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豐富自然景觀以及人文特色的「樟之細路」,是臺灣重要的文化路徑,為了讓百年古道能夠永續經營,今年3月開始,臺灣千里步道協會,便以樟之細路上的6條示範步道為中心,號召各地方人士,規畫籌備步道工作站,經過緊鑼密鼓的規畫,各工作站將在近期陸續揭牌營運。
「那你怎麼介紹薑給別人知道?」
講台上,講師用生動有趣的解說,道出導覽的精髓,樟之細路,6個示範步道工作站的成員們,各個專心聽講,有人低頭抄下筆記,有人用手機記錄,要為工作站的成立做好萬全準備。
臺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 周聖心:「在樟之細路上的這6個工作站,則是最有系統的,譬如說在今年2022年這個疫情中,大家每個月有一次的聚會,每一次都在不同的工作站,大家進行經驗的交流以及互訪。」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劉月梅:「因為越來越愛這個地方,才會越來越跟這個地方有更多的關聯,越多關聯之後,這個地方才會越來越關心。」
全長380公里的樟之細路,經過這幾年的修復整理,目前較完整的步道包含,小粗坑古道、渡南飛鳳古道,石硬子古道等6條示範步道,範圍橫跨桃竹苗以及臺中,今年臺灣千里步道協會號召地方組織,在6條示範步道上成立工作站,成為步道上的營運中心,除了負責維護管理,也同時是服務據點以及資源整合的據點。
鳴鳳古道工作站負責人 李業興:「有狀況我就會去了解,想辦法解決這樣的問題,譬如說最近很多風很大,很多樹會倒下來,又怕下雨的時候,路會崩塌,要慢慢的做才會比較好走,這些走的人也會比較愉快的走。」
渡南飛鳳古道工作站成員 羅仕龍:「在整個樟之細路的串聯,其實有很多不同的角色,及不同的夥伴,其實我們就是每個人就是需要,各式各樣的這些,不同的角色來一起參與,讓這個樟之細路,透過樟之細路,把這些特色跟去進行連結,那其實這就是一個,好玩又有趣的樟之細路。」
承載著豐富文化與歷史的步道,要能夠永續發展,地方組織的加入是關鍵,6個工作站,預計在10月底到11月初陸續完成揭牌,成為步道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