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電影

《閱讀誌》專欄:缺席的爸爸與(不)隱忍的媽媽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發布於 2023年08月14日04:00 • Openbook 閱讀誌編輯部

回望老國片與早期新浪潮的作品,不難發現,「家庭關係」是個重要的主題。《油麻菜籽》奠定母職形象的堅忍,《多桑》揭示了藍領父親的悲勞。近年國家影視聽中心,修復了不少佚失的佳作,修復影像實際上也是找回記憶,縫補與家人的關係。有趣的是,在這些經典案例外,其實也可以發現,爸爸常常消失,母親也不總是隱忍。

1984年上映的《小逃犯》,由蔡明亮擔任編劇,沒想到名導早期寫的故事如此可愛陽光。《小逃犯》的母親一現身,便側重在她對於麻將的沉迷,加上思春期的追星姐姐、叛逆期的哥哥和孤單的小弟。從現在的眼光看,完全政治不正確的一家人,雖然住在一起,卻活在平行宇宙裡。

這個晚上,父親不在家。同住一個屋簷下的「陌生人」們,因為一位不速之客的闖入,起了巨大的變化。持槍的逃犯意外躲到他們家中,本來是以柔性姿態勸說逃犯的母親,在衝進逃犯躲藏的倉庫後,以強勢如同嚴父的口吻要求逃犯自首面對現實。

所有的故事,都發生這一天一夜裡,在有限的設定下,深刻展現都市生活的疏離與荒謬,在緊張的對峙中,電影讓角色立場互換,一家人關係產生巨大的改變,逃犯在層層衝突中,竟然得到了理解。荒誕卻又真實無比,娛樂滿點卻又有滿滿的藝術設計。

(《小逃犯》劇照,Source: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小逃犯》劇照,Source: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兒子的大玩偶》,上映於1983年,由侯孝賢執導,普遍被視為台灣新浪潮的開端作品。改編自作家黃春明的同名小說,講述父親坤樹為了養家,從事在臉上畫小丑妝宣傳電影的看板人工作。因此從兒子的角度來看,「父親」這個角色是缺失的,他的記憶中只有揹著自己洗衣的母親還有小丑妝的男人。

(《兒子的大玩偶》劇照,Source: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兒子的大玩偶》劇照,Source: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坤樹對妻子也是失職的,當他歡欣鼓舞製作小丑服之際,卻沒看見鏡頭另一邊的妻子正在掉淚。缺席的父親啊,原來在外面當小丑,這或許是國片史上最傷心與諷刺的一幕。當孩子認不出父親時,坤樹也只能當作是報應,重新畫上小丑妝。畫面定格在他的笑容,有如《四百擊》的無奈與悲傷。

1985年上映《童年往事》,同樣由侯孝賢執導。本片從猝死的爸爸開始,在主人翁的成長與親人離世間,交錯展開。母親選擇把女兒流掉,阿嬤不小心讓小女兒吃到不乾淨的東西,意外過世。本片有著濃厚的自傳色彩,卻並非僅是侯孝賢的童年。

電影中最無奈的場景是,母親對大女兒說她年輕時其實有喜歡的人,但最後還是嫁給了妳父親。在母親雲淡風輕的背後藏了多少委屈呢?想起中國的阿嬤說:「女人讀那麼多書幹嘛?反正都要嫁人。」當鏡頭轉向被迫放棄讀書的大姐,不甘心的表情也讓觀眾看得非常不捨。與其說,本片在處理家庭關係,不如說,它展現了對於記憶處理的技藝。也因此,當觀眾重新欣賞這些電影的同時,也是對於自身童年的召喚,安置,告別與回歸。

◾國家影視聽中心舉辦「我最愛的臺灣電影:劇情長片」票選活動,自己的電影自己選!國家電影與視聽文化中心邀請你選出心中最愛的臺灣電影!電影述說著臺灣的故事,也是你我的美好記憶。現在就選出你心中的臺灣電影吧!全民票選活動現正進行中。

◾延伸閱讀:《鳴影品》專欄:危機來襲的最後防護罩 《哈勇家》《美國女孩》接連給出台灣家庭電影最美的歸屬感

【本文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企劃展出】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