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殺不死讓他們更強大,創夢市集如何走過谷底翻身之路

數位時代

更新於 2018年02月28日12:11 • 發布於 2018年02月28日11:50 • 何佩珊

在5大遊戲公司的簇擁之中風光誕生,這應該是一個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創業故事,但實際上創夢市集成立的前3年卻是在極度混亂與動盪不安之中度過。然而正所謂「那些殺不死你的,讓你更強大」,去年經過一連串組織調整與改革,創夢從谷底一步一步往上爬,「我們現在已經是微正分。」創夢市集副總經理李易鴻說。但他也知道,要真正活出閃耀的第二人生,沒有停下來喘息的空間,只能繼續加快腳步。

營運漸離初衷,士氣急轉直下

2014年初,橘子、華義、昱泉、樂陞和網銀這5大遊戲公司宣布合資成立育成中心的計畫,並在同年10月正式啟動營運,然後從育成中心開始,一路將服務項目拓展到項目式群眾募資和股權群募,並設了一個共創咖啡廳。當時被延攬進創夢負責育成中心政府計畫申請,現任創夢市集總經理的傅慧娟記得,她在2015年7月16日報到時,項目式群眾募資平台剛啟動,也剛拿到了股權群募執照,公司的士氣相當高昂。

只是這樣的氣氛沒能維持太久,大概3個月後,相對於另兩大群募平台嘖嘖和Flying V都呈現出爆發式成長,創夢的營運顯得非常辛苦。為此創夢內部緊急做了一番人事和組織調整,後來營運雖稍見起色,包括案源增加,募資的金額也提高,但傅慧娟無奈:「還是比不過大環境大者恆大的壓力。」此外,不只是群募這項業務發展不如預期,育成中心和咖啡廳似乎也都在營收壓力下,逐漸偏離成立初衷。

如傅慧娟提到,原本要經過一套篩選機制才能進駐的300坪育成空間,後來決定改以「填滿」為首務,自然免不了影響營運品質和執行細節。另外本來附屬於育成中心的創夢咖啡,也決定要對外開放,變成一家獨立咖啡廳,與創業者之間的關聯就不再是主要目的。

創夢市集總經理傅慧娟帶領團隊在過去一年挺過了谷底翻身的考驗
創夢市集總經理傅慧娟帶領團隊在過去一年挺過了谷底翻身的考驗

樂陞案爆發,幾乎成為壓垮創夢的最後一根稻草

雪上加霜的是,因為這段期間組織不斷在變動,加上沒做出成績,多數人在年終普遍都沒能得到太好的考核績效與回饋,導致2016年出現一波離職潮。「原本的群募團隊全離職光了。」傅慧娟說。

然後再隔不久,樂陞案爆發,幾乎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就連當時被創夢市集總經理邱正生賦予穩住營運團隊任務的傅慧娟也坦白地說,約莫到了9月,狀況已經是,「連我自己士氣都提不起來了。」因此她也決定要提出辭呈。

雖然當時她為了要完成手上的專案,沒有馬上離開,但基本上也已經是抱持幫公司善後的心態。因此,就連後來得知邱正生會比她更早在10月就離職,她其實也已經沒有太大的心情起伏,只是想著,「反正可能就是要讓創夢市集結束了吧。」

股東接連出手相救,創夢重現生機

不過這時創夢市集的股東們其實還沒有放棄。在樂陞董事長,同時也是創夢市集董事長許金龍因官司纏身無暇顧及創夢營運的情況下,網銀國際的董事代表張協建決定出手相助。傅慧娟印象很深刻,當時張協建先是在11月中約談她,了解創夢的營運狀況後,很快在接下來的兩周召集所有股東,開了兩場會議。也是在這個時候創夢的未來才出現一絲曙光。

傅慧娟記得,11月下旬的第一場股東會,她特別在簡報中提及項目式群眾募資平台應該大調整的想法,而這個聲音顯然被股東聽到了。因為在下一周的股東會議上,橘子集團董事代表人已經從財務協理換成橘子集團旗下群募平台群募貝果執行長陳威光。

陳威光除了提出關於群募業務的建議,後來也一直扮演協助創夢轉型的重要顧問。其中傅慧娟印象最深的就是當時陳威光對她說:「慧娟不論你要不要走,我覺得你在2017年上半年一定要把(加速器的)新方案推出來。」

谷底翻身第一步:用行動宣告創夢還活著

陳威光解釋,當初之所以會這麼著急,是因為在他認為必須要讓市場知道創夢還存在,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有實質作為。而且他認為有所作為不能只是推出加速器計畫,更重要是必須真正做投資,才能掃除市場上的負面傳言,「市場才會相信是真的。」他說。

