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潮流時尚

「以詩意節奏重組文化與記憶光景」-吳芊頤的均質美學體現

非池中藝術網

更新於 2019年03月11日01:15 • 發布於 2019年03月07日16:00 • 王玉善

尊彩藝術中心舉辦「如詩的光景」吳芊頤個展展期由2019年的3月2日持續至31日。藝術家長期關注社會與文化之間的相關議題,並以自我身體的感知經驗過程,從文獻到實地考察,來梳理這牽絆於時間結構當中的各種狀態與情感交織,並以膠帶結合多元媒材的創作,將其轉述於畫面之中。展出內容呈現的面向多元,除了每一個運用於作品上面的線條色塊之意象組成之外,同時也考量到了作品、空間、光線、觀者之間的互動性,讓細節之間碰撞而出的思維,譜出了藝術家所欲闡述的歷史人文脈動及現世關懷。

展場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展場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吳芊頤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繪畫組及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長期對於美術的涵養與研究,讓她可以自由地將不同的媒材進行組織與解構後,進而重新轉映到畫面之中,並呈現出具有繪畫性的視覺符碼意象,形成獨具特色的鮮明風格。另一方面,其展經歷相當的豐富,更獲得許多獎項,如入選2011年「臺北美術獎」、2015年「台灣美術新貌獎平面類」首獎、2016年「文化部 MIT新人推薦區」藝術家、2018年「臺南新藝獎區」、2019年「高雄獎」空間性藝術入選3。再者,2016年時,也曾獲邀於上海現地創作《微型百貨O2O》。

本次以個展的方式展出,距離藝術家上次於2016年舉辦的個展,已有兩年多的時程。期間,吳芊頤前往了許多地方,蒐集地方性文化資料,並進行駐地創作,將不同的場景,以具有歷史脈絡及文化價值的思維,重組成主題系列的創作,同時也將這個執行過程之節奏,延伸到了展覽成果的呈現。

如同吳芊頤特別與我們分享的:「本次的展覽名稱『如詩的光景』,主要是透過重組這些我蒐集的地方資料,將其變成具有主題性的作品。光景是在描述不同地方,不同文化變遷之下,景物轉變的一些現況,具有詩意與情感。同時藉由拼貼來重組這些地方的意象,成果如同詩意般是具有韻律感與節奏性。

藝術家吳芊頤。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特殊視角下的文化意象脈絡延伸

本次展覽的內容主要有四大主題系列,分別為《遺跡之地》、《遺落之地》、《遺留之地》、《鏡子》。首先是關於《遺跡之地》,其結合了近期與吳芊頤家鄉(台中海線)有關的地文化事件及情感-苑裡市場。苑裡市場為一個從日治時期就已經存在市場,是藝術家成長過程與回憶的重要處所,然而在2018年時,發生了大型的火災,因此當她再次回歸此地時,發現了已與原先認知的景象有了許多的差異。是故,吳芊頤透過傾斜式的窗框視角,由內而外的去觀看古蹟狀態,並進行資料的蒐集,目的是藉由這樣的方式,得到更多不同的視角及觀察,如火災之後的窗框與物件之掉落,以及衍伸而來的商品文化樣貌等等。同時這個獨特的方式,相較於之前蒐集窗花的紀錄,多了更多的個人情感的詮釋及延伸。

吳芊頤,遺跡之地I,複合媒材(壓克力板、和紙PE),110times80times5cm,2018年。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吳芊頤,遺跡之地III,複合媒材(壓克力板、和紙PE),110times80times5cm,2018年。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藝術家於現地蒐集的《遺跡之地》系列作品之影像資料。圖/吳芊頤提供

再者,我們可以看到展場中間有許多類似裝置的效果,藝術家取諧音將其命名為古蹟燒(一體兩面作品),一方面實際上它都是苑裡市場當中的每個原件,另一方面為翻模成雞蛋糕後的樣貌。而之所以這麼做,是希望透過實際現況與消費文化之間的連結,來喚醒每個人心中的情感與記憶

吳芊頤,古蹟燒 十三溝面磚(雙面兩件),複合媒材(壓克力板、和紙PE),30times42cm、33.2times45.3cm,2018年。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我們可以看到現今苑裡市場中的透過古蹟形象,所延伸出來的商品,同時也與藝術家的創作脈絡相互連結,討論了在地文化與商業之間的關係。圖/吳芊頤提供

《遺落之地》是藝術家於台北大安區駐地的創作時,觀察到的許多新舊場域間的景物差異性,如該區有許多即將面臨「都市更新」的老房子,其中在富邦藝術基金會蓋成的旅館的附近,有一個老舊的市場-信維市場,並且隨著都更日後也會消失,吳芊頤發現在這個非常繁榮的地區,存在一個舊市場是一個非常弔詭的狀態,便決定關注這個地方的狀況。

