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潮流時尚

「為什麼賺了更多錢,卻還是覺得不夠用?」一場咖啡館的談話,揭露現代人最深的困境

三采文化

更新於 02月21日10:14 • 發布於 1天前

全球暢銷破500萬冊、蟬聯9年歐洲暢銷冠軍的經典作品《世界盡頭的咖啡館》,作者約翰‧史崔勒基曾與歐普拉並列為最具啟發力的百位思想領袖之一,32歲時突然捨棄企業工作、環遊世界各地,經歷人生掙扎和思索後,寫下這本獻給迷惘大人的寓言故事。

主角約翰在旅途中來到一間神祕的咖啡館,菜單上除了咖啡和早午餐,還印著三個古怪的問題──透過這些靈魂拷問及在咖啡館內遇見的三個人,《世界盡頭的咖啡館》以簡單卻深具寓意的故事,帶讀者踏上一趟覺醒的旅程──改變日復一日卻不滿足的生活,找到自己真正想要什麼,重新書寫自己的人生。

文/《世界盡頭的咖啡館》作者約翰‧史崔勒

「約翰,你平常會看電視、雜誌、上網或聽廣播嗎?」
「當然會啊。」我回答。「怎麼了嗎?」
「為什麼我們不能當下就做自己想做的事,卻花那麼多時間準備以後再做?這個問題的答案之一,就藏在我們每天接收的各種訊息中。」她說:「廣告公司很清楚,只要你能觸動人們的恐懼和慾望,就能刺激他們去消費。如果能夠正確利用恐懼或慾望,就能讓他們買下特定的商品、使用特定的服務。」

我有點困惑地看著她。「妳能舉個例子嗎?」
她點了點頭。「你有沒有看過或聽過一種廣告,訴求是要讓你開心或產生安全感,透露著那種『如果你擁有這個產品,生活就會變得更好』?」
「應該有吧?」我回答。
「那種訊息通常很微妙。」她解釋。「大多數時候,廣告公司不會直接表達出來;但是當你知道廠商的目的或參與過廣告製作時,你就會懂。廣告的目的是讓你相信,只要透過某個特定產品或服務,你的人生就會圓滿。
「例如,開這種車款會為你的人生賦予意義,吃了那牌的冰淇淋會帶來快樂滿足,擁有這顆鑽石會讓你更幸福。
「還有,」她繼續說道:「我要說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廣告通常還會傳達一個更隱晦但更有力的訊息——擁有那些商品讓你滿足,如果沒有擁有,人生就不夠圓滿。」

我有點疑惑地看著安妮。「妳的意思是我們都不應該買東西嗎?這個想法有點不現實吧。」
她輕輕地搖了搖頭。「不,你誤會了,我不是說不要買車、吃冰淇淋或逛街購物。我反而堅信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己想做的事。但為什麼我們花這麼多時間在準備想要的生活,而不是直接去過那樣的生活?部分原因在於我們每天被大量資訊所影響,把自己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寄託於某個商品或服務。」

她聳了聳肩。「最後,導致我們陷入財務困境,必須繼續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我疑惑地開口:「我不太懂妳的意思。」
「我再舉個常見的例子好了。」安妮回答。「這案例並不適用於每個人,但是應該有助於解釋剛才討論的問題。」

「從小,我們就接觸到各式各樣的廣告,收到的訊息是:滿足感來自於物質。」安妮開始解釋。「那麼,我們會怎麼做呢?」
我聳聳肩。「可以買些東西來驗證廣告說的是不是真的?」
她點了點頭。「沒錯。問題在於,為了買東西,我們需要什麼?」
我又聳了聳肩。「錢?」
「你又答對了。」她說:「為了解決這問題,我們得有個工作;工作可能不是那麼好,花在工作上的時間也不一定符合自己理想的時間分配。然而,有這份工作就買得起自己想買的東西,所以我們告訴自己,這只是暫時的,之後我們就能做點別的,逐漸靠近真正想要的生活。
「問題是,工作缺乏成就感,又投入了很多時間,於是我們越來越不滿足。同時,身邊又有人總在說,多麼期待未來退休之後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漸漸地,我們開始憧憬一個被神化的未來,一個再也不必工作的時候,可以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與此同時,我們過著不想要的生活,為了補償自己,於是花了更多的錢購物。我們希望在某種程度上,廣告說的是真的,那些商品會為我們帶來真實生活中欠缺的滿足感。
「不幸的是,我們買的東西越多,要付的錢也越多,因此又要花更多時間工作。但我們並非真心想花那麼多時間工作,於是產生了更多的不滿,因為更沒有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然後我們就去買更多東西。」我說:「我想我懂了,這聽起來像是落入惡性循環。」
「不管是惡性還是良性,」安妮回答。「最終的結果都是人們不停地工作,忙著那些不一定能實現存在意義的事情,同時期待未來有一天不必工作,可以隨心所欲地生活。」

安妮說完,我們靜靜地坐了一會兒。「哇⋯⋯」終於,我開口。「我從來沒有這樣想過。」我看看安妮,又看向麥克,再看向她。「真的是這樣嗎?」
他們兩個笑了起來。「約翰,我不希望你就這樣相信廣告訊息,而是要看清它們的本質;同樣地,我也不希望你完全接受我的觀點。」安妮回道:「凱西說你們討論過,現在每個人都有機會接觸更多新事物,能夠擴展眼界和認知。」
我點了點頭回應。
「我分享的只是我個人的看法。現在你聽完了,可以自己觀察,判斷其中哪些是真的?全都是真的?或者全都是胡說八道?」

我沉澱了幾分鐘,回想安妮的話。然後,我看著她。「妳剛才舉的那個例子,妳自己也經歷過嗎?」

她點了點頭。「我當然也經歷過啊。現在我可以這樣拿這段經歷來談笑,但當時真的一點也不好笑。那時的我真的很不開心,感覺自己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怎麼說?」我問。

她停了一下。「那時,我有個看似很合理的生活方式。『我整個週末都在加班,』我對自己說:『應該犒賞自己一下,買點新衣服、最新的產品,或是一些時髦的家飾品。』」

她看著我說:「問題是,我總是在工作,哪有時間享受犒賞自己的東西?來我家做客時,朋友都說好喜歡我家的布置,但我很少在家,幾乎沒時間享受。

「有一晚,我對完一大堆帳單,想著這個月大部分的薪水又要拿去付帳單,我倒在床上,盯著天花板,努力不讓自己哭出來。我意識到,我正在錯過自己的人生,把時間浪費在一個我並不在乎的工作上,買些不是真心喜歡的東西來補償自己。

「雪上加霜的是,為了有一天能夠隨心所欲地生活,我必須工作到六十歲才能退休。」她頓了一下,看著我。「這種感覺真的很痛苦。」

「但妳現在的心態完全不同了,」我問她:「是什麼改變了妳的想法?」

安妮點了點頭,說:「那天晚上,在盯著天花板發呆,並試著弄清楚我為什麼會落入這種困境之後,我決定出去走走。我住在大城市裡,街上人來人往,我不停看著每個經過我身邊的人,好想知道他們是不是也跟我一樣?

「他們快樂嗎?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嗎?他們覺得人生很充實、滿足嗎?最後,我停在一家見過好幾次,但從未拜訪過的小咖啡店門口。」

──本文摘自三采文化《世界盡頭的咖啡館》/約翰‧史崔勒(John Strelecky)

延伸閱讀:恩愛夫妻也會步入無性婚姻?過度關注對方感受,可能成為隱形障礙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