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0205更新)【我們與末世的距離】離末日又前進1秒 科學家:2025末日之鐘距午夜剩89秒

DQ 地球圖輯隊

更新於 02月06日10:51 • 發布於 02月05日15:54 • 山謬

我們與世界末日的距離,究竟有多遙遠?有一群科學家,每年都會就當年的世界局勢,估算人類與末日之間的距離,相較前一年更近了,又或是遠離了些。

在科學家眼中,人類與末日的距離自1991年後就逐漸縮短。2020年至2022年,我們與末日相距不多不少的100秒鐘;而在2023、2024年,由於俄烏戰爭與以哈衝突爆發,核武器威脅、極端氣候擴大等因素,末日的倒數計時再縮短為90秒。

2025年1月28日,負責決定末日之鐘(The Doomsday Clock)移動距離的「原子科學家公報」(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宣布,人類離末日的距離再減1秒,僅剩下89秒,為末日鐘創立來最靠近0時0分的一次。

2025/2/5更新:新增2025年,科學家公布末日之鐘的最新動向

◆ 原文上線時間:2022/1/25

◆ 增修時間:2025/2/5

1月28日,科學家撥動末日之鐘,將2025年人類與末日的距離訂為89秒。 Photo: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1月28日,科學家撥動末日之鐘,將2025年人類與末日的距離訂為89秒。 Photo: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0205更新)往末日的倒數計時

在2023年之前,末日之鐘已連續三年穩定不動,人類與世界末日的距離都是不多不少的100秒鐘。

當時,國際間的局勢似乎呈現穩定狀態,原子科學家公報的主席斯夸索尼(Sharon Squassoni)指出,國際間固然有令人振奮的消息,例如美俄同意延長削減戰略武器數量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rategic Arms Reduction Treaty, New START)、各國和伊朗重新展開核談判;但也充滿讓人憂心的事件,包括許多強權國家大舉投資核武、各國挽救氣候變遷的計畫口號多而行動少等現象,令科學家們對世界的前景難以樂觀。

沒想到,剛剛公布2022年末日之鐘的狀態,2022年2月24日就爆發了俄烏戰爭,大幅加劇全球的危險局勢。因此,2023年1月,原子科學家公報將末日之鐘調整為史上距離末日最近的90秒,聲稱世界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危險時期」。

而到了2024年,末日鐘同樣維持著90秒。原子科學家公報表示,持續進行的烏俄戰爭、新展開的以哈衝突、不斷攀升的氣溫,種種全球性的威脅都促使他們做出這樣決定。維持與前一年相同的秒數不代表世界保持穩定,而是強調全球處在「歷史性的危險時刻」。

Photo: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Photo: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0205更新)人類與末世的距離:89秒

今年1月28日,原子科學家公報宣布將末日鐘的時間調整至89秒,突破過去兩年的紀錄,成為末日鐘設立來最接近午夜的一次。

原子科學家公報指出,科學家長期擔憂的危機都仍持續存在,然而各國領導人、社會皆仍未採取行動著手改變。藉由縮短末日鐘的時間,他們希望傳達一個清楚的警訊:世界已極度接近災難邊緣,且正邁向前所未有的風險,而持續維持現狀無異是個瘋狂的決定。

原子科學家公報呼籲,各國領導人應格外重視危機,並特別點名美國、中國與俄羅斯,稱這三個國家肩負將世界從災難邊緣拉回的關鍵責任。原子科學家公報科學與安全委員會的主席霍爾茲(Daniel Holz)表示:「各國領導人必須在為時已晚之前,展開關於這些全球性風險的對話。正視這些生死攸關的議題,並啟動國際對話,是讓時鐘倒轉、讓世界遠離午夜的第一步。」

而全球眼前的危機,包括持續進行的烏俄戰爭,以及緊繃的國際局勢下隨時可能爆發的核武威脅;極端氣候災害持續加劇,氣候變遷在美國及其他許多國家,卻仍未被視為優先議題;世界各地爆發的新興傳染病,還有監管機制存在疑慮的生物實驗室。