她透過記錄看似即將被遺忘之處的景象,如許多復古老舊的店家等,並揭開隱藏於其中的情感脈絡,以及現代人對於此處的認知。另一方面,在作品的內容詮釋上,是透過在底色較為深的背景中,搭配一些微光的元素,來表達老舊景物中的強韌生命力之意象,特別是構圖中可見的旋轉樓梯與一些植栽、小動物相互並存的樣貌。

吳芊頤,遺落之地III,,複合媒材(壓克力板、和紙PE),120times120times5cm,2019年。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吳芊頤,遺落之地I,複合媒材(壓克力板、和紙PE),120times120times5cm,2019年。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我們可以看到《遺落之地》系列作品的影像資料,包含著新舊並存的建築物,以及居民的生活型態。圖/吳芊頤提供

《遺留之地》是藝術家於台北國際藝術村駐村期間,觀察到的特殊景象-條通(巷弄之意),其為前日治時期,大正時代所遺留下來的棋盤式建築,裡面有很多日本和台灣融合在一起的景緻,這系列主要是闡述台日文化之間融合的視覺感,以及蔓延於其中的鄉愁心緒。舉例而言,在本次的展場正門口,吳芊頤以日本和紙加上台灣的警示膠帶,搭配簡化的三角錐色塊,把窗花結合棋盤式建築後之樣貌,呈現畫面於觀者眼前。另一方面,藝術家也創作了三張老屋改造後的窗景,主要是藉由日式舊建築、酒吧的視角,來看台灣街道的狀況。

吳芊頤,遺留之地 條通地景,複合媒材(壓克力板、和紙PE),尊彩現場446times288cm版本),2019年。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吳芊頤創作《遺留之地》系列的現地蒐集的相關素材,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關於條通的文獻資料,以及今日樣貌的對比照片。圖/吳芊頤提供

作品《遺留之地 II》、《遺留之地 III》、《遺留之地 I》。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老屋中的窗景視角。圖/吳芊頤提供

《鏡子》系列是闡述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對應關係,藝術家指出,我們可以在台灣廟宇中的雕塑抑或剪黏,看到了東西方元素的共同運用,特別是一些裝飾性較高的巴洛克式風格。另一方面,該類作品在畫面的詮釋上,視角同樣也以鐵窗花來呈現,構圖為對稱的鏡面,並搭配不同的幾何圖案呈現出鏡子的效果,目的是反映出物象本質與視覺呈現以及觀者心識等多重狀態。

吳芊頤,鏡子II 奉天宮,複合媒材(壓克力板、和紙PE),160times110times5cm,2019年。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吳芊頤,鏡子III 安素堂,複合媒材(壓克力板、和紙PE),160times110times5cm,2019年。圖/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廟宇中的雕塑與剪粘之相關造型表現。圖/吳芊頤提供

詩意節奏組成的作品風格與展場情境

透過上面的作品內容呈現,我們可以發現吳芊頤在構圖與畫面的安排上,都有她自我的風格延伸,特別是這些如同繪畫性功能與筆觸般的色塊及線條,再搭配光影時所反照出的立體層次,皆再現了她個人獨特的視角,以及人文景觀。而之所以能有別於一般拼貼藝術較為規格化的展現,一方是來自於藝術家於本次創作時的觀察點的特殊性,如其主要是深入建物本身的空間,由內在的場域來觀看在地狀態,形成獨特的文化視角。另一方面,她在創作時也考量了主題形式與情感及歷史背景之間的對應,讓意象直接地可以反射到觀者眼中。此外,吳芊頤也特別與我們分享,她在創作時是依據蒐集到的物象後,開始於腦海中構圖,並沒有事前打草稿。因此,我們可以發現,畫面不受框架,具有律動感,也充滿節奏性,呈現如詩意般的均質美學。

藝術家創作過程。圖/吳芊頤提供

各種不同屬性的膠帶與媒材之運用。圖/吳芊頤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場運用了光影的搭配,讓實體與光影之間的虛實及想像空間曲度蔓延,提供給觀者更多詮釋的可能性,並進行節奏上的鋪陳,特別是一進展場時的現地創作之光線,是使用較為輕快的調性,而當我們走到另外兩區系列作品時,如《遺落之地》、《遺留之地》,則轉變為舞台式的燈光,呈現戲劇性的光影轉折,目的是配合藝術家當下時空的情景感受,詮釋在時間的凝結與消逝的狀態之中,同樣存在一定的生命經驗與力量。

展覽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展場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藝術家吳芊頤。圖/吳芊頤提供

展覽資訊

尊彩藝術中心:「如詩的光景」吳芊頤個展

時間:2019-03-02 ~ 2019-03-31

地點: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366號

加入【非池中藝術網】LINE@,藝文展覽訊息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