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楊逸飛 提供
關於該準備多少錢的問題,當然因人而異,關鍵在於我們想要過上怎樣的交換生活。一般人普遍認為日本的物價高於臺灣,這當然有其事實依據。然而,根據我自己的生活經驗,如果撇除外食,單純自己料理三餐的話,開銷其實並不算高,反而是交際和旅遊會造成較大的花費。
當然,自己料理三餐的前提是宿舍必須配有廚房,或者至少能夠利用微波爐準備簡單的餐點,這樣就能大幅降低外食的機會。
交換開支與經驗分享
我在長崎大學和宇都宮大學的宿舍生活中,住宿費、飲食和交通等開支大約在每學期 50 萬日圓(約新臺幣 10.6 萬元)左右,一年約 100 萬日圓(約新臺幣 21.2 萬元)──這是在「幾乎全程自理三餐,且不進行長途或頻繁的住宿旅遊」的情況下。
對於喜歡旅遊的年輕學子來說,一個學期的花費大約會在 70-100 萬日圓(約新臺幣 14.9-21.2 萬元)之間。至於中年交換生,雖然經濟上不至於窮困潦倒,但在沒有收入且依賴過去儲蓄的情況下,心理壓力可能會比年輕人稍大。
因此,若有額外開銷,我會把大部份用於語言學習和與當地人互動的活動上,比如與日本人出遊、露營、購買禮品送朋友、參加志工活動的交通費或購買特殊的語言學習教材等。這類開支我不會過於節省,畢竟我的出國目的就是從這些活動中學習,過度節省反而失去意義。
如何聰明掌控生活成本?
在控制生活成本方面,我的建議是先將固定支出列出,確保不會有太大壓力。例如宿舍費用、原狀恢復費、寢具租賃費、網絡和手機等費用,最好先計算清楚(學校的宿舍簡章通常會預估相關費用),並將這些費用分開存放在信封袋裡,這樣一來戶頭的金額就不會隨時變動,避免在付費時造成壓力。
關於日常飲食,我會將其劃分為 3 個等級:自煮、超市料理和外食。儘管物價隨時間變動,但基本原則是外食最貴,超市料理次之,自煮最便宜。
在日常生活中,我會優先自煮,並設定每日固定的餐飲預算。例如,一天三餐 1,500 日圓(約新臺幣 320 元)。如果今天的餐費低於預算,比如只花了 1,000 日圓(約新臺幣 213 元),剩下的 500 日圓(約新臺幣 107 元)就會存下來,為偶爾想吃大餐做好準備。
我也會記錄每日的花費,並標註食材的價格,這樣我可以更清楚地掌握每餐的開銷。例如,我會將超市買回來的肉類分裝並標註每份的價格,麵或米的包裝上也會註明費用。
儘管這樣的準備工作會花一些時間,但在初期階段精確控制成本至關重要。剛到國外時,社交圈尚未擴大,做好財務規劃能讓我們在後期有更多餘裕參與社交活動。
打工能為海外生活帶來實質助益嗎?