此外,原子科學家公報也強調人工智慧應用可能存在的風險。例如某些恐怖組織、國家,可能利用AI研發難以應付的生物武器,或將AI投入軍事武器系統;另外,人工智慧的進步也讓製造虛假訊息變得更加容易,使識別假訊息更加艱辛,導致資訊環境惡化。

最早只需考慮「核武」

從斯夸索尼的一席話中可以看出,決定末日之鐘的秒數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科學家得綜合考量各種風險做出判斷。但其實在最一開始,整件事並沒有那麼複雜,科學家唯一需要考慮的風險就是「核武」。

曼哈頓計畫科學家首創 1947年現身

「末日之鐘」誕生於20世紀中葉,是由非營利組織原子科學家公報所發想出來的概念。這個組織是由一批曾參與過美國核武開發計畫「曼哈頓計畫」(Manhattan Project)的科學家成立,他們深知自己研究成果之可怕,因而決定創立原子科學家公報,定期發表期刊,企圖喚醒大眾對核武的關注。

在1947年6月的期刊封面,「末日之鐘」首度在插畫家朗斯多夫(Martyl Langsdorf)的筆下誕生,以1/4的鐘面和向著午夜前進的指針,提醒大眾核武議題之急迫與關鍵。

末日之鐘的概念,最早出現於1947年6月原子科學家公報出版的期刊封面。 Photo: wikipedia
末日之鐘的概念,最早出現於1947年6月原子科學家公報出版的期刊封面。 Photo: wikipedia

每年1月公布新刻度

往後每年1月,原子科學家公報會定期舉辦記者會,發布當年人類與末日之間的距離,一開始通常都在10分鐘上下。但在1991年,末日之鐘被調整至深夜11點43分,也就是距離午夜17分鐘的位置,創下史上最佳紀錄——其中兩大關鍵變化分別是美、蘇簽訂了第一階段的《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rategic Arms Reduction Treaty, START I),及蘇聯的解體。

Shifts in time on the Doomsday Clock ⏰️ pic.twitter.com/shx0WA7tDo

▲從1947年以降,每年科學家都會於1月公布末日之鐘的最新刻度。史上最佳成績出現於1991年,當年科學家認為人類距離末日約17分鐘。

危機不再限於核武!更多議題納入考量

不過隨著時代變遷,科學家逐漸意識到危及人類文明的危機不再僅限於核武,因此在2007年,「氣候變遷」首度被科學家列入考量當中,接著生物多樣性、人工智慧,乃至於假新聞等,先後都成了會左右該年度末日之鐘指針位置的關鍵議題。

或許正因為危機越來越多,進入21世紀後,末日之鐘再也沒回到如同1991年那時的佳績。少數令人印象比較深刻的是2010年,該年末日之鐘被回撥了1分鐘,主要原因是美國、俄羅斯批准了新的核協議,並且在聯合國的氣候峰會中,各國同意對碳排放負責,致力將全球溫度上升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

2017首度以「秒」為單位前進

到了2017年,末日之鐘首度打破了以「分」為移動單位的傳統,往前移動了30秒,之後連年以秒為單位變化。2022年,末日之鐘再次被定格於晚間11點58分20秒的位置。

但與此同時,世界各國開始浮現了質疑末日之鐘的聲音,聲稱它已喪失功能、淪為一種「政治噱頭」……

  • 接續下篇:【我們與末世的距離.下】越敢討論,越可能遠離末日?

加入 DQ地球圖輯隊 LINE Notify ,一起看透全世界

延伸閱讀:
世界就快毀滅?「末日之鐘」告訴你紀錄世界邁向末日的過程?科學家建地球「黑盒子」造福未來文明

參考資料:
The Doomsday Clock reveals how close we are to…doomThe atomic scientists' Doomsday Clock is now 75—and threats to civilization still abound‘Stuck in perilous moment’: Doomsday Clock holds at 100 seconds to midnightHow to read the Doomsday ClockPRESS RELEASE: Doomsday Clock set at 89 seconds to midnight, closest ever to human extinction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