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都阿布達比氣候炎熱,降雨稀少,夏季白天戶外氣溫高達40℃。縱使來訪期間正值秋天,我們仍領教太陽的毒辣,外出總是穿著長袖防曬。然而走進阿布達比境內號稱「永續城市」的馬斯達爾城(Masdar city),卻明顯感受到溫度下降,猶如一處避暑的世外桃源。
「你們猜現在氣溫是幾度?」馬斯達爾城永續發展與企業社會責任副總監溫志倫(Chris Wan)帶點神祕的問。我們隨口答,「大概25、26℃吧?」「現在實際上是33℃,在實際氣溫與體感溫度間,有10℃左右的落差。」溫志倫揭曉答案,也接續透露馬斯達爾自然降溫、降低耗能的秘密。
打造低碳城市 馬斯達爾城如何做到?
2008年動工的馬斯達爾城,在那個氣候危機還未「沸騰」的年代,便打著「零碳城市」的願景,成為全球矚目的永續城市先驅。
為了減少能源消耗,馬斯達爾城從建築物的形狀、方向乃至窗戶的大小,都別出心裁。馬斯達爾城的建物最高不超過4~6層樓,適當的高度不會產生心理壓力,也能配合陽光角度,讓建物陰影投射在街廓形成遮蔽。
這樣的設計與現代「垂直城市」不同。溫志倫以他的家鄉香港為例,受限於土地大小,向上發展別無選擇,但在這片寬廣的沙漠,可以發展出合適的高度。
馬斯達爾城年用電量落在63,705MWh。鑑於沙漠日照時間長,馬斯達爾城透過太陽光電自產能源。2009年即設置一個10MW的光電場,至今發電量仍涵蓋城市能源消耗的37%左右。但鑒於土地資源有限,馬斯達爾城未再規劃大型的地面光電計畫。
整體而言,馬斯達爾城年碳排放約1萬3750噸,雖未實踐「零碳」,但仍設法降低碳排。溫志倫說,城市本身專注於透過被動設計(passive design,指透過隔熱、通風等自然方式減少耗能的設計)來節能,「每建一棟新建築,都是一場推進永續設計極限的實驗」。
配合風與太陽 自然降溫成避暑綠洲
位處炙熱沙漠的馬斯達爾城,如何達到有感的自然降溫?溫志倫指著該城代表性建築的波浪型外牆,這棟學生宿舍,方位配合太陽的角度,外牆呈波浪狀,減少直射入室內的陽光,採光的同時卻不會讓室內溫度升高,成為減少耗能的第一道防線。
除了創新設計,馬斯達爾城也嘗試融合傳統,建造現代「風塔」。風塔是阿拉伯式的傳統建築設計,原理是捕捉高空的氣流,使冷空氣自然沉降至底部,協助屋內降溫。然而溫志倫表示,實測後發現,透過城市風廊與建築物遮蔽更有效降溫。
馬斯達爾城面向西北方約45度,迎接從這邊吹來的風,並在不同大樓之間打造一大一小的開口,形成漏斗狀的空氣風廊,風受到壓迫形成一股噴射氣流,往城市的中心輸送。
跟著溫志倫來到西門子大樓一樓穿堂,此處是微風經過壓縮之後的出口,穩定的微風不間斷帶走身上的熱氣。他打趣問穿著外套的我們,「你們會冷嗎?」,不禁讓人會心一笑。
沒有完工日期的永續城市
站在馬斯達爾城街道上,不少行人穿梭,並未有太多車輛。「步行都市」近來備受台灣社會討論,溫志倫說,馬斯達爾城在設計上以行人優先,針對較長距離的移動,2009年曾開發「個人快速運輸」(Personal Rapid Transit,PRT)系統,透過自動駕駛汽車穿梭於城市地底,至今已完成200萬旅客次,且未發生事故。但參訪這天,PRT暫停營運,無法實際體驗。
溫志倫透露,「PRT2.0」新一代的自動駕駛計畫即將上路。能克服初代PRT因電池效能而無法於地面行使的問題,且「PRT2.0」可以精準避開行人與其他危險。目前兩代PRT都在進行維護,預計將在COP28聯合國氣候大會期間,服務來訪的賓客。
除了新的交通載具,街廓的外圍也可看到各種建設持續趕工。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目前馬斯達爾城的確切完工日仍遙遙無期。
溫志倫解釋,永續成長不代表快速成長,馬斯達爾城是阿布達比都會區的一部份,必須與地方一起成長,「我們會在最適當的時間完工」。
※ 編註:本次專題報導內容由國泰金融控股公司贊助行程旅費,但不干預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 編註:本專題報導不適用創用CC授權條款。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