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臺灣適合離岸風電,是事實還是自嗨?

換日線

更新於 2023年02月02日05:20 • 發布於 2023年01月18日03:24 • Jack I.C. Huang/The World 2.0
臺灣適合離岸風電,是事實還是自嗨?
臺灣適合離岸風電,是事實還是自嗨?

鑑於全球刮起 ESG 與減碳熱潮,再生能源的競爭力日益飆漲且受到各國政府歡迎,而媒體輿論對於氣候的議題的論述,也間接也讓大眾了解到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嚴重程度與急迫性。

即便使用綠能的成本「可能」仍比傳統石化燃料來的高,但根據目前的主流趨勢,參與經濟發展合作暨組織(OECD)的成員國,未來 10 年新增的發電量會有超過 80% 改為來自再生能源,而全球截至 2021 年為止,則是有約 20% 的能源供應來自於綠能,其中又以太陽能和風力為大宗。

太陽能產業是另一個複雜的故事,牽涉諸多利害關係人與背後勢力的對壘,之後會以別的篇幅來頗析。說到風力,全球風力發電市場自 1980 年代開始演變超過 30 餘年,至 2014 年風電已達全球電力供應的 5%,而據綠色和平和全球風能協會(GWEC)的研究,到了 2050 年,風力有望提供至少 30% 的全球能源需求。

此外,因技術的不斷提升與規模經濟效益等因素,風電電廠(含離岸與在岸)的興建呈現逐年成長並朝大型化發展。其中以風機為例,早期容量規格約僅有 400 至 500kw,現在隨便一隻風機都動輒 7 至 8MW 以上,建置成本十分可觀。

再生能源列車發展愈發蓬勃,臺灣也搶搭

跟隨這股風潮,臺灣自然也不若人後。弱勢關心風能發展的朋友,想必都看過某則「全球 20 大風場,臺灣佔了16 座」的說法,這是來自一間只有十幾人的小型顧問公司 4C Offshore 在 2014 年發布的排名。該排名調查世界上最好的離岸風場,臺灣海峽基於平均風速的優勢,特別是彰化外海,擁有「較好」的發展潛力,故該說法確實是其來有自,而非假新聞。

自此之後,從地方到中央無不拿此大肆宣傳,相繼祭出優惠或補貼政策。隨著 2015 年經濟部能源局公告全臺 36 處重點風電場址後,幾大外資紛紛搶進,含知名的丹麥沃旭能源(Ørsted),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加拿大商北陸電力(NPI)、新加坡玉山能源、澳洲麥格理(Macquarie),以及德國達德能源集團(WPD)等。不過本土業者也不落人後,包括上緯新能源、力麗、中鋼、台電和亞泥等,都積極扮演四處插旗的開發商角色。

轉眼間 7 年的時間過去了,原本看好臺灣是離岸風電「寶地」的外國開發商們,離開的離開,暫緩的暫緩。隨著沃旭當年隻身來臺打天下的傳奇人物──亞太區總經理暨臺灣董事長柏森文於 2022 年初默默離職,被歐洲某老牌石油公司挖角去做能源投資的負責人後,臺灣的離岸風電發展出現了瓶頸。

即使仍有政府政策不斷加碼支持,但外資的興趣似乎已開始轉移,剩餘的本土商會怎麼玩這塊市場,值得關注。畢竟,也是有某大型上市櫃公司的開發商,藉著國家淨零碳排政策與隨隨便便弄了些風電相關的議題,從股票與資本市場大撈一筆。而這這在熟悉風電產業的圈子裡,早已不是新聞。

「臺灣適合離岸風電發展」一說是否只是假象?

