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驚!壽險Q3現金水位大減6000餘億 保險業多頭燒,流動性挑戰壓力罩頂

財訊雙週刊

發布於 2022年12月16日10:10 • 文/洪綾襄
▲保險局已嚴密監控各家現金流問題,嚴防流動性風險。(圖/彭世杰攝)
▲保險局已嚴密監控各家現金流問題,嚴防流動性風險。(圖/彭世杰攝)

根據《財訊》報導,今年保險業面臨保費收入暴跌和理賠解約潮,壽險第3季現金水位更驟減6000餘億。業者嘴上不說,但保險局已嚴密監控各家現金流問題,嚴防流動性風險。

先前業界在吵重分類,我就反對,不管從理論還是企業競爭都不合理,怎麼可以遇到問題就改變產業規則?但既然過了,業界淨值也大幅拉回,那麼接下來就要擔心流動性問題。」一位資深保險業高層觀察,重分類後,壽險業不能再為了賺取資本利得而進進出出,現金流量勢必大幅減少,今年已發生保費收入驟減、理賠解約大增,若明年經濟持續衰退,資金環境持續緊縮,接下來,壽險的挑戰將在於「流動性風險」。

《財訊》報導指出,這並非危言聳聽,壽險業從外在環境到業內循環,都已出現流動緊縮的徵兆。首先,保費收入持續衰退,依據壽險公會統計,壽險保費收入從2018年起就開始走下坡,今年1~10月壽險業總保費收入較去年大幅減少19.8%,初年度保費收入衰退幅度更大,來到22.1%。顯示民眾購買新保單的意願持續下探,真正的「保費懸崖」陡然現形。

現象/新錢進不來 理賠解約走高

第2,保險給付理賠卻是持續擴大,去年產險靠防疫保單大賺,今年卻成為毒藥丸。截至10月底,今年產險業者在防疫險與疫苗險理賠金額已超越1441億元,理賠金額逼近保費收入26倍,加上保費收入下滑,第3季已出現入不敷出的狀況。

▲去年的防疫險排隊申購熱潮,今年卻成產險業毒藥。(圖/彭世杰攝)
▲去年的防疫險排隊申購熱潮,今年卻成產險業毒藥。(圖/彭世杰攝)

第3,壽險保險理賠結構也出現重大變化。過去兩年熱賣的利變型保單,也因今年美元急速升息、升值,達到報酬滿足點而引爆解約潮。根據保發中心統計,今年前9月利變型解約金額超過去年全年,預估全年總解約金額將超過兆元。

第4,10月壽險進行金融資產重分類後,擺在AC(按攤銷後成本衡量之金融資產 )科目的債券占比大幅提高到9成,未來想賣,每年也不得超過5%。在4大因素影響之下,壽險業的現金流量勢必更形緊俏。

警戒/緊盯現金流 保險局不敢鬆戒

根據《財訊》報導,壽險財報中就能找得到直接證據。根據保險局統計,整體壽險前3季的現金水位已降至3050億元,比去年同期大幅減少6417億元。6大壽險第3季財報則顯示,第3季底的現金流量已較去年大幅減少,國壽、南山、中壽投資部位中的現金水位,也較去年同期大幅降低。

以投資部位高達7兆元的國壽為例,過去現金水位大多維持在3%,今年第3季現金掉到530億元,占比僅剩0..7%,降幅超過7成,南山與中壽的現金降幅也不遑多讓。

《財訊》報導指出,雖然包括國泰金控等公司管理層都表示,仍有未分配盈餘和資本公積準備,銀行等其他子公司獲利動能穩健,但最重要的壽險子公司帳上金融資產未實現虧損動輒數倍暴增,還有因淨值低落而須大幅增資的需求。

根據金管會統計,至10月底,已經有6家產險業者和6家壽險業者須辦理現金增資、總金額高達947億元。就算有賺錢也得以增資為優先,明年有餘裕發放現金股利嗎?機構法人都很懷疑。

「大家嘴上不說,但其實保險局財務組已在嚴密監控各家保險公司的現金流問題,每週要提現金流量報表給保險局,嚴防流動性風險,」一位官員透露。

根據《財訊》報導,淡江大學保險系副教授郝充仁近期便為文點出壽險「逆中介」的疑慮。他解釋,壽險業是金融中介產業,亦即左手吸收保戶的保費,右手投資股債。所謂逆中介,就是指壽險業者不但無法吸收足夠的保費,還得為了支付理賠與解約金額,被迫賤賣資產以因應贖回。

