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音樂

高雄巨蛋攻略!不對稱設計怎麼影響舞台與視野?觀眾區選位指南——專訪必應創造、亞斯娛樂、LIVE 王

TODAY Live! 打卡現場

發布於 03月28日02:15

2025年熱鬧非凡的高雄,接連迎來了張學友、陳奕迅、江蕙等海內外藝人接連在高雄巨蛋開唱,這座南台灣重要演出場館,乘載著許多樂迷的重要回憶。隨著愈來愈多華語歌手們選擇「雙蛋」模式(台北小巨蛋 + 高雄巨蛋)進行巡演,高雄巨蛋的重要性無庸置疑。而對製作單位來說,高雄巨蛋場地條件與台北小巨蛋截然不同,從舞台搭建、載重限制、進場卸貨,到聲音設計,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重新調整,確保各地歌迷都能享受到同等級的視聽體驗。

然而對於樂迷而言,高雄巨蛋的優勢與挑戰究竟是什麼?哪個區域的視野最好?音響效果如何?LINE TODAY 特別專訪了兩組在這場館擁有豐富演唱會製作經驗的單位-必應創造、亞斯娛樂,以及演唱會資訊達人「LIVE 王」,透過製作方與樂迷視角,深入解析這座在 2008 年完工的演出場館!

延伸閱讀|台北大巨蛋攻略!製作團隊、樂迷全方位解析4萬人「新巨蛋」魅力與挑戰

Part 1. 專業演唱會製作單位場館解析

舞台設計的挑戰:載重限制與視覺調整

「高雄巨蛋的屋頂載重是台北小巨蛋的一半。」是每個單位在討論這座場館時,最先提到的重點之一。必應創造的硬體技術總監恩強與監製 Lola 提到,相較於台北小巨蛋的 80 噸懸吊載重,高雄巨蛋的屋頂承重較低,因此硬體與舞台設計團隊需選用不同方式來規劃燈光、音響與舞台懸吊機關等設備,譬如部分懸吊機關設備需改為地面機關(原本在台北小巨蛋是走天軌的設備,到高雄巨蛋改為地軌),或刪減某些舞台元素,以維持演出完整性。

「經驗上已經知道高雄載重會砍半,那我們不可能說,在小巨蛋設計 10 面 LED,然後高雄巨蛋只看到 5 面。」必應創造監製 Lola 表示,在做雙蛋演唱會時,已會預先考量到兩個場館的差異性,讓同一套演出盡量維持在同規格。

譬如在館內增添鷹架 Layher 去分散天上的載重,將部分原本要懸吊在場館屋頂的設備重量分擔在鷹架 Layher 上。最常見的像是將舞台後方 LED,改為使用鷹架 Layher 懸吊,如此便不會影響到舞台畫面,讓因載重限制無法懸吊在場館屋頂的設備,也能順利呈現在高雄巨蛋內。

必應創造也曾為了適應雙蛋不同的場地規格,去調整舞台美術設計。舉例來說,在 Energy《一觸即發》巡演中,原本在小巨蛋的三支浮空移動「電流光柱」,為了配合高雄巨蛋相對較窄的場內空間,也另外製作了等比例縮短的版本。「我們會盡量讓南部觀眾看到的舞台,跟台北場是一致的,這也是舞台美術需要特別下功夫的地方。」Lola 分享。

特殊不對稱結構的挑戰:舞台佈局與音場計算

亞斯娛樂負責人政哥也以張惠妹《ASMR》巡演為例,說明了舞台設計的調整。在台北小巨蛋演出時,原本設計了一組從舞台正前方延伸至觀眾黃 2C 區的大型「天舌」LED,不僅強化沉浸式體驗,也能切換播放現場 Live 畫面。然而到了高雄巨蛋,除了因屋頂載重限制外,場館本身的不對稱結構也成為考量因素。

