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瑞君
你有沒有發現,當我們看見青春期孩子在玩樂時,總是會有股不安的感受隱隱竄流全身,讓我們感到浮躁與煩悶?或是當孩子要幫忙時,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拒絕?
為什麼我們見不得青少年享樂於當下?為什麼我們不能放心接受孩子的協助呢?
經過孩子的提醒和自己的省思,我明白了這種不安的感受,來自於我們對未來的焦慮與自我設限的框架。我們害怕孩子浪費時間玩樂,而沒有把時間花在念書寫習題上,再加上對孩子能力的不信任,所以無法放手讓孩子做與嘗試。我們也擔心孩子平白浪費了為自己好好努力與負責的大好青春,或是我們還得花時間替孩子善後。
但當我們總是把思緒和煩惱,飄移到對遙遠未來的想像時,是不是錯過了當下可以學習到的機會與經驗?又是不是很害怕失去控制的感覺呢?
某天早上我把衣服在流理檯清洗一遍後放入洗衣機。拿起洗衣精,發現把手上黏黏滑滑的,才想起上次是祐亨堅持要幫忙把補充包的洗衣精倒入瓶子裡。
那次去大賣場買東西回家,當時讀高一的祐亨正要洗剛才外穿後弄髒的衣服。
他突然說:「媽媽,洗衣精快沒了!」
我說:「有補充包,我下次再弄,現在的洗衣精夠你洗一件衣服了!」
他說:「我幫妳倒補充包!」
我說:「不用了!我下次再倒!」我在客廳忙著整理剛才買的東西,心裡的警鈴響起。
他又再說一次:「我幫妳倒啦!」
過沒多久,他突然大叫一聲,接著說還好沒有浪費很多。
剛才我心中大作的警鈴,難道真的符合莫非定律?還是神奇的第六感有預知能力?我的情緒鍋在他大叫一聲時,突然沸騰起來。我在心裡想著為什麼我不希望他幫忙的時候,他就常常會出錯呢?
還好我覺察與控管情緒的能力,已經讓我在自問自答時按捺住心中小劇場的煩躁,沒有馬上衝過去指責或善後,而選擇繼續做我手邊的事,讓孩子自己善後。他收拾好後上樓回房間,我到廚房查看,把流理檯面上的所有東西都清洗一遍,把檯面再重新擦拭過。
下樓進廚房喝水的祐亨看到我這樣做,淡淡地說:「媽媽,妳有時候是吹毛求疵。」
孩子說的這句話,一直在我的心中迴盪。
在認真檢視生活時我們會發現,只要先生或孩子想幫忙他們沒做過的事情,我們就容易緊張,或容易焦慮,甚至直接拒絕,難怪我們常常身體累、心更累。
在上述事件中,孩子很努力地善後,但我還是把所有東西都清洗一遍,覺得這才是處理事情的方式。其實先生或孩子不是沒做,只是我們好像無法接受他們不是用我們覺得比較好的方式做事。
媽媽的確很厲害,但她沒有超能力。我們總是在心中有著各式各樣的完美魔咒:孩子這樣說話比較得體、孩子那樣穿搭比較陽光、孩子這樣做事的步驟比較順暢等等,這林林總總的「我們以為」,其實都只是自己心中期待的假想與框架等,當孩子表現出來的言行舉止、做事方式或態度和我們期望的不一樣時,我們往往就會受不了。
事後我在和祐亨聊天時,他說:「那時我會急著想幫忙,只是想證明自己用一隻手也可以把補充包倒好,沒想到心太急就倒出來了。下次我會乖乖用兩隻手倒,因為善後要花掉更多的時間。」青春期的孩子總是想證明自己,但是當他證明自己的假設失敗,又可以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學習,這不是很棒的假設與驗證過程嗎?而且更棒的是,他還願意跟你分享心路歷程。
我們常常在心中有著「完美典範」,不容許他人出錯或違背自己的做事方法,我們沒有彈性,其實就失去自由;我們不夠柔軟,其實就學不會包容。
凡事總希望自己來,並不是你一定做得最好,而是你不夠信任別人。
不要總是希望別人做事的方法跟自己一樣,這樣太缺乏彈性。
不要總是在心中先有了完美典範,這樣反而變成限制的框架。
其實我們不需要活得那麼嚴苛、那麼緊繃,尊重差異和保留彈性,會讓親子脫離完美魔咒的限制。
留言 1
阿俐英文-列支敦斯登
……………….重要嗎?
09月02日10:03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