把脈/3大因素 現金短缺現象惡化

為什麼會發生逆中介?分析起來有3大原因,最直接的因素還是「資產比價效應」。一位業者分析,今年聯準會鷹式升息,明年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已確定會破4%,投資等級美元公司債殖利率5%以上比比皆是,投資人當然優先把錢放定存、債券等無風險資產,保險利率不再吸引資金,是保單動能不足的根本問題。

此外,《財訊》分析,過去幾年企業趁低利率時大舉發債,現在利率反轉,公司卻不行使債券贖回權利,把利率鎖定在過去的低利率,使得保單利率難以隨利率彈升而拉高,自然引發民眾不滿,寧願解約、引發贖回潮,進而引發現金流量緊俏的問題。

第3,過去壽險業若遇到問題,還能靠著操作放在備供出售科目中的股債交易,來賺取資本利得因應;現在都放到AC科目,絕大部分都得持有至到期,金流就被卡著、動彈不得。

《財訊》採訪團隊詢問保險局、壽險公會與保發中心有關流動性疑慮,均表示有關注,但應尚未擴大,且近兩個月理賠金額和解約潮已呈現和緩趨勢,「10月情況最壞,應該已經過了,」官員透露。

也有業者逆勢成長,富邦人壽雖然有防疫保單理賠壓力和中國曝險的疑慮,但今年營運與投資操作亮眼,前3季投資報酬率達到5.5%,遠超越大盤與同業,初年度保費收入僅下滑9%,幅度小於市場同業。有別於同業將股債藏到AC項下,富邦備供出售部位比重仍高於同業,現金不減反增,顯示還有充沛銀彈進行再投資。

「現在壽險業最好的投資團隊就在富邦,不僅蔡明興、林福星親自督軍,還有業界最懂海外債的王銘陽,」一位業界高層觀察,在景氣轉折之際,最忌追求高殖利率而忽略債券違約風險,或過度衝刺商品銷售,兩者都會導致資產負債錯配的風險,富邦在商品與投資部位的匹配看來都做得相當緊湊,因此今年表現相對同業亮眼。

反觀國壽,《財訊》分析,優勢為忠誠且綿密的業務員大軍,能鎖住解約潮和保單繼續率,投資上也做了大量的避險和精算;但過去相當仰賴操作股債交易,終究非核心競爭力,重分類後,獲利空間恐遭壓縮。

南山更需密切關注,第3季淨值跌至負值,帳上未實現損失逼近6000億元,只能靠重分類拉回扳正,但從此就無法像杜英宗時期靠大量交易債券獲利。雖有業務員團隊,但與工會糾葛長期未解,銷售上仰賴銀行通路,過去力推的美元保單和利變型保單,恐怕在這波解約潮中受傷不輕。

考驗/經濟下修 業者挑戰加大

雖然業界普遍預測升息循環即將到頂,但壽險業的前景仍難樂觀以對。俄烏戰爭持續、中國經濟放緩、通膨陰霾揮之不去,讓主流研究機構紛紛下修明年經濟成長率預期;加上美國聯準會雖表示不會再加速升息,卻也暗示高利率期間可能持續地比原先預期得更長。

根據《財訊》報導,就有保險學者以俄國學者康德拉季耶夫的「長波週期」推估,全球經濟成長率從今年起將走向衰退,屆時將面臨金融資產跌價,房價崩落,在去槓桿的過程中,恐怕加劇保費收入驟減和解約潮的狀況。據了解,已有壽險業者開始擔心一旦扛不住流動性壓力,就必須超限出售AC債券的狀況。

當然也有人力圖轉型,改推高價值的長年期保障型保單,然而台灣人口老化,有錢的高齡族群不想買保障,只想節稅;新的保險商品費用偏高,也難以吸引年輕族群,想平復保費懸崖,恐怕需要更多時間。

保險業走過10餘年的擴張期,態勢已呈現反轉向下,在2026年正式接軌17號公報(IFRS 17)前,業界勢必持續承壓。三商美邦和新光人壽已公開招親,業內併購蠢蠢欲動。業界人士分析,保險財務雖然龐大棘手,不過沒有立即性倒閉的危機,但重要的是,不管是保險的經營、監理,甚至民眾對保險投資理財的假設,都必須要有所改變。…(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74期)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