說起來,那篇 4C Offshore 的報告算是始作俑者,他並未公布其研究方法,調查過程與數據來源,僅在官網上呈現了風力數據與各地區排名。臺灣雖確實也一度囊括二到十名的詭異「殊榮」,但今(2023)年在去看他們公佈的排名,臺灣早就跌出前十。

反倒是西班牙成為這份榜單上的常勝軍,全球前十大具有潛力的風場便佔了 6 座,西班牙國內媒體大肆報導,又是一波國際風能開發商蠢蠢欲動的態勢。誠然,風力是相當複雜的流體力學,平均風速,風力密度等都會隨環境因素動態改變,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也是統計學與調研的好玩之處,只要設定好條件與參數,幾乎可以透過合理的手段,去得到想要的任和答案。

我們不妨大膽一點假設,臺灣在 2012年 公布「千架海陸風力機」計畫,成立計畫推動辦公室,2014 年底 4C Offshore 便從他們挑選過,已計劃要開發的 20 幾個風場來比較,宣稱臺灣擁有 16 座最佳風場。

此結果一經發布後,沃旭在 2016 年中剛好「選中」臺灣作為進軍亞洲市場的首站,隔年同為丹麥開發商的 CiP 也隨之而來,又是探勘、又是評估、又是外資好像要大舉投入,捧的臺灣地方政府與中央部會都覺得風力大有可為,便大張旗鼓的圈地給給政策並提供較高的躉購費率制度(FIT)費率,這些在計算內部報酬率(IRR)時,都是非常加分的。

發展與炒作綠能的司馬昭之心

相關條件反映到資本市場上,也都有相應的操作可以去「說故事」。因此,如果這些世界排名是事先被刻意操作,用於為進軍某特定市場鋪路,好像其實也說得通。當然,這只是猜測,如同過去幾大煙草商不定期會與知名學術機構合作,動輒發表「香菸對人體無害」及「吸菸不會成癮」的專業研究報告一樣。這些學者絕對都夠聰明,採樣的數據與執行方法,多半也都經過嚴格的審查才能登上期刊,但幫特定的議題背書與推廣,也不難看出其司馬昭之心。

風電絕對還是開發的趨勢,淨零碳排與提升綠電占比也肯定是正確的道路,但臺灣到底適合哪一種發電方式還有待確認。無論是風電,太陽能或其他新興能源,各自該投入的資源與比重,確實需要個多的利害關係人討論,以及更謹慎的看待所謂的「科學數據」與「國際專家說法」。

以風能為例,2018 年能源專家陳立誠就有投書申論臺灣為何不適合風力發展,時值政府大力推動離岸風電,經濟部能源局隨即投書駁斥,這裡面的攻防讀者有興趣可以去深入研究,本文不偏頗任一立場。再加上,風電的開發絕不止開發成本與發電效益的單純考量,環境乃至政治因素,以及那些假環保真了所的綠能蟑螂,囂張的地方派系勢力等等,都是令人頭痛的事。

追根究底,到底 4C Offshore 公布的報告信度與效度有多高,這恐怕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只不過,追求排名這檔事似乎也是人的天性,市場很喜歡據此來追逐某些特定的產業或機會,也因此各行各業總是要有相關的曝光,舉凡什麼永續評比、企業社會責任排名、影響力大調查等等云云。彷彿只要在那個排行榜上取得一席之地,一切就顯得如此順利成章。

我不僅想到一個還在唸書時的真實故事,某大學圖書館也想爭取個全臺第一的頭銜,但無奈不管是藏書量,還是學生人數,又或是其他資料量等,都不能跟綜合型大學如臺清交攀比。

怎麼辦?那就自己創造一個吧,把所有系的藏書加上造冊歸檔的論文期刊都算上,去除以相對較少的學生總人數,於是有了「人均藏書量」全臺第一的說法。完全沒毛病,媒體公關發出去也很好聽,但到底也就是個「自嗨」的排名而已。

全球 20大 潛力風場臺灣可以佔到 16 座?我不敢說他是假的或錯的,但事實肯定沒那麼單純。

【延伸閱讀】

●台灣到底該用「哪種電」?——其實完美的發電方式並不存在,「電力組合」可能更重要
●「阻止空汙就是別開柴油車」?──「綠能環保」沒那麼簡單:從德國的「反柴油車風暴」,警惕台灣「能源危機處理」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