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一度把微軟打趴!微軟前高層回憶網路大戰:比爾蓋茲會砸大錢做 IE 瀏覽器都是因為它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更新於 2023年10月17日18:32 • 發布於 2023年10月13日02:30 • TO 編輯推薦好書
一度把微軟打趴!微軟前高層回憶網路大戰:比爾蓋茲會砸大錢做 IE 瀏覽器都是因為它

TechOrange 編輯部推薦好書:《奇幻熊在網路釣魚
你用過 IE 瀏覽器嗎?微軟前高層班傑明.斯利夫卡回憶微軟與網景的網路大戰,在競爭對手同時推出瀏覽器與伺服器的威脅下,讓比爾蓋茲不得不急起直追,砸下大錢開發 IE 瀏覽器,開啟了微軟的「網路時代」。

文 / Scott. J. Shapiro,譯者 / 劉維人、盧靜

就在比爾.蓋茲還在思索該怎麼用網際網路賺錢的時候,很多人都已經發現微軟錯失良機。班傑明.斯利夫卡(Benjamin W. Slivka)呼籲微軟打造一個瀏覽器以趕上風潮,並在 1994 年負責開發「網際網路總管」(Internet Explorer,IE)跟網景抗衡。

但微軟一直小看這場戰爭,到了 1995 年,斯利夫卡確定大勢已去。微軟不僅輸掉了網際網路這塊新領土,就連原本作業系統的王位也可能不保。斯利夫卡發現,瀏覽器不只是某種美觀的文件或網站閱讀器,更是作業系統的關鍵元件。

網景同時推出瀏覽器和伺服器,包辦了瀏覽網路的所有工作,從工作排程、資安維護到後勤行政統統一把抓。每個瀏覽網路的人,都以為自己可以操作整個伺服器,不必輪流排隊。每個使用者的資訊都分開儲存、分開處理,保障基本安全。

而開發線上應用程式的程式設計師,也不用擔心程式要在 Windows 還是 UNIX 作業系統上執行,因為瀏覽器跟伺服器都屬於網景,只要放心交給他們就可以了。

網景對微軟造成威脅引發網路大戰

早期的網頁是靜態的,很容易讓人忘記瀏覽器是作業系統的一部分。當時的頁面只有一些文字圖片,或者一些用來點選的超連結。

但網頁其實一直都能執行應用程式。例如電子商務網站,一開始只是呈現紙本目錄的內容,但之後就開始讓人線上訂購。當你在電子書店買書,瀏覽器除了列出書本的封面、目錄、價格以外,還會跳出視窗,讓你輸入信用卡資訊和寄送地址,並把這些資訊傳到伺服器。

為此,斯利夫卡寫下了〈網路是下一個平臺〉(The Web as the Next Platform),這篇備忘錄指出瀏覽器其實很像作業系統;而且整個網際網路正在發展成一個完整的應用程式平臺:瀏覽器是它的作業系統;網頁的 html、圖片的 jpeg、影片的 mpeg 是它的檔案格式;所有瀏覽器通用的昇陽 Java 是它的程式語言。

這提醒我們,如果一臺使用 UNIX 或其他作業系統的電腦完全網路化,就可以在瀏覽器上撰寫程式、執行程式,從頭到尾都不需使用微軟的產品。

斯利夫卡認為最慘的狀況會像下面這樣:「西門子或松下這些公司推出五百美元的智慧型電視,可以上網,可以管理家庭財務,還可以玩遊戲, 所有資料都儲存在遠端的伺服器。」這樣一來,人們就不需要再花兩千美元買個人電腦,只要花四分之一的價格,就可以用一個採取 TCP/IP 協議的機上盒,解決絕大多數的問題。

斯利夫卡認為網景已經磨刀霍霍,要從微軟 Windows 這隻大肥羊身上取血割肉。「我不確定這種事情會不會真的發生,但我得提出預警。」

斯利夫卡的預警成功了。1995 年 5 月,比爾.蓋茲寫下〈網際網路浪潮〉(The Internet Tidal Wave)備忘錄,將網際網路列為「最優先項目」,並承認它是「1981 年 IBM 推出個人電腦以來,電腦界最重要的發展」。

蓋茲承認微軟錯過了這個時機,「放眼網路,你幾乎找不到任何微軟的格式。我找了十小時,找不到任何 DOC,任何 AVI,任何 EXE(只有出現在預覽器程式上),或者任何我們的副檔名。」

當時整個網路已經落入網景手中,向瀏覽器發送網頁的伺服器程式,是在 UNIX 平臺上運作的。編寫線上程式的首選程式語言,是昇陽開發的 Java。

比爾蓋茲:微軟的「網路時代」來臨

蓋茲在文中甚至提及斯夫利卡的恐怖預言:「網路粉絲已經開始討論,是不是該聯合起來開發一種足以瀏覽網頁,但比個人電腦便宜很多的機器。」

微軟畢竟是巨頭,雖然已經明顯落後,而且產值可能不保,依然在比爾.蓋茲的要求下急起直追。他們進入了「網路時代」,把許多員工累得半死。

每個研發團隊都必須在產品中加入網路功能,並且避免使用微軟獨有的格式,轉向開源的 TCP/IP。另一方面,微軟成立了「網路平臺與工具」部門,裡面有 2,500 名員工,比網景、雅虎以及其他五家規模略小的網路新創企業的總和還多。

它砸下大錢開發 IE 瀏覽器,並內建在 Windows 中,使柯林頓時期的美國司法部反壟斷司(Antitrust Division)直接把微軟告上法院。另一方面,它也請來知名政治記者麥可.金斯利(Michael Kinsley)坐鎮,在 1996 年 6 月推出線上雜誌《Slate》,並於該年 7 月與 NBC 共同創辦有線電視新聞網 MSNBC。

比爾.蓋茲表示:「網際網路已經成為我們的首要任務。我們的一切都為此而生,是我們每一款產品的核心。」

微軟之前經營的是個人電腦,資安問題很難引發太大的災難。但進入網路時代之後,作業系統和應用程式一旦有漏洞,就可能讓大量電腦同時出包。

如果說只要讓其他人碰到你的電腦,電腦就可能被入侵,那麼,網際網路就是處處危機的恐怖叢林。在這部分,比爾.蓋茲在備忘錄中透露出相當複雜的情緒,一方面指出:「微軟需要加強產品的資安能力,」一方面又說,「我希望每個產品都能夠盡可能開放,嘗試網路的無限可能。」

結果,微軟真的嘗試了各種無限可能。但這段追趕競爭對手的過程, 卻埋下了許多資安隱憂。在商業壓力下,這段時期的產品中有許多程式碼都寫得太過拙劣莽撞,成為入侵的最佳溫床。在網際網路浪潮之後,微軟遇上了無法抵禦的駭客海嘯。

立即免費報名「AI Innovation Day:2024 AI 創新日」

廣達技術長張嘉淵&NVIDIA 、微軟、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等專家,帶你探討 AI 的最新趨勢與技術導入應用!

購書連結:《奇幻熊在網路釣魚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奇幻熊在網路釣魚》,由 悅知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責任編輯:陳可錞)

加入『 TechOrange 官方 LINE 好友』 掌握最新科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