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惡至極。」審理少年案的沈恩錫法官(金憓秀飾演)對著鏡頭說出她對於犯罪少年的觀感。場合似乎是法官正在接受媒體的專訪,然而與一般人對訪談的印象極不協調:室內陰暗,斂緊肌肉的臉聚著光,彷彿飄在半空。對照霓虹燈與看板映得如同白晝的街頭,穿著染血帽兜的少年,影集《少年法庭》以拉高的不安,富有張力的手法開始了故事。
劇中,少年法庭的合議庭,由部長與左、右陪席所組成。每一位少年法庭的法官都代表了對應少年犯的典型態度。曾為少年犯的左陪席,以溫暖與陪伴為指引;深有經驗的部長,常在談話節目曝光,得到了被提名選舉的機會、也是完成他心願的機會——進入立法機構,從規則著手制定,以期帶來可見的改變;追求公事公辦的新任部長,判案是速審速決,因為少年犯實在是太多了。
隨著情節開展,我們會認識到表面上沈恩錫對於少年犯的厭惡有其個人因素,但她卻為了厭惡感而不眠不休、甚至積極的履行調查的職責,承擔有害其健康的工作量,她的厭惡實已超越了私人恩怨。少年血氣方剛、思慮不周,卻肆無忌憚,似乎其本質就是邪佞,因而能殘忍犯下世人不可致信的案件。法院門口舉著手牌、要求廢除少年法以加重判刑的抗議民眾,表現了一般大眾最直截「亂世用重典」的反射想法。
然而,從連綴故事的主軸慢慢在一個又一個的案子裡揭開,少年犯了法,或以身試法後就連連犯罪的關鍵,其實是在於罪犯並沒有真的了解到犯罪的後果。兼以少年犯常是出身自功能不健全的家庭,而社會也漠然以對。根據兒童認知心理學,道德並非原廠內建,而是隨著兒童心智的發展而逐漸成形的規則。不解外在事物的幼兒本能是保存自我,慢慢習得服從絕對權威的傾向,隨著成長而學習經驗反思的歷程裡,進一步質疑教條的合理與否、開放思考眾多的可能性,而後才能逐漸生成真實的同理心。
追求立竿見影的社會,沒有時間陪伴來度過成長的難關,犯了錯也得不到辯證討論的機會。最後,沈恩錫引述了一句耳熟能詳的諺語:「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整個村莊的力量。」反之亦然,要摧毀一個少年,也是整個社會應該負起的責任。
沈恩錫法官代表了更理想卻更困難的一種態度(也因此她必然要背負著巨大的痛苦),貌似嚴厲卻有過人的耐性,不被先入為主的表象所魅惑或蒙蔽,判決時除了受審的少年犯,也要對得起眼前這張被害人的照片。她永遠願意看得更多、聽得更多,抽絲剝繭。
那幽暗的室內原來是一個隱喻,成長是蒼白又漫長而佈滿荊棘的路,需要引路人手持一束堅定的光。
作者/傅淑萍
現為「我們的教學事業有限公司」講師,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IG「樂遊原(@leyou_yuan)」共同經營者。曾任聯合報文學寫作營講師。曾擔任聯合盃作文大賽閱卷與命題老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