最終,雖然有些倉促,創夢還是成功在2017年1月推出加速器第一梯次招募。雖然不完美,但傅慧娟認為他們確實達成了一個重要的目的:「告訴大家創夢還沒有死。」

只是,招募計畫上線是上線了,後面該如何執行?由誰來執行?其實沒有具體方案。加上當時因為已經決定要終止項目式群募和股權式群募業務,有繁雜的人事問題要處理,傅慧娟可以說是分身乏術,這也是為什麼她後來會三顧茅廬找上李易鴻的原因。

谷底翻身第二步:找到對的人

其實兩人在此之前沒有過交集,互不相識,傅慧娟表示是在業界詢問過一圈之後,才鎖定李易鴻。「他一開始都不理我。」傅慧娟說。李易鴻也坦言,當時周遭沒有人看好創夢,況且同時間他的手上也還有其他的機會可以選擇,加入創夢確實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

創夢市集副總經理李易鴻也是帶領公司翻轉的關鍵人物。
創夢市集副總經理李易鴻也是帶領公司翻轉的關鍵人物。

而最終打動李易鴻的,第一是他認為這是一個「由負轉正」的挑戰。「我工作追求的是有趣,以及克服挑戰。」他說,還有更重要的是在經過三次長談後,傅慧娟給他的信任感,讓他確信自己真的可以有揮灑的空間。

但因為李易鴻是去年的2月2日才正式報到,當時距離加速器第一梯次報名截止其實只剩兩周,所以他能做的不多,就是把量衝出來。實際上後來入選第一梯次加速器,並且得到創夢投資的有病製作創辦人劉子勤就表示,當時就是因為李易鴻的個人名望,才會在最後一刻投出報名表。而後來半年的加速器經歷,也確實沒有讓他失望。

不過劉子勤也觀察到,當時創夢內部的氣氛其實有些不尋常。他的形容是,「Manny(李易鴻的英文名)的熱情顯得有點突兀。」其實這也正是李易鴻加入之後的一大難題。一來,他認為當時營運團隊人數太多,「如何讓每個人都有事做」讓他很煩惱,而且他認為在當時,多數人都跟不上他的工作步調,「對於這件事情未來的想像,以及過程中該有的速度感是幾乎沒有。」同時他也明顯查覺到,團隊中多數人都不喜歡他這個空降的主管。

「人事問題是我加入前半年最大的問題,很重,那台車幾乎拖不太動。」李易鴻不得不開始「汰舊換新」,從他最初加入時要管理8個人,至去年10月一度只剩2人。後來又一直到去年的12月,才正式補進一名新血。

谷底翻身第三步:重新找到正確的營運方向

除了團隊這個難題,另一個更大的問題是確立創夢轉型後的重新定位。一方面傅慧娟從曾參與過創夢早期籌備的陳威光口中重新了解了當初5大遊戲公司投資創夢的初衷,也從和股東的互動中了解到,過去經常會有投資案讓股東「看不懂」的問題,再加上創夢是由企業直接投資的這項背景特色與優勢。經過一番討論,他們決定以能和5大公司業務產生交集並帶來綜效的「娛樂科技」做為加速器核心。

為了強化加速器團隊與5大股東之間的連結,創意市集帶領團隊實際到網銀國際進行簡報。
為了強化加速器團隊與5大股東之間的連結,創意市集帶領團隊實際到網銀國際進行簡報。

只是當一切好像要重新回歸正軌時,老天似乎認為創夢還需要更多磨練。在精心規劃的加速器第二梯次招募準備啟動時,創夢又一次被樂陞案的餘波給重擊。

有天傅慧娟先是從新聞上看到新北市政府不和樂陞續辦公室租約的消息,然後接著收到了電話和書面的搬遷通知,很快地,創夢位於新店大樓地下室的辦公室就被斷水斷電;後來甚至連創夢咖啡也必須結束營業。這意味著他們在當時不僅要盡快打包、找新辦公室,還要處理咖啡廳的資遣事宜,並且回應外界對於「創夢結束了嗎?」的詢問。

因為當時正值團隊招募期,「如果談到一半斷電,大家應該不敢來吧。」李易鴻苦笑,招募宣傳的地址也不能是空白。因此當時只好先緊急借用網銀集團旗下競鋒國際的兩間會議室。並同步尋找棲身之所。 

找新辦公室的過程也是一波三折,傅慧娟表示,「本來找到南京復興的辦公室都要簽約付押金了,結果房東卻說已經租給出價更高的人。」後來才好不容易又找到松江南路巷內如廢墟一般的毛胚屋,經裝潢設計之後,終於在去年10月底啟用。

「過去一整年,總結一句話,在各種慌亂之中,大概是沒有遇過比這更慌亂的育成機構。」現在想想李易鴻都還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但讓他們感到欣慰的是,在如此動盪的情況下,第二梯次還是收到了97件申請,比第一梯次的數量更多,而且李易鴻認為整體來說,第二梯的報名團隊成熟度也更高。