政哥分享:「高雄巨蛋比較特殊,四邊的長寬不平均,所以正面觀眾反而是最少的。」由於高雄巨蛋的舞台正前方觀眾較少,團隊當時就決定捨棄天舌,將重量優先分配給舞台兩側的移動燈床。恰巧的是,「高蛋的觀眾彈射椅,收起來是七米高,小巨蛋是兩米二,所以安排在舞台左右的沉浸式 LED,覆蓋面積大上了兩倍,剛好能補足原先少了天舌的沉浸感以及 Live 畫面播放功能。」讓演出視覺效果完美保持平衡。

不僅是舞台設計,音場配置也受到場館格局的影響。恩強與 Lola 進一步分享,高雄巨蛋的不對稱設計,使聲音的傳遞和反射與結構較均衡的台北小巨蛋有所不同,因此音響團隊在設備調整上得多花些功夫,確保不同區域的觀眾都能享有穩定一致的聆聽體驗。

進場與卸貨:時間與成本的拉鋸

「載重是最會影響到演出狀態的限制,再來,我們覺得第二重要的是『卸貨口』。」恩強與 Lola 特別提及了這對於製作方的差異與挑戰。「小巨蛋卸貨碼頭最多可以容納五輛貨櫃車同時作業,高蛋卸貨口雖然算大,不過一次最多只能進三台貨車,施工吊車只能進一輛。卸貨時間增加了,相對也會增加工程時間,以及場租成本。」

以 Energy《一觸即發》巡演為例,在台北小巨蛋,約花 3.5 天搭建舞台,在高雄巨蛋,則因載重狀態需搭建更多鷹架,以及卸貨時間增長,約耗費 4~5 天完成搭建。

除此之外,恩強與 Lola 也加碼分享其他關於高蛋的小細節。譬如場館的「計分板」也是視線規劃的一大挑戰。「如果為了避免視線遮蔽把計分板升到最高,也可能會影響到硬體的搭建,拆除也會需要再花費時間跟預算。」譬如國外體育場館,為了能快速應對賽事與演唱會,計分板能夠輕易升降或拆卸,這也是台灣能持續努力進步的細節處。

Part 2. 專業樂迷帶路選位!

除了製作團隊的視角,從樂迷角度來看,高雄巨蛋的觀賞體驗如何?這次我們訪問了擁有「演唱會狂熱份子」封號的知名演唱會資訊達人 「LIVE 王」,他累積觀看演唱會場次超過 600 場,包含台北大巨蛋 5 場、高雄世運 5 場、小巨蛋 197 場、高雄巨蛋 22 場,對於不同場館的觀賞體驗有相當多的心得與觀察。

在高雄巨蛋觀賞過 22 場演出的 LIVE 王推薦了這些位置:

✅特區、綠區正面二、四、五樓

—— 正面、距離舞台也不算遠、音場基本上也會比較好。

而側面的橙區五樓,他認為比較吃虧,「這裡的位置太高,而且又是側面,如果有內凹進去的舞台容易有視線死角。至於音場雖然有時硬體會補吊掛的音響給這一區的觀眾,但整體聽感跟視覺上還是有落差。」同時他也補充高雄巨蛋內部設計架構:「高雄巨蛋整體比較圓,但特區的空間是一個長方形,如果舞台開在對稱的面向,會開在長邊的橙區,這樣會造成舞台面變寬、硬體成本增加,特區觀眾席的排數會變短、座位減少。因此舞台大多架設於短邊的藍區,但也因此造成觀眾席的空間不對稱。」

LIVE 王也分享他在高雄巨蛋看過印象最深刻的演出,是 2023 年一連舉辦 10 場的張惠妹《ASMR》演唱會。當時他選了最後一場觀看,當天由於阿妹喉嚨發炎,導致演出一度失聲,坐在特區的他,近距離感受到阿妹露出懊悔的表情,「事後有一些人會覺得『怎麼會遇到這種狀況?』,但時常看演唱會的我會覺得:『她可能唱一百次也不見得會有這樣子的狀況,印象真的很深刻!』」

吃貨注意!LIVE 王私房推薦的高雄美食:

🍴 高雄捷運「後驛站」:丹丹漢堡、老江紅茶牛奶-火腿蛋三明治、小雅芋頭西米露、上海生煎湯包、先生千層(LIVE 王:他跟一個冰店一起賣,千層跟冰都蠻好吃的!)

