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旅遊

用物見心,匠心演繹的自然材質樸好物

匠生活誌

發布於 2022年05月13日02:30 • 匠生活誌-傅秀儒

台灣的工藝美學,從人與自然共處、時代傳承下來的生活智慧慢慢滋養,人們深知順應時節與素材的特性,將自然素材揉合手工藝與創意,轉化為實用的日用好物。

這些依循前人智慧、傳承古法,並展現匠人工藝的在地製造器物,不只是台灣的文化資產,也承載了永續循環的精神,還有,我們在使用時慢慢散發出來的故事及溫度。

結合古法智慧與創新思維,台灣各地的匠人們將在地素材化為實用並蘊藏深厚內涵的生活器物。(圖片提供/JAEE Ceramics)
結合古法智慧與創新思維,台灣各地的匠人們將在地素材化為實用並蘊藏深厚內涵的生活器物。(圖片提供/JAEE Ceramics)

溫潤陶器 兼顧實用與美感

南投一帶的燒窯製陶傳統可回溯至清代,以貓羅溪沖積平原出產的黏土所燒製的陶器磚瓦,供為民生所需;到了日治時期,「南投燒」更是台灣高品質陶藝的代名詞。延續著南投製陶傳統,集集老窯廠「添興窯」一直在地方享有盛名,其第四代接班人林欣頡,更於2019年自創新品牌「JAEE Ceramic」。

來自燒陶世家的林欣頡創辦 JAEE Ceramics 生活陶器品牌,將燒陶世家的底蘊揉入手感溫潤的陶杯陶盤。(圖片提供/JAEE Ceramics)
來自燒陶世家的林欣頡創辦 JAEE Ceramics 生活陶器品牌,將燒陶世家的底蘊揉入手感溫潤的陶杯陶盤。(圖片提供/JAEE Ceramics)

JAEE 以燒出貼近生活、兼具實用及藝術性的食器為目標,杯盤碗碟的形狀都是親手塑形,揉合日本26號瓷土與台灣本地陶土,親手感受土的顆粒、調整水分後再拉胚或壓模塑型,上釉後兼具瓷土的明亮與陶土的鐵質風格,經攝氏1230度的高溫燒製後,呈現質樸手感。

結合台灣陶土與日本瓷土製成的茶酒杯,柔和質樸的色澤中透著光彩。(攝影/匠生活)
結合台灣陶土與日本瓷土製成的茶酒杯,柔和質樸的色澤中透著光彩。(攝影/匠生活)

JAEE 手製的茶酒杯、各式碟盤、咖啡杯等,都是適合日日使用、親切的生活陶藝器皿,正呼應林欣頡說道:「希望陶瓷不只是擺設,而是真正有用,符合現代人生活情境的東西。」

堅持手作陶器的林欣頡,希望以日常器物讓更多人認識世代傳承的台灣陶藝。(圖片提供/JAEE Ceramics)
堅持手作陶器的林欣頡,希望以日常器物讓更多人認識世代傳承的台灣陶藝。(圖片提供/JAEE Ceramics)

陶器之美,在於陶藝需運用不同種類、大小及濕度的土來製作,即便形狀顏色都操之在手,但仍須面對土與火的不確定性,工藝者得謙虛臣服,方能成就手捏陶作,別有一番哲理。

竹製生活配件 環保又創意

孟宗竹、麻竹、綠竹、桂竹……筆直堅韌的竹子,在潮濕溫暖的台灣四處可見,生長至三、四年便可取材利用,是公認的環保材,而各種竹製用品也與台灣人的生活記憶密不可分。

堅韌卻帶有彈性的竹子,能以多種方式加工製成不同器物,是早期最方便取用的自然素材。(攝影/Kris Kang)
堅韌卻帶有彈性的竹子,能以多種方式加工製成不同器物,是早期最方便取用的自然素材。(攝影/Kris Kang)

盛產竹材的南投竹山,曾是大量外銷竹製品與竹材的重鎮,但隨著塑膠製品取代並逐漸沒落後。

竹工廠老店元泰竹藝社的二代林家宏,回到南投接下翻轉家業的挑戰,開發出竹牙刷、竹杯、竹吸管等創新產品,目標是讓永續環保的竹材重新回日常生活,達並到減塑的綠色生活。

林家宏開發出新的竹產品,以永續的思維切入當前市場。(攝影/Kris Kang)
林家宏開發出新的竹產品,以永續的思維切入當前市場。(攝影/Kris Kang)

林家宏選用在地孟宗竹,經過製材廠分類裁切,再根據不同部位細部切割、塗料來製作器具;這些日用品,不只呈現了竹子的紋理與觸感,還飄散淡淡竹香。

最近他更以竹子特有的弧度及韌性,將粗竹幹剖半、高溫碳化成圓弧竹板,製成可釋放腿部壓力的足底筋膜放鬆板,展現竹子多樣實用面貌。

運用竹子的自然弧度製成的足底筋膜板,是輕巧便於攜帶的居家放鬆物。(攝影/匠生活)
運用竹子的自然弧度製成的足底筋膜板,是輕巧便於攜帶的居家放鬆物。(攝影/匠生活)

部落木作 對環境友善

橘色月亮文化工作室的創作者洪啟榮,隨著妻子從都市回到排灣族部落生活,在耆老及當地人的分享之間,體會到排灣族的生活樣貌,尤其,排灣族以精湛工藝技術聞名,作品多半來自於需求而創作,讓他動念想將排灣族的工藝帶進更多人生活中的想法。

「其實部落裡沒有特別定義『工藝』這個詞,對他們來說,這就是生活裡的環節。」排灣族人熟悉環境,知道什麼季節時序可到哪邊採集哪些材料,再因材施用。

跟著排灣族的妻子回到部落的洪啟榮,將啟發於生活智慧的工藝化為日用品。(圖片提供/橘色月亮工作室)
跟著排灣族的妻子回到部落的洪啟榮,將啟發於生活智慧的工藝化為日用品。(圖片提供/橘色月亮工作室)

洪啟榮從復刻傳統器物開始,一邊積累對部落文化的認識,一邊學習如何取材處理,了解在地脈絡,再製出每日可用的木碗木盤,作為自然與人的連結。

橘色月亮依循在部落生活中習得的循環法則,將木、石等各類自然素材雕刻成創作,甚至親自去海邊採集、將貝殼燒成灰後,再混入天然生漆後塗上木盤,呈現如排灣石材意象的黑色質感。而自然塗料也讓使用者安心使用。

順著木頭的天然紋理打磨雕刻的木盤,再塗上混入貝殼灰的生漆,展現排灣石材意象。(攝影/匠生活)
順著木頭的天然紋理打磨雕刻的木盤,再塗上混入貝殼灰的生漆,展現排灣石材意象。(攝影/匠生活)

為了將木材發揮最大使用,每一批木盤木碗不一定是相同規格,剩餘的木料可當作燃料生火燻籐籃,灰也可變成灰釉、轉化成陶器……妥善運用、發揮自然材的特性,是橘色月亮創作的堅持。

匠人透過自然素材器物,連結起土地與生活。(圖片提供/橘色月亮工作室)
匠人透過自然素材器物,連結起土地與生活。(圖片提供/橘色月亮工作室)

這些匠人們,是與自然交流的專家,以自然材製作器物,串起風土、匠人、與使用者的緣份,取之環境的自然材好物,再次提醒了我們對土地、對匠人的尊敬與珍惜。

(採訪/撰文:匠生活誌傅秀儒;圖片來源:Kris Kang、JAEE Ceramics、橘色月亮工作室)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