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十大死因出爐,高血壓死亡者增最多! 專家:血壓應低於這數字

康健雜誌

更新於 2022年07月01日03:08 • 發布於 2022年07月01日03:08 • 出處/康健雜誌 文/謝佳君採訪整理 圖/Pexels
十大死因出爐,高血壓死亡者增最多! 專家:血壓應低於這數字
十大死因出爐,高血壓死亡者增最多! 專家:血壓應低於這數字

台灣人口老化,死亡人數也逐年攀升,2021年死亡人數18萬4,172人,較2020年增加1萬多人,且死亡率、標準死亡率都增加;除了癌症蟬聯十大死因之首,高血壓性疾病是死亡人數增加最顯著的疾病,也呼應了醫界這幾年不斷呼籲的:不論隨年紀增加,高血壓患者都應將血壓控制在小於130/80 mmHg。

根據衛福部統計處統計,除了2021年死亡人數增加,死亡率(每十萬人口784.8人)及標準化死亡率(每十萬人口405.5人)也雙雙上升,較2020年分別上升6.8%及3.8%。2021年國人十大死因則依序為:(1)惡性腫瘤(癌症)(2)心臟疾病(3)肺炎(4)腦血管疾病(5)糖尿病(6)高血壓性疾病(7)事故傷害(8)慢性下呼吸道疾病(9)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10)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衛福部分析,死亡人數上升主要與人口老化及去年1月低溫天數多有關。人口結構部分,65歲以上死亡人數比前一年增加1萬280人(佔總死亡人口93%),80歲以上增加6,215人(佔56%);去年1月10°C以下低溫則有9天,當月死亡人數比前一年同月增加1,808人,這也致使國內自2016年霸王寒流後,首次死亡率及標準化死亡率同時增加。

外界關心去年年中一波新冠疫情是否拉升總體死亡人數?根據這份統計,去年因新冠肺炎死亡人數為896人,在所有死因中只排名第19位,且主要分布在65歲以上,佔7成7;若扣除國人國外死亡(27人),則65歲以上新冠死亡人數約佔8成。衛福部並分析,民眾近年因為疫情減少社會接觸,加上落實防疫措施,肺炎及流感的死亡人數及死亡率已連續2年呈下降趨勢。

(癌症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其中高血壓性疾病死亡人數增加最顯著,新冠肺炎則排名第19位。圖片來源 / 衛福部統計處提供)

高血壓性疾病顯著增加 專家警示:血壓應控制小於130/80 mmHg

一如預期,癌症持續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排序與2020年相同,依序為:(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

民眾除了可善用衛福部補助多年的四癌篩檢: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口腔癌,衛福部也在昨天(29日)宣布,今年7月1日起,補助50~74歲男性或45~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以及50~74歲吸菸史30年以上,且1天1包以上,或1天吸菸3包,持續10年,並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每2年接受一次免費補助低劑量電腦斷層肺部篩檢。

值得注意的是,十大死因中,只有肺炎的死亡人數相較前一年有減少,其他都呈上升趨勢,尤其高血壓性疾病(增加17.6%)、糖尿病(增加11%)以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增加10.3%)增加的趨勢最明顯;而且過了65歲,隨年紀增加,高血壓在死因排名中也持續往上攀升,風險增高。

高血壓有「隱形殺手」的稱號,國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高血壓,而且坊間流傳年紀愈大,血壓標準值可以跟著放寬、容許較高的血壓。但《康健》曾訪問台灣高血壓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醫院整合醫學科主任王宗道說,他表示:「從全球和國內的研究顯示,年長者血壓目標完全沒有理由放鬆,他們因為降血壓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下降完全不低於年輕人,甚至更多。」

王宗道與台大醫院團隊與中國大陸針對華人地區進行大型降血壓目標STEP研究,證實高血壓患者將血壓控制在小於130/80 mmHg,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有較好的效果。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也表示,雖然年紀愈大,血壓容易上升,但不表示年紀大,血壓就「該」高。而且,血壓高不是老化的必然現象,如果平時注重保養,身體沒有退化、血管硬化,年紀大不必然血壓就會高。

王宗道提醒,雖然血壓平均值控制在理想範圍、避免過高相當重要,但如果長期血壓忽高忽低也要找出原因,因為血壓起起伏伏反映的是血管硬化、失去彈性,無法適當調節擴張或收縮,將來發生心肌梗塞、中風、甚至死亡的風險也較高。

至於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則包含疾病為慢性支氣管炎、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疾病(COPD)、肺氣腫及支氣管擴張等。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主任夏君毅指出,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人數增加最可能與人口老化及空污有關,且此類疾病男性遠高於女性,應與吸煙非常有關。

(年輕族群和高齡族群的自殺死亡人數和死亡率均微幅上升。圖片來源 / 衛福部統計處提供)

高齡自殺死亡人數增 關心長輩身體也別忽略心理健康

另一值得關注的是,自殺在2021年國人死因中排名第11位,儘管自殺死亡人數(3,585人)及死亡率(每十萬人口15.3人)連續4年下降,但15~24歲年輕族群(247人,較前一年增加8人,死亡率上升8.3%)及65 歲以上年長者(1065人,較前一年增加80人,死亡率上升3.5%)自殺死亡人數及死亡率均微幅上升。

這樣的結果與全國自殺死亡資料統計暨自殺通報統計的資料不謀而合,雖然高齡族群並非自殺死亡人數最多的年齡層,死亡率卻是各年齡層中之最,年長的心理健康需要被多加關注。

《康健》過去也曾報導,老人常常是最頻繁上醫院,卻也最容易忽略心理狀況的一群人,國內有超過7成憂鬱症中老年未曾求醫。當生命進入中老年,逐漸需要面對生理健康變化、工作與照顧壓力、孩子成長離家、退休後生活重心轉換、親朋乃至配偶逝世等議題,使得憂鬱、焦慮、孤獨落寞、無力或無望感更易纏身。

但專家觀察,很多長輩不覺得憂鬱症是病,認為自己只是情緒狀況不好、忍一忍就過去了。也有些長輩受憂鬱症污名化影響,不願意看精神科。又或者是誤以為自然老化、認知功能降低而無法明確表達等因素,使得被低估的風險也比年輕人來得高。

(高齡族群的自殺死亡人數和死亡率都在上升,醫師提醒,家人應多關心長輩的心理健康。圖片來源 / Pexels)

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精神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吳其炘表示,人們有時陷入低潮卻不覺需要求助,但身邊的人可能會注意到他臉色變差、行為有異並且鼓勵他就醫,因此家人朋友的關心、團體的支持,會影響病人是否及早接觸醫療資源。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前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主治醫師張家銘也建議,要了解自己身心健康是否穩定、何時需要求援,定期以專業量表篩檢是一項好方法。像是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李明濱教授等人推出的「心情溫度計」App、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發展的「憂鬱檢測」App 都是好工具,使用者能藉由App檢測紀錄初步掌握身心健康波動,並循著App建議適時尋求幫助。

還需注意的是,有許多長輩可能因為不願走進精神科或其他原因,選擇在家醫科或其他科別拿身心症藥物。吳其炘說,家醫科醫師訓練有素,但對於精神科醫療未必都很熟悉;倘若病人接受治療一段時間沒有感覺明顯好轉、甚至出現自殺意念等,這時仍建議考慮到精神科/身心科尋求第二意見。

延伸閱讀:

第五癌篩檢誕生!免費補助2大族群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早期揪出肺癌

高血壓症狀有哪些?血壓標準值多少?原因、預防一次看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