Part 3. 小編還想說!!!

這部分要來跟大家分享高雄巨蛋的冷知識,以及周邊資訊,讓準備前往觀賞演唱會的你不會錯過最佳行程安排!

🍽️ 吃飽再去看表演!或是看完表演逛夜市也可以!高雄巨蛋周邊美食攻略

「高雄巨蛋」百貨推薦餐廳:

海底撈、瓦城、漢來蘇食、涓豆腐、時時香、海底撈、初魚、大戶屋、藏壽司、鼎泰豐、段純貞、點點心、金色三麥、京都勝牛⋯⋯等等各國美食!

另外在附近在實境節目《夜市王》很紅的「瑞豐夜市」!以下幾間請收下:(昌)海鮮燒烤-蚵仔煎、阿椪的店-白糖粿、QQ 球、沖繩酥炸大魷魚、萬國牛排-雞排

✨ 瑞豐夜市營業時間:週二、四、五、六、日 17:00-00:00

📖 冷知識時間!高雄巨蛋演出紀錄

高雄巨蛋啟用至今,已經有許多的「紀錄」誕生:

🎤 首位售票演唱會藝人:江蕙(2008.12.5/6 初登場演唱會)

🎤 首位在高雄巨蛋開跨年演唱會的歌手:羅志祥(2023.12.31 EVOLUTION 演唱會)

🎤 首位登上高雄巨蛋的香港歌手:陳奕迅(2011.1.29 DUO 演唱會)

🎤 首位登上高雄巨蛋的西洋歌手:海莉·薇思特拉(2010.10.27)

🎤 首位登上高雄巨蛋的韓國歌手:Super Junior、2AM、f(x)、miss A(2011.11.26 大韓流大高雄)

🎤 此場地開過場數最多的歌手:張惠妹(共 19 場)

近年越來越多重量級藝人會選擇高雄巨蛋開唱!從 Energy、張惠妹、 LISA、LAUV、OneRepublic、Kylie Minogue 等海內外藝人,到即將登場的張學友、陳奕迅與江蕙,高雄巨蛋的特殊場館結構,為演唱會的舞台設計帶來挑戰,但也讓每場演出呈現出不同的樣貌。隨著更多大型演出登場,這座南台灣的指標性場館,未來或許還會見證更多令人驚喜的創新與突破!現在趕快拿出小本本記住這些選位與場地資訊,到時候就準備好搶票啦~

✨ 受訪人簡介(依採訪順序)

必應創造 硬體技術總監:彭恩強

負責演唱會及大型活動的硬體技術整合與工程統籌,在硬體技術領域有豐富經驗,確保演出設備的穩定性與技術創新。近年曾參與 BLACKPINK、ONE OK ROCK、BTS⋯⋯等國內外藝人演出。

必應創造 監製: 吳育璇(Lola)

現為演唱會及大型活動的導演與節目監製,負責協調與整合客戶需求,專注於為觀眾打造深刻的演出體驗,多次參與五月天巡迴與演出製作,擁有海內外豐富演唱會經驗。

亞斯娛樂 負責人 / 監製及總導演:Evan Wu(政哥)

曾任 MTV 電視台亞洲區資深製作人,後任源活娛樂導演,擁有豐富的演唱會及大型活動監製、節目設計製作及藝術總監經歷,現為 YASSS! 亞斯娛樂負責人,近年負責 aMEI 張惠妹、周興哲、戴佩妮、徐佳瑩、楊乃文、彭佳慧、魏如萱 等藝人之海內外巡演製作。

LIVE 王

以「演唱會狂熱份子」自稱的 Live 王,至今觀賞的演唱會場次已接近 600 場,過去曾從事演唱會相關幕後工作,目前經營社群平台「LIVE王- Live Is Life」分享第一手的演唱會資訊、歌單、懶人包,以及撰寫演唱會評論文章。

企劃統籌|陳曼忻

採訪編輯|陳曼忻、林廷昱(車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