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新加坡生活大不易,為何大家還是想去?

換日線

更新於 2023年05月18日09:56 • 發布於 2023年05月08日07:21 • Peki/大齡女子的海外生活觀察室
新加坡生活大不易,為何大家還是想去?
新加坡生活大不易,為何大家還是想去?

換日線讀者來信:

Peki 您好,我是 2022 年畢業的大學生,目前尚未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但一直想去國外看看,想先請教過來人的經驗,以更了解其他國家的就業市場現況。

首先想請問,在臺灣和在新加坡擔任人資的具體差異,例如:職場文化、包容程度、團隊管理等等;並且也想了解,若要在新加坡生活,有哪些困難需要調適?先在臺灣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再去新加坡發展是否較佳?

以上是我的問題,非常感謝您!

讀者 Celia 敬上

作者回覆:

您好,從來信能感受到你對新加坡的工作機會有興趣,很開心能和你分享我的經驗。

以下首先聊聊在新加坡,外籍人士可能會遇到的生活、工作狀況;再來談談人資工作在新加坡與臺灣,有哪些不同之處;最後也針對不同經驗、背景的求職者,分享我個人所提供的具體建議。

生活環境佳,但居住大不易

新加坡靠近赤道,氣候長年濕熱;城市的建設先進,雖地小人稠,但交通建設完善、生活水準佳,薪資也居於亞洲的領先位置。再加上該國以英文為官方語言,是許多外籍人士心中適宜久待的國家。

新加坡的飲食,有販售便宜美食的在地小販中心,也有高檔精緻的各國餐廳,個人覺得與臺北、新竹消費並無太大差異。但新加坡大部份物品以進口為主,容易受整體市場行情波動,像是 2022 年馬來西亞因雞肉短缺不出口,新加坡曾一度有過「雞肉之亂」,連海南雞飯餐廳都差點無雞可賣。至於交通,搭乘大眾運輸的價格十分合理,不過若想自行擁車,則須有一個昂貴的擁車證,在2023 1 月底,費用大約是10.5 萬新幣(約新臺幣240 萬元)。

想在新加坡居住,租屋的確非常昂貴。近年想要移民或在新加坡工作的外籍人士愈來愈多,在房源數固定的狀況下,租屋市場相當競爭,市區的小公寓、鄰近捷運站兩房以上的公寓,每月租金大約要 3,000-6,000 新幣;單人房或一房一廳,也要 1,000-3,000 新幣。近幾個月疫情解封,許多外籍人士求租的需求快速上升,房租比疫情前漲了約 15-20%。

而另一個需要提早理解的,是退休金與相關福利。在新加坡,如果不是新加坡國民或 PR(下稱永久居民),不會加入 CPF(中央公積金);但外國人在新加坡工作也需要繳稅(視總收入 2-22%),因此有長久居住打算的人,必須詳盡規劃自己在新加坡居留的計畫,並同步為自己的退休進行整體評估。

另外,新加坡快速發展、治安非常良好的背後,有著嚴格的政府法制。與臺灣不同,新加坡限制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並約束其它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有關性、政治、種族與宗教等敏感內容會被審查,也不允許集會遊行(如果對政策有意見想抒發,須向政府申請並說明發表內容,在審核通過後才能於指定地點發表),執法嚴格且罰則嚴重。

從人資視角,看當地職場文化

關於在新加坡的人資部門工作,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他們非常重視政府法規及相關文件審查──勞工局每年都會對全體員工的薪資、職稱、福利展開調查,且每年會有外部單位對人員從招募、任用、薪資、離職等流程進行稽核,許多文件都需要有公司的負責人核可,才符規範。

新加坡人大多熟悉勞工法令,對員工合約、公司法規、福利制度的異動,有著仔細審閱的習慣,只要發現疑義就會提出討論。身為人資單位,如果要調整現有流程、福利,需要先展開正式的溝通會議,以完善蒐集員工意見。

這或許也和新加坡人的個性有關,在職場上,他們更傾向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與立場,採結果導向,習慣快速處理事情。有些亞洲地區的職場文化較重視組織階層、習慣包裝發言、說話點到為止,會對新加坡人的「直接」感到訝異,但這項特質反而是新加坡人與歐美同事工作時,比其他亞洲同仁更搶眼的原因之一。

