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關鍵圖表】校園槍擊案5年增加4倍:6張圖看美國槍枝數據

關鍵評論網

更新於 2022年07月14日05:04 • 發布於 2022年06月01日07:40 • 黃皓筠

槍枝暴力是美國社會中深根已久的痼疾。今(2022)年5月更是多次傳出令人悲痛的槍擊案。繼水牛城、南加州長老教會槍擊案後,德州一所小學再度發生大規模槍擊案,導致19名學童、2名教師喪生,如同地獄般的過程持續了40分鐘之久。

事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沉痛譴責這場「又再度」發生的屠殺,並呼籲各界痛定思痛;NBA金州勇士隊教頭科爾(Steve Kerr)在球賽記者會上更是一度哽咽,拍桌吼道「待到何時我們才要付諸行動?」,直指參議院共和黨團是放任槍枝暴力失控的罪魁禍首。

面對槍擊死亡人數不斷攀升、校園槍擊事件頻傳,逝者的鮮血、家屬的淚水、似乎仍讓控制著槍枝管制法案的參議院無動於衷。年年都有大規模槍擊事件發生,卻每每無疾而終,究竟是甚麼讓美國走到今日槍枝暴力居全球之冠的這一步?

從利益、種族、恐懼說起

南北戰爭後,大發戰爭財的槍枝製造商開始尋覓和平時期的客戶,他們說服商店出售麵粉和糖的同時也販賣手槍;根據《Hopkins Bloomberg Public Health》,當時的廣告中更向家長們喊話「步槍可以幫助真正的男孩培養男子氣概」,擁有槍枝的人數因此急遽增加。

奴隸制度的終結也催生出兩派武裝團體,一些人試圖保護獲得自由的黑人,另一些人則試圖恐嚇他們。路易斯安那州的種族優越主義團體白人聯盟(White League),更時不時拿著槍枝到處威脅,甚至殺害試圖投票的黑人。

有趣的是,好萊塢電影中,西部拓荒時代中持槍的牛仔在塵埃滾滾的西部城鎮中閒晃,根本就是一則神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法學教授溫克勒(Adam Winkler)曾在《Huffington Post》寫道,西部邊境城鎮實際上擁有最嚴格槍枝管制法律,入城的旅客會看到廣告牌上寫著「禁止攜帶槍枝」。實際上到20世紀初期,美國有高達43州限制或禁止在公共場所攜帶槍枝。

不過,美國槍枝管制分歧在1968年聯邦槍枝管制法案(Gun Control Act)通過後首次達到高峰。這部法案是前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以及胞弟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非裔平權鬥士麥爾坎.X(Malcolm X)與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相繼遇刺後所促成。該法案因限制州際槍枝銷售,引發包含總統詹森(Lyndon Johnson)在內的擁槍人士大為不滿。

過往的研究指出,雖然歷史上人們擁有長槍主要是為了狩獵和其他娛樂,到了90年代美國人擁有槍枝(手槍)卻逐漸轉變為自保。民眾擁有槍枝的主因是源自於過去的傷害,或是對於未來可能遇害的恐懼。

2000年後多州通過的《堅守陣地法》又讓美國擁槍人士向前一步,該法允許民眾在受到或感到嚴重威脅時,例如:謀殺、性侵、綁架等,即使動用致命手段也有權保護自身或者他人,無需考慮是否有安全撤退以避免危險的可能性。

德州大學社會學家夏皮拉(Harel Shapira)批評,這些法律使美國民眾更容易的合法殺人,是日常軍事化的體現。「現在擁有槍枝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是根植於文化與法律的個人主義。」槍枝暴力預防和政策中心的主任韋柏斯特(Daniel Webster)如此解釋。

當校園槍擊案件成為新常態

美國國土安全局的數據顯示,高中以下發生的校園槍擊事件在2017年後急速攀升,從58件上升至去年的249件。今年截至5月30日為止,就已有141件悲劇發生,累積死亡人數到達48人,使2022年成為學校槍擊事件和受害人數再度大幅增加的一年。

雖然像德州小學案件的校園積極掃射(active shooting)並不常見,一旦發生卻往往最為致命,從2012年桑迪胡克小學案以及2018年佛羅里達校園槍擊案的高死亡人數中便清晰可見,當時人數分別為28人及17人(後有兩名倖存者自殺)。

目前美國國土安全局將大約5%的校園槍擊事件歸類為無差別射擊,其他校園槍擊案的常見原因包含糾紛、意外開槍、自殺或企圖自殺等。

當憲法保障持槍權:第二修正案成為擁槍人士的「聖經」

憲法第二修正案:「一個管理良好的民兵,對於一個自由國家的安全是必要的,人民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得受到侵犯。」

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起草時是為了允許各地能夠組織民兵,對抗當時暴虐橫行的聯邦政府。直到21世紀初,大多數美國法院都將第二修正案的槍枝權內涵,理解為保障各州「維持民兵組織」,以及「個人在州民兵服役時」攜帶武器的權利。直到2008年最高法院將憲法第二修正案的持槍權擴張解釋為個人可攜帶武器進行自衛的權利。

從時間軸可發現過去20年內,美國幾乎沒有槍枝管制法律通過。直到2021年,眾議院通過的《H.R.8法案》又稱《2021跨黨派購槍背景審查法案》,似乎為槍枝管制帶來一線曙光。該法案要求在個人或團體槍枝買賣、轉讓期間,擴大全面背景調查,包含網購、槍枝博覽會等過過去未納入的情況。