交換、留學生只要申請了「資格外活動許可證」,就可以打工。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學校會限制在開學前幾個月不得打工,這麼做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先適應學業生活,避免因為思鄉(尤其是農曆春節期間)等情緒問題影響學習。
再者,適應國外作息的過程中,要找到打工並不容易。雖然這是穩定經濟的一個方法,但我認為,對於中年人來說,初到國外並非一定需要打工,除非有清楚的目標。
年輕學生可能因為經濟需要或想要體驗而選擇打工,但對我們而言,這份時薪並不足以成為主要動力。中年出國往往是基於深思熟慮的決心,無論是為了學習語言還是積累職涯經驗。如果過多地投入在工作上,甚至會妨礙我們參與那些有助於自身成長的活動。
這些活動的價值,可能反而遠高於打工的時薪。例如,我曾在長崎大學參與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學分享,這樣的經歷比每小時 1,000 日圓(約新臺幣 213 元)的薪資更有收穫。我也因此結識了不少朋友,並獲得了豐富的日語使用機會。這樣的社交實踐,無疑比去工作更加有意義。
保持較為彈性的時間安排,也讓我更能靈活地應對日本朋友的突發邀約,並獲得更多建立深厚友誼的機會。如果我有意接洽當地的機構、公司或學校等,這類安排往往也須在平日進行。因此,將課外時間適當留白,我認為是更明智的選擇。
打工的選擇很多,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
對於中年人來說,打工的經濟效益並不是最重要的。若真的有需要,或希望嘗試,我建議選擇符合以下 3 個標準的工作。若不能滿足這 3 個條件,我會建議以志工活動為主,這樣能更有收穫。
一、語言互動量高
然而,有些工作僅涉及處理食材、包裝或搬運貨物,雖然簡單易行,但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看並不划算──不僅不需要使用複雜的語言,與人互動的機會也相對較少,甚至有時候可能會在工作中幾乎不需要說話。
中年出國者的每一刻都充滿了機會成本,能多說一句外語便是進步。如果工作中沒有交流,除非經濟壓力迫使,否則我並不建議選擇。
另外,若是在觀光區的藥妝店、禮品店等地打工,外籍人士往往有優勢,因為可以與來自自己國家的旅客對話。但這樣的工作也會減少使用日語的機會;因此,我建議可以選擇社福類、教育類、或者是英文家教等工作,製造更多與他人使用當地語言的時機。雖然初期時,這類工作較難找到,但我相信中年的我們通常會有優勢,畢竟已有豐富的職場經驗。
展覽或活動的外派工作也是不錯的選擇,能與更多日本人互動,增加語言使用頻率。
二、能開闊職涯視野
第二個選擇打工的標準是能夠幫助自己開闊職涯視野,也就是選擇與自己在臺灣的工作經歷相似或稍有不同的領域。
出國不僅僅是學習語言,跨文化的工作經驗必定會帶來不同的感受。對我而言,作為教育背景的專業人士,我最希望接觸的自然是教育相關的工作場所。
所謂開闊職涯視野,我認為有幾個面向值得考慮:
- 這份工作是否能讓我看到與臺灣不同的職場文化或工作方式?
- 這份工作是否能幫助我反思自己過去的工作哲學?
- 這份工作場域是否與我原來的工作環境相似?
透過與外國同行的交流與對話,我們能夠重新評估自己的工作理念,發現其中的不足與可改進的地方。即便身處不同的國家和文化背景,仍能找到與自己原有工作經歷相似的場景,將所學應用於實踐中,從中汲取新的知識和經驗,持續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雖然我強調選擇語言使用度高的打工,但如果從開闊職涯視野的角度出發,從事服務業或勞動工作也是不錯的選擇。我們仍然可以透過主動與他人交談的方式,提升語言能力,並開拓交友圈。
三、能累積職場人脈
對於中年出國學習者而言,累積職業人脈絕對是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也是交換、留學的附加價值。
我們應該主動與同事聯繫,並進行深度交流。善加運用自身異國工作者的身分,往往能引發有趣且具啟發性的對話。以我自身經驗為例,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在類似的工作場域中,經常會被日本同事詢問有關臺灣幼教或特殊教育現狀的問題。這樣的話題不僅促進了彼此的認識,也為進一步的合作創造了機會。
從工作性質來看,能夠與他人互動的環境更容易建立起人際關係,也更能在回國後轉化為有價值的人脈。當然,即使是互動性較少的打工,例如包便當或指揮交通,依然能夠透過積極的態度創造人脈。在這方面,中年人往往具有更多的優勢,因為我們更懂得如何在職場上應對,即使面對挑戰,也能從中發掘機會。
有些人或許會擔心日本人對外國人較為冷漠,但其實這並不需要過度憂慮。畢竟,作為外國人,偶爾遭遇拒絕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找到願意深入交流的同事,這樣的打工機會對我們而言就已經是極具價值的了。
確定了 3 個打工標準後,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時間安排,透過人力網站篩選合適的工作機會。這不僅能節省時間,許多人力網站的業務還會主動聯繫,詢問具體需求,只要積極尋找,一定能找到符合需求的工作機會!
【延伸閱讀】
●我在日本「女僕店」打工──高壓社會下的「夢之王國」,跟你想的不一樣
●「在日本只要有心,不怕沒機會」:她從打工度假的餐廳工讀,一路做到企業採購經理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