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首屆地酒市集 「原鄉山海派對Chill嗨嗨」品味台灣風土釀造的美好

環境資訊中心

更新於 2024年12月09日06:34 • 發布於 2024年12月09日06:34 • 整理:蕭紫菡(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全台首屆地酒市集「原鄉山海派對Chill嗨嗨」於12月7日至8日在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舉行,邀請民眾體驗台灣風土與文化結合的地酒魅力。本次市集集結全台超過20個地酒品牌,展出近200款地酒,並以三大議題為核心,並策劃四場專家座談,邀請民眾品味台灣地酒的魅力。活動現場並規劃多場專家座談、調酒比賽與互動活動,帶來豐富多元的餐酒體驗。

什麼是「地酒」?

「地酒」一詞源自日本,指的是以當地的水、作物、麴菌及職人技藝釀製而成的酒品,這類酒款不僅體現釀酒師的創意,更承載土地的文化與風味。近20年來,隨著台灣越來越多釀酒職人投入,逐漸成為飲食文化中不可忽視的新勢力。

台灣地酒策展人林嘉琪。圖片提供:林嘉琪
台灣地酒策展人林嘉琪。圖片提供:林嘉琪

在台灣,越來越多地酒的製作過程注重在地性與永續性,許多品牌透過友善農法或原生種作物,展現對環境的關懷與文化的傳承。

台灣地酒策展人林嘉琪舉例:「為移除外來種入侵海岸底棲環境,製酒人及生態廚師群取除芳苑濱海的海茄冬葉子和地瓜酒做成烈酒『海茄冬酒』,入口沁出大海的鹹味;以友善漁法捕撈的鰹魚經煙燻後加馬蜂橙葉(泰式檸檬葉)芫荽子,『鰹魚琴酒』帶有煙燻味與甜滑感。都蘭部落的『阿美族糯米酒』以在地酒麴植物發酵釀酒,搭配太平洋沿岸的飛魚螺貝和野菜,風味甜潤芳醇,討喜開胃。」

這次市集不僅有地酒展售,還規劃了多元活動,讓參與者能在品嚐美酒之餘也能長知識,8日的「地酒盃」調酒比賽,邀請台灣各地的調酒師運用地酒作為基底,創造出全新的台灣風味調飲。林嘉琪說,這不僅是台灣地酒的一次創新嘗試,也是將地酒文化與國際調酒潮流接軌的重要機會。

山海作物與部落發酵:地貌與文化的共鳴

台灣多樣的山海地貌孕育出截然不同的飲酒文化。第一屆台灣地酒市集涵蓋「山海(部落、平原)作物及發酵」、「離島的風海土」及「農作物保存的好點子」三大議題,串聯起地方物產、風土飲食及與永續不浪費等議題的討論。

林嘉琪指出:「東部沿海的平地部落,受惠於豐富的海濱植物資源,利用野草作為酒麴,釀出層次豐富的酒液。例如,來自台東都蘭的品牌『出力釀糯米酒』,揉合九款民族植物酒麴,重現阿美族的部落飲食文化之美。這款乳白勻甜的糯米酒依隨傳統生活及祭儀而生,卻曾經因為現代生活型態轉變差點消失,如今在族人復育植物和分享酒譜的努力下重現,還吸引名著《發酵聖經》的作者山鐸‧卡茲(Sandor Ellix Katz)飛來台灣朝聖。」

「而在高山地帶,魯凱族的小米酒展現另一種地貌特色。魯凱族小米揉成發酵的小米糰、再到液態小米漿,需要三個日出和三個月昇,過程要不斷地翻揉整型小米糰,汗水還會滴進米糰裡,製酒過程陽剛、充滿力度,小米酒風味豐厚濃甜,跟阿美族Ina(女性長輩)製植物酒麴釀米酒的風味完全不同。因此,魯凱族的小米酒,被稱為『男酒』。」林嘉琪表示。

林嘉琪對採訪壢坵部落沙拔壤民宿(羅沙工作室)的釀酒師德日尚(中文名羅安聖)印象深刻。德日尚跟她說:「海邊的酒(阿美族米酒)和山上的酒(魯凱小米釀)不同,因為海邊和山上長得東西不一樣,地貌不同,有什麼就用什麼來做酒。」

近海的平地部落海濱植物豐富,方便取用多樣的野草當成酒麴植物,為酒液帶來辛、香、甜等多層次的風味;而山上部落多屬旱地,原住民以狩獵和旱作為主,耐旱的紅藜和小米,就成為製酒的主要食材;而小米富含蛋白質,是穀類中屬高蛋白的作物,油質厚郁,米香豐厚,穀物風味鮮明。