最後法案卻遭到共和黨參院領袖麥康諾(Mitch McConnell)等同黨參議員故意杯葛,藉由冗長辯論(Fillbuster)讓法案停滯時間無限延長,遲遲無法進入表決程序。目前,除非民主黨(現有48席)能從50席共和黨或2席無黨籍議員中拉攏12票,否則無法結束冗長辯論,連進入表決程序都不行。

而真正讓槍枝管制法案難以通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全美步槍協會(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NRA),該組織多年周旋於國會與政壇,煞費苦心阻撓政府對槍枝的管制。NRA的遊說及競選團隊長期以來成功的讓許多共和黨選民認為,支持任何形式的槍枝管制等同於破壞憲法第二修正案保障能夠持槍的公民權利。

政治影響力強大的擁槍組織—全美步槍協會

全美步槍協會是一個宣稱旨在「科學基礎上促進和鼓勵步槍射擊的組織」,作為全美最大擁槍團體,自稱其擁有將近500萬槍枝愛好者加入。

這個初始以娛樂性質用槍的團體,在1950年代過後開始踏入各項政治遊說及競選活動,反對幾乎所有關於控制槍枝的法案。面對槍枝暴力事件,NRA保持一貫作風,將憲法第二修正案作為民眾持槍的帝王條款,並認為槍枝管制是對個人自由的嚴重威脅。

NRA曾聲稱槍枝管制措施無法阻止暴力,有更多旁觀者或受害者攜帶槍枝進行干預或自衛,才能避免或減輕大規模槍擊事件。他們也重申「只有持槍的好人能夠打敗持槍的壞人」,呼籲聘雇退休軍警、武裝保全加強校園安全。

NRA已故主席赫斯頓(Charlton Heston)就曾在年會上將步槍高舉過頭,並大聲告訴槍枝管制倡導者:「當我的手已死去且經變得冰冷時,我才會把槍交給你。」

NRA已故主席赫斯頓(Charlton Heston)|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NRA已故主席赫斯頓(Charlton Heston)|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共和黨團成為NRA以及其他擁槍團體在國會的最有利工具

NRA長期將大把鈔票花費在遊說上,光是去年投入的資金就將近500萬美元,影響的法案數以百計,且絕大多數與武器、槍枝持有相關。由NRA作為領頭羊,擁槍團體每年也資助共和黨超過上千萬美元,遠超過支持槍管制枝團體。此外,NRA也資助了許多共和黨員,2020年總計金額超過60萬,前總統川普也是受惠者之一(不過費用不多僅約2萬5000美元)。

1993年美國CDC曾經證明擁有槍枝會增加家庭兇殺案的風險,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倍感威脅的NRA,隨後成功遊說國會重新分配CDC原本用於槍枝暴力研究的預算;此外,NRA也促成一項修正案,禁止CDC使用研究資金倡導或促進槍枝管制,至此之後CDC資助槍枝研究的行為被有效阻止。

有趣的是,NRA甚至將國會議員對於持槍權的友好程度由A至F評分,《CNN》分析指出,該組織在政壇的巨大影響力,是讓許多共和黨議員不敢支持任何槍支安全措施的原因之一,即便法案可能只是對背景調查進行小幅度調整。這種抗拒的現象也解釋了支持槍支適度修法的主流民意幾乎都會在華盛頓碰壁的原因。

令人悲憤的慘案、持續進行的槍枝辯論、無疾而終的結果,美國的下一步是甚麼?

根據研究中心《Gallup》的統計,美國人對於槍枝管制的支持度自2014年起逐年提升,更在2019年迎來高峰,顯示多數民眾認為控管槍枝應更加嚴格。目前美國的確也有一些州採取措施,禁止或嚴格控制攻擊性武器的所有權,以法規最為嚴格的加州為例,民眾基本上被禁止擁有攻擊性武器,僅有少數例外。

而持槍權論戰中,管制派持續呼籲立法者對所有槍枝購買人都進行背景調查;針對擁有輕重罪前科、認知障礙或心理健康問題、藥物及酒精濫用等高危險族群限制持槍權;並禁止經銷商在完成背景調查前轉讓任何槍枝。

此外,管制派也提議及早建立預警機制,期望在買賣端就斷絕犯罪機會,例如:控管特定武器購買及售出數量、國家監控購買紀錄,避免不肖人士鑽漏洞到處購買槍枝等。

不過仍有許多美國人否認武器的可得性、法律寬嚴與大規模殺戮事件有任何關係。德州共和黨議員克魯茲(Ted Cruz)就曾經說道,無可避免的發生這種謀殺案時,很多政客試圖將事件政治化,民主黨人和媒體想要限制憲法賦予我們的持槍權,「不過沒用,沒有效果,更不會防止犯罪發生」。

多年來支持管制槍枝民主黨人持續提出法案,卻屢屢在參議院受到杯葛顯得十分無力。近期一連串的殺戮事件無疑在拜登的肩膀上施加更多壓力,但受限於遊說團體活躍、參議院的分歧,想要有所改變似乎成為不可能的任務。

美國槍枝文化包含了政治、利益以及人性等複雜的因素,槍枝管制措施何時會有進展或改變,幾乎無人能有確定的答案。

更多關鍵內容:

點擊加入關鍵評論網LINE官方帳號 多元觀點,從這開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