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郵報》報導,去年10月爆發的以哈戰爭,堪稱是人類首次「AI戰爭」,以色列大量使用AI(人工智慧)技術在戰場上,被認為是小國反制大國威脅的利器,但其演算結論的價值,以及現實戰爭的後果,甚至防範未然的能力,目前仍存有巨大疑慮。
報導引述多方消息來源,指以色列推動AI應用已有長達十幾年的歷史,2020年時,沙利葉(Yossi Sariel)接掌以軍著名情報部隊、隸屬於軍事情報局的「8200部隊」(Unit 8200)後,其對AI的追捧程度更被一些內部人士形容成「宗教性」的,將重視個人推演,語言分析的文化,轉變為重視資料發掘、技術維護的工程師文化。
沙利葉執掌下的8200部隊開發出名為「福音」(Gospel)的AI軟體,專門蒐集大量加薩的數據,例如被截獲的通訊內容、衛星圖像、社群平台等,以更快的速度分析、彙整、歸納這些資訊,例如過去以軍要耗費1周的時間,才能在衛星圖像中微小的變化,發現哈瑪斯埋藏的火箭砲發射器或是挖掘的新地道,但是在「福音」的輔助下,30分鐘就可以完成,而以軍情報人員過去每年可在加薩找出50個新目標,AI則是每天可以找出100個,速度形同快了1000倍。
另一個被稱為「薰衣草」(Lavender)的AI系統,則可以彙整特定人物的通訊資料,加入的社群平台群組,是否頻繁更換地址,哈瑪斯文件提及的人名等,分析此人是哈瑪斯成員的機率。
(延伸閱讀:美軍「薩德」防空系統 首度在以色列投入實戰進行攔截) (延伸閱讀:【有片】像拍《楚門的世界》 以色列騙台灣公司與摩薩德合作、嗆「別惹我們」)
本月29日的代爾拜萊赫,民眾為2具嬰孩遺體祈福。(美聯社)
以哈戰爭爆發的前1個月,AI系統就識別1.2萬個打擊目標,這在過去是耗時費力且須動用許多人員才能完成的工作,但問題也慢慢浮現,最受矚目的就是不可接受的平民死亡率,以軍過去可接受的平民死亡率,是在犧牲1名平民的情況下擊斃1名高層恐怖分子,但是在以哈戰爭中,每擊斃1名基層恐怖分子就會犧牲掉15名平民,高層恐怖分子甚至會犧牲掉超過20名平民。
高平民死亡率也讓AI的情報分析品質受質疑,還有對減少人員參與分析的疑慮,例如以軍內部審核曾發現,相較於語言分析的情報人員,AI軟體目前無法有效區別阿拉伯語的俚語及暗語,還有相較於過去以軍在轟炸特定目標時,會透過打電話等方式驅散平民,效率較差,但現在為求高效率,僅簡單的透過AI分析目標建築的訊號等資訊就直接轟炸,這沒有考慮到很多兒童並沒有手機。
甚至有以軍高層認為,過度重視AI技術發展,反而讓以色列對哈瑪斯去年10月發動攻擊措手不及,忽視先前的警告,而越級上報緊急事態,正是「8200部隊」過去的文化之一;1名前指揮官就說,以色列的國安情報部門宛如已成為「AI」工廠。
「AI戰爭」的缺陷及血腥後果逐漸凸顯出來,迫使以軍也在檢討過度仰賴AI的問題,但同時AI也被不少人認為是小國面對強敵時的重要利器;前以軍法務人員米姆朗(Tal Mimran)表示,他依然認為歐美必須擁抱AI,才能應對像中國這樣的對手,但是要小心AI在戰爭的高壓迷霧中做出的決策的準確性,「就速度而言,它改變了規則,但就品質來看,可能就不是如此了」。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