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一群來自瑞士白冷會的神父與修士,飄洋過海來到臺東,除了宣教外,更協助居民的醫療、文化保存教育及技能訓練等事務,其中專職建築設計的傅義修士,也在東海岸甚至全臺,留下了40多座大小教堂與建築,被認為是一連串的珍珠,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就舉辦了傅義修士特展「聖堂光影」。
一大張東海岸地圖,從北到南,猶如珍珠般散落各地,這一棟棟的教堂,都是來自瑞士白冷會的傅義修士,一筆一畫設計興建,許多信眾專程來參觀傅義修士的手稿。
民眾 王志弘:「他(傅修士)設計扇形的教堂,然後教友更主動的參與,對!所以他的那個整個設計當中,是把教友的角色呈現出來的。」
1965年遠從瑞士來到臺東服務,負責建築設計工作的傅修士,在2006年回瑞士休養前,41年來總共為臺灣留下上百件,建築設計作品,傅修士也把他2千多張的建築設計圖,捐贈給史前館,這些在東海岸村落裡,具歐洲現代建築風格,特別強調日照及通風的教堂,更反映著近代原民部落的發展史,史前館就舉辦了「聖堂光影」特展。
史前館館長 蔡政良:「臺灣東部花蓮、臺東這邊的,整個原住民的信仰,和這(教堂)建築有、地景都有,怎麼說 讓人看到這特殊性。」
策展人 劉世龍:「當初(傅修士)在瑞士所設計的,第一棟教堂的設計風格,都一直沿用到臺灣。」
史前館強調,透過傅義修士的建築作品,讓觀眾重新看看這段歷史,信仰如何改變大家的生活,文化與信仰又是如何並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