新加坡有很多大型跨國公司,也有許多小型企業,其管理模式視公司背景及產業環境有所不同。如果是華人背景或家族經營的服務業、製造業,就有不少對員工上下班時間、薪資調整很謹慎的公司;若是科技業、金融業的跨國公司,大多會是中西融合的管理型態,因為公司內通常也較多外籍同仁,或業務上會頻繁與海外人士合作。

至於新加坡的新資結構,大多是 12 個月加 1 個月的 AWS(Annual Wage Supplement,如同我們的年終獎金),再加上 Bonus(視產業而定,但通常不多);與臺灣有些公司 Bonus 高達好幾個月的慣例不同。

而新加坡的醫療費用較臺灣昂貴,一般牙科檢查可能需要 150-200 新幣。這裡公司大多會幫員工保基本的醫療險(針對住院、手術等),但保障非常基本,因此多數員工會自己另外投保。跨國公司也會以「提供員工額外的醫療費用補助」作為特殊福利,吸引人才。

最後是離職流程,新加坡非常重視公司資遣的正當性,因此員工有離職需求時會正式寄信或提出申請書,人資單位也要明確進行薪資結算,並確保流程正確。與臺灣不同的是,有些公司離職預告期長達 1-2 個月,甚至有高階主管會到 3 個月,這點在入職簽約時須確認清楚。

多元包容與廣納人才,在國際市場成長的基石

雖然在新加坡的生活會面臨諸多挑戰,但為何許多人仍想在該國長期發展?

首先,如果有在海外長住、工作的經驗,你會發現新加坡相較於許多以「開放自由」為傲的國家,他們的「多元包容」不是說說而已。新加坡由多元種族組成(華人、馬來、印度),國定假日的制定也尊重不同宗教、種族,路上亦隨處可聽聞不同宗教的宗廟寺院,傳出的祈禱頌讚之音。

且因國土不大、人口無法與大國相比,許多新加坡人都非常有危機意識,所有的新加坡男性必須參與軍事演練。大部分民眾對於國際局勢的關注也深,我常被當地人詢問如何看待臺灣的政策、經濟發展、與歐美國家之互動,可見對他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新加坡的國際人才多元,工作競爭也相對激烈。舉例來說,我們想在新加坡的辦公室找一位物流專員,將職缺公開在新加坡的徵才網站,結果投遞履歷的人數遠比在臺灣開相同職缺時多上 3-4 倍。其中,新加坡人只佔了4 成,其他求職者來自馬來西亞、印度、中國、英國、越南等至少15 個不同國家;這些人當中,大約有6-7 成已有在新加坡生活、求學或工作的經驗。

雖然新加坡的跨國公司多,管理模式融合中西方精髓,很願意處理工作簽證,也對員工的移民計畫持積極、尊重態度,但伴隨著激烈競爭而來的加班現象,卻也是常態。作為跨國企業在亞洲區的主要總部,員工必須適應時常在晚間開會、工作。

給不同工作資歷的你,在新加坡求職的建議

看到這裡,如果你仍對來新加坡工作有興趣,建議先評估自己想從中得到什麼──約 2-3 年的海外工作經驗?還是體驗新加坡生活為主,工作能維生即可?或希望以移民為目標,在此長遠生活?不同的答案,對應著不同的做法。

資歷超過 10 年、專精某領域,且已任中階主管以上的夥伴,如果有跨國公司的工作經驗,可以考慮向新加坡當地的獵人頭探詢工作機會,藉此深入了解想從事的產業,目前在薪加坡的薪資、人才數、職缺狀況;也可以直接在 LinkedIn 上搜尋完整的工作內容。

另一種方式是直接從跨國企業申請外派至新加坡,透過公司內的流動管道,通常可以獲得租屋、搬家、家眷津貼、家屬教育等支持。這也是目前高階人才最常移動至新加坡的模式。

有數年工作經驗的夥伴,若是電子、半導體、軟體工程師、供應鏈、金融等相關領域,近期在新加坡屬於稀缺人才,如果本地已經沒有足夠的人才可供市場運用,則有機會聘用海外人士。這類職缺大多需要流利的英語能力、能獨立完成工作任務。不過,不可否認的是,當應徵者背景相似時,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比較容易拿到工作機會,因此外籍求職者更須展現出自己的積極度。

