什麼到最後會賠錢?台灣過去曾經有很多推理雜誌,後來怎麼了?」
張麗嫺自認是被皇冠文化的「赤川次郎」系列作品養大的世代,也是當年林白《推理》雜誌的讀者,「我主要是從一百期之後開始讀的,」張麗嫺說,「那時《推理》雜誌有很多譯自日本的作品,那是一個我理解當時日本推理文壇流行趨勢的窗口。」
林斯諺國中時代在故鄉小書店接觸《推理》雜誌,高中才開始訂閱,「我忘了是怎麼說服家長讓我訂雜誌的,」林斯諺說,「但我記得國中時只能站在書店裡看,沒法子把整本看完,那時選來讀的不是雜誌裡的小說,而是景翔先生的書評專欄。」
關於《推理》雜誌,兩人不約而同提及的是其中的本土創作。張麗嫺在《推理》雜誌裡讀到藍霄的作品,覺得那些故事充滿在地的、八零年代的氛圍;林斯諺從此開始關注本土推理創作、後來自己也成為作者。
後來的推理雜誌
張麗嫺和林斯諺後來的閱讀觸角轉往國外推理雜誌,「有一段時間我固定讀日本講談社的《梅菲斯特》雜誌,」張麗嫺說,「不過為的大多不是小說,而是裡頭的專欄評論。」林斯諺則分享了自己短篇作品刊載在英文刊物《Ellery Queen Mystery Magazine》、亦即簡稱《EQMM》的《艾勒理.昆恩推理雜誌》的過程,以及作品經過代理,登上韓國推理雜誌《Mysteria》的經驗。
雜誌裡的小說作品未來可能另外出版,但評論專欄就不一定,是故那些可能存在於某期雜誌的非小說文章,成為吸引他們閱讀雜誌的重點;可是雜誌收藏頗佔空間,身為研究者,路那收藏了所有期數的《推理》雜誌,林斯諺不喜歡買二手書,而張麗嫺已經賣掉不少過去的雜誌收藏。近年來,因為閱讀媒介及閱讀習慣的轉變,國外的推理雜誌可能延長出刊頻率,或者轉成電子出版,甚至有些大膽地採取俱樂部形式經營──這些讀者切身的經驗及時代變化回應了「做雜誌會賠錢」的問題,張麗嫺也指出,即使轉換經營形態,雜誌經營仍多是赤字,繼續製作雜誌的最大好處,或許是能敦促作者準時交稿。
事實上,以日本的狀況為例,雜誌原來就有提供作者穩定稿費的作用;而雜誌裡不易製成紙本出版品的非小說文章,以及佔空間的收藏問題,都能以電子化形式解決──2024年出刊的電子雜誌,或許就是推理雜誌的新契機。
一百零九篇裡選出的首獎
「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過往參賽作品約在四十到七十篇之間,但本屆投稿來到歷年最高的一百零九篇,競爭相當激烈;五篇進入決選的作品,作者兩位來自台灣,香港、澳門及中國各有一位,「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已經是華文推理創作的最主要獎項。
2023年第二十一屆的首獎得主理想很遠今年沒能與會,但特地錄製了一段影片期勉本次入圍者;出席現場的台灣入圍者謝東翰、蕗舟,以及從香港來台共襄盛舉的香港作者馬丹尼,都上台發表了入圍感言,澳門的懶神及中國的吳非則提供感言,由工作人員代唸。決選評審代表李柏青做了逐篇講評後,冬陽揭曉首獎得主,由馬丹尼的〈信與誠〉奪冠。
馬丹尼緊張地上台發表首獎感言時坦承:「我沒有準備會得首獎。」不過他的入圍感言除了感謝陪同前來的母親、台灣推理作家協會之外,還有一段適合獻給所有創作者的誠懇話語:「創作是來自生活的,好好活下去,才能做出好作品。」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