內部重現向心力,外部也開始重新認識創夢

可以說當時的狀況雖然很混亂,但創夢內部團隊的心理其實比過往都更加安定。李易鴻感受特別深刻的是,2017年上半年,可能8個人出去,每個人口中的創夢都是不一樣的,但現在大家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也知道未來的方向在哪裡。而且不同於過去交辦一件事或許完成度只有一半,如今則是經常可以看到比預期更好的成果。

同時李易鴻也開始從外部感受到很不一樣的轉變。他表示,相對於2015年或2016年的創夢很難用一句話讓別人知道你在做什麼,「娛樂科技」的定位則是讓外部投資人、合作夥伴都可以很快理解。甚至現在也開始有業界知名人士主動向他表達要擔任加速器導師的意願。李易鴻自嘲,「大概一年前不會有人主動說要加入創夢,誰會加入一艘要沉的船呢?」另外也曾有團隊告訴他,選擇創夢就是因為只有創夢專注在娛樂科技領域。他相信創夢在這個領域確實激起了火花。

當然,過去這段期間各種冷言冷語和誤解也從沒有少過,事實上一直到現在,如果在網路上搜尋,都還是可以看到類似「創夢不玩了」的相關訊息。但李易鴻認為,在去年由負轉正的過程中,如果採取很鋪張的行銷手法,或許只會讓人覺得是在刻意掩飾什麼,恐怕多說多錯。因此決定刻意保持低調,希望能透過實際作為讓人發自內心地傳播創夢的好。直到現在,李易鴻認為創夢已經是「微正分」的狀態。

只有微正分還不夠,今年必須加速擴張

不過相對於去年以腳踏實地的方式完成由負轉正的階段性任務,今年之於創夢則必須是加速擴張的一年。

簡單來說,創夢的娛樂科技核心不會變,但從第三梯開始,創夢不再只有加速器,也開始招收更早期的孵化器團隊。李易鴻解釋,過去台灣或許每年都會誕生50、100個新團隊,經自然淘汰後,會有幾個好標的留下來。但畢竟過去娛樂科技這個領域在台灣受到的關注不深,如果每年都只是在等待或許一到兩個成功案例,對創夢絕對不是一件好事。而且他相信在獲得協助的狀況下,能生存下來的好團隊數量一定也會更多。因此創夢決定往前一步,將觸角延伸到風險更高的孵化器經營,希望能更加活絡這塊領域的發展,也帶動創夢成長。

「我覺得今年的創夢很需要有這樣子的一個boost(加速)。如果你很慢,人家怎麼會覺得你可以幫團隊變快?」他說:「今年目的希望讓創夢主體做3倍,甚至4倍擴張,這是今年一定要做的。」

當然,在達成這個目標之前,創夢同時也還有一項挑戰,就是「賺錢」。轉型後的創夢,不再有直接現金收入,唯一商業模式就是從投資團隊身上得到回報,但這會是一條比較長的路。因此傅慧娟表示,他們也正在思考如何能在既有的營運主軸下開展出不一樣的獲利模式。

要找到新的獲利模式,但絕不重蹈覆轍

不過他們的態度很謹慎。一方面,因為現在創夢的營運成本已經降得非常低,所以財務方面其實沒有很強的急迫性。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希望重蹈覆轍。

李易鴻表示,以前創夢的商業模式是「從替創業者服務賺取營收。」他說,「事實證明從沒錢的人身上賺不到立即現金流,絕大多數是失敗的。」同時也正是因為創夢曾經跌倒過,「你會知道以前那種想法是自然而然會落入的想法,很自然而然會招來的厄運你也都見識過。」他表示,現在的創夢雖然在會計報表上看不到現金流,但股東卻可以更清楚知道這些投資可以帶來的,會是台灣唯一的娛樂科技新創入口,一張可以串聯海內外資源的大網。

「有人問創夢未來方向到底要落到裡去?」李易鴻的答案很簡單,「任何人來台灣要找娛樂科技新創,創夢就是唯一指名品牌。」

創夢市集總經理傅慧娟(左)與副總經理李易鴻(右)過去一年的合作讓公司營運回歸正軌,接下來兩人也分別肩負尋找新營收來源,以及加速擴大營運規模的任務。
創夢市集總經理傅慧娟(左)與副總經理李易鴻(右)過去一年的合作讓公司營運回歸正軌,接下來兩人也分別肩負尋找新營收來源,以及加速擴大營運規模的任務。

創夢市集小檔案
成立時間:2014年
董事長:張協建
總經理:傅慧娟
實收資本額:1.55億元
主要股東:網銀國際、遊戲橘子、華義國際、昱泉國際、樂陞科技
業務:娛樂科技加速器、孵化器
正職員工:8人

每日精選科技圈重要消息,歡迎加入《數位時代》LINE@!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