如果是年資尚淺或剛畢業的夥伴,可以衡量一下自己的專長。理工、醫療人才仍吃香;而大部份商、文組背景的工作簽證,只能申請到兩年一簽的 WP(Work Permit),這個簽證目前在新加坡的工作機會以服務業、零售、旅館、餐飲業為主,但這類產業的月薪落在新幣 2,000-3,000 左右,若非業績制則紅利也不會太多。

在此也分享近期的簽證趨勢:由於愈來愈多外籍人士想進入新加坡工作,新加坡政府對於各項移民、工作簽證的發放愈趨嚴謹,逐漸提高薪資水準的門檻,也顯現政府更關注高階人才的加入。

2023 1 月,新加坡政府開放申請「頂級專才准證」(Overseas Networks & Expertise Pass,簡稱ONE Pass)。有別於一般工作簽證,必須先找到新加坡的工作,讓公司幫你申請;ONE Pass 讓你能為自己先申請到5 年的工作簽證,再來到新加坡找工作。然而這個「頂級」的標準就是,申請者前一年的每月月薪要達到 3 萬新幣(約新臺幣 66 萬)。

找工作的具體行動

許多新加坡公司在篩選人才時,傾向選擇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除了外國人有任用人數的限制、會有額外的費用支出之外,還有一個潛在的考量因素:組織穩定性。

外籍人士的異動有時比想像中頻繁,因此沒取得工作並不一定是求職者本身條件不佳,更有可能與「身份」有關。若能瞄準新加坡的人才缺口,擬定相應的求職策略,較能掌握對外籍人士有利的機會。

新加坡的求職環境非常競爭,求職者的積極度高,這體現在回覆信件的速度(通常是數小時內)。當與新加坡的人資、獵頭聯絡時,若你需要一些時間思考或填寫資料,建議先簡單回覆已經收到訊息,並說明自己的狀況、能回覆的時間,才不會被誤以為對職缺沒有興趣,錯失良機。

另外,在新加坡應徵者對求職資訊往往會「非常公開」,例如在知名求職平台 JobStreet 網站上,大部份求職者會直接寫明自己的期待薪資,以及過去每份工作的待遇。面試時,許多主管也會直接和求職者討論預期薪資,如果想在新加坡求職,最好先理解他們的職場文化。

由於新加坡人才流動快速、需求多變,因此當地的獵人頭產業非常興盛,往往很理解各個領域的職位、薪資,甚至可能向他們打聽到你有興趣的這個職位,前幾任員工的離職理由。若有機會和新加坡的獵人頭合作,可以詢問該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條件,以更理解自己在目前市場上的價值及優勢。

檢視自己的需求是什麼

我目前看好新加坡在經濟及國際市場上,是持續成長的亞洲重點國家,不僅金融業產發展已超越香港,對於半導體產業、軟體人才的投資也不遺餘力。生活品質佳、薪資高於臺灣、能包容多元文化,都是優點。

但是,新加坡居住成本非常高,醫療、社會福利對外籍人士不太有利,且會面臨與來自各國的人才激烈競爭,壓力龐大。

不同的資歷在新加坡能獲得的工作機會大不相同,因此至海外工作之前,仍須先檢視自己此趟的需求是什麼,才不會因過度嚮往國外生活,而忽略了許多時間、金錢成本。

我相信,找尋海外工作機會的準備期,一定格外艱辛且佈滿挑戰,但職涯轉換本無輕鬆可言,透過每次的轉折過程,能對自己的專才、特質、工作期待愈來愈清楚,如此一來,才能在下份工作轉換時更貼近自己真實的需求,擘劃屬於自己的職涯發展藍圖。

【延伸閱讀】

●台灣人在新加坡,第一次被當作「次等人」
●新加坡眼中的台灣人,早已與過去不同──想來嗎?請務必先做好功課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