林嘉琪說:「原來,每一瓶出自部落、平原的地酒都展現地貌特色。花東部落坐擁的山海地貌各自釀出對應飲酒文化。」

台灣地酒策展人林嘉琪。圖片提供:林嘉琪
台灣地酒策展人林嘉琪。圖片提供:林嘉琪

離島的風海土:獨特釀酒文化的延續

台灣的離島亦是地酒文化的瑰寶。林嘉琪並在地酒市集中規劃一題離島選酒主題策展,她邀請 「離島出版」社長兼總編輯、「澎湖海鮮皇族」共同創辦人何欣潔與「西尾半島物產店主理人」施佩吟共同組成「離島選酒部隊」。

這支離島選酒部隊以「傳統技藝」、「旱地風土」、「戰地歷史」和「偏遠隔絕」四大面向,來思索離島酒款如何映照離島作物和政治文化身世,選出來自澎湖、馬祖及金馬的「懿家沐慕月桃琴酒 MuMu Gin」、「藍眼淚白葡萄酒」「馬祖老酒」「長岐山25度地瓜燒酒」「澎湖島啤酒」、「澎湖仙人掌調酒」、金門「烈火獅」高粱烈啤酒等酒款。

何欣潔指出,澎湖、金門、馬祖三地的地理特性,與台灣本島截然不同。澎湖、馬祖具有旱地特質,與台灣的豐饒濕潤行程強烈對比,作物品種也大不相同,不少居民引用的青草茶類,具有芬芳濃郁的香氣,是居民滋補、解渴的聖品,而被年輕世代轉化為酒的語言,試圖回答島嶼身世與地方認同的祕密。

農作物保存的好點子:從酒香中找永續答案

而在全球面對糧食危機與氣候變遷的背景下,台灣地酒產業以創新精神成為應對未來的重要一環。地酒製造者們不僅透過獨特技術保存農作物,還以跨領域合作激發出創新的農產品利用模式。這些製酒人將滯銷農產如地瓜、香蕉與馬鈴薯轉化為高品質酒類,減少浪費的同時,增值農漁牧產,顯示出食材循環運用的潛力,成為全球讚譽的範例。

「恆器製酒」的創辧人羅己能,他將地瓜、香蕉、馬鈴薯等原料釀製為各式地酒,屢獲國際大獎,展現台灣製酒實力;合力酒廠則運用台灣稻米蒸餾出獨特的米威士忌,並以本地特色食材調和酒款,傳遞台灣風味。其他品牌如「Holy Distillery 合力酒廠」,以鶯歌作為生產威士忌的起點,利用台灣在地優質的稻米作為原料,蒸餾出穀物威士忌「米威士忌」;而從虎尾起家的品牌「虎尾釀」,則⽤在地的⽔、溫度、濕度、氣候,釀造與熟成專屬虎尾⼟地的味道。以米入酒,不只保存了⽂化、也幫助在地的農⺠解決農產過剩。

都市糯米酒的傳統回歸與文化復興

本次市集也規劃精彩座談,探索地酒背後的故事。例如林嘉琪說,「出力釀酒業」創辦人許震詮(Lilliw,阿詮)的製酒的過程,「不只是一場找尋家釀味道的探尋旅程,也成為一場民族植物復興運動。」

她說,阿詮的釀酒老師是他的岳母陳艷庭(Usay),而根據阿詮的太太高莎莎回憶,這些酒最初是銷售給藏在檳榔攤後面的卡拉OK店、風味餐廳和北漂的原住民。每年7月,在都蘭部落豐年祭時,她們全家人也會開著小貨車,從土城出發,一路送酒到南港、汐止、基隆,連夜把酒送回部落祭典。

七年前,阿詮和莎莎帶著孩子返鄉生活,林嘉琪說,阿詮開始跟著岳母想找回傳統酒麴植物釀回的家釀滋味,「他們尋遍好幾座部落,找到多位老人家問出植物,把碎破的傳統酒譜給拼回來。」最初,「他們發現,一些釀酒用的傳統植物,如大葉田香,只要土地受到污染就長不出來。後來當他們只要在路邊發現大葉田香、山澤蘭、艾納香……時,就會插個小牌標示要釀酒用,結果發現地主打草時會避開這片『野草』。」

林嘉琪說,七年來,阿詮努力把糯米酒帶回部落,「也帶動了整個部落的酒麴植物和生態多樣性地貌也跟著長回來。」

林嘉琪指出,《原鄉山海派對 Chill嗨嗨》的出現,標誌著台灣地酒的一次文化里程碑。這場市集不僅是一場盛大的微醺派對,更是展示台灣土地故事與文化深度的平台。來到這裡,感受到這片土地的風味與職人的熱情,「藉此一起為台灣的風土故事舉杯,也為我們的農業與文化乾杯。」

※ 提醒您:未滿18歲禁止飲酒。飲酒勿開車。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