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娛樂

專訪/每集最少拍攝1年 白心儀上山下海終獲金鐘雙黃蛋

聯合新聞網

更新於 2021年09月22日01:14 • 發布於 2021年09月21日09:16

台灣有節目每集拍攝時間以年為單位起跳算,東森主持人白心儀製播的「地球的孤兒:台灣的精靈」每集起碼1年,長則3年,紀錄許多瀕危動物的生老病死。天道酬勤,多年努力,讓她的節目在這屆金鐘獎「自然科學紀實節目」、「自然科學紀實節目主持人獎」雙料入圍。

疫情影響,原本走遍世界拍攝各地物種的白心儀,去年至今都留台灣拍本地特有種,用長達一年時間同時拍攝草鴞、穿山甲和白海豚3個物種,經常上山下海、攀岩、挖墳,由於她平時還兼做介紹大街小巷美食的節目,於是經常早上拍魯肉飯、晚上拍動物,拍美食是為了糊口,而拍動物則是為了教育下一代,一個執拗的信念支撐她一路走下去。

其實她前幾年最早開始拍的是石虎,整整花了3年時間,最後剪成兩集內容,時間拉這麼長,素材難道不會太多嗎?她苦笑,「素材只是剛好,原因是動物蹤跡難尋,就算有專家在也不一定馬上找到,所以常一通電話得知草鴞在屏東誤中網子,就得立刻驅車南下,穿山甲出現在暨南大學,就飛車到南投,一切都得靠天時地利人和。」

過程中發現,人類和自然動物生存,真是一場拉鋸戰。

例如穿山甲,最大的敵人竟是流浪狗,會追咬造成斷尾甚至死亡;草鴞常誤中飛航基地的網子,但網子架護的目的是防止飛鳥造成飛安事件;而沿海的太陽能風扇形成的躁音則會讓白海豚聽力受損,但白海豚的行動是由迴音組成,失去聽力代表無法捕食,甚至會死亡。人類發展和自然動物之間似乎永遠難以取得平衡。

眼看民眾的保育觀念卻跟不上動物消失的速度,她常拍到壓力大得夜裡失眠大哭,同公司當新聞主管的老公曾問她,「何苦為了拍東西把自己逼瘋?」她則認真相信,雖然很多民眾對保育無感,但努力堅持做下去,下一代會漸漸懂得,「否則20年後,穿山甲、石虎完全消失時,是身為台灣人最大的損失。」

秒讀要聞笑料不費力 點我加入聯合新聞網好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