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家有雙寶的實戰經驗》「綠豆爸」趙介亭用阿德勒教養法,5方法讓手足感情愈來愈好

未來Family

發布於 2022年08月01日02:30 • 羅梅英(未來Family記者)

實驗教育「可能非學校」創辦人「綠豆爸」趙介亭,育有兩個兒子綠豆和粉圓。綠豆4歲、粉圓2歲時,他發現傳統打罵教育讓親子關係陷入惡性循環,於是開始學習阿德勒教養法,不打、不罵、不威脅恐嚇,重新建構家庭「平等且互相尊重」的關係。

即使力行民主、平等的教養方式,綠豆12歲之前還是認為爸媽比較愛粉圓,而粉圓也認為爸媽比較愛綠豆。趙介亭苦笑,絕大多數的孩子都認為父母偏心、比較愛另一個,「這是人性,因為我們總是看不到自己所擁有的,覺得對方有的比較多。」

每個孩子都想當太陽,被父母關注

阿德勒心理學提出「家庭星座理論」,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家裡的太陽,得到父母的關注。老大都曾經當過那個「太陽」幾年時間,當老二出生之後,老大彷彿被拉下王位的國王,因此會有很深的挫折感,甚至開始出現退化的行為,想要爭取爸媽的注意。

粉圓出生後1、2年,趙介亭期望綠豆能夠更懂事一些,幫忙照顧弟弟、體諒爸媽,但其實他也才4歲大而已。當老大的表現不如預期,趙介亭就處罰、修理他,可是愈這麼做,情況就愈糟糕,「變成大的會欺負小的出氣,陷入惡性循環。」於是趙介亭開始做改變,希望改善手足的衝突和親子關係。

做法1 爸媽須調整心態、看孩子的眼光

趙介亭夫妻倆都是排行老大,他們發現自己很容易把當年原生家庭對他們的期待放在綠豆的身上,「曾經有一陣子我們看綠豆,怎麼看都不順眼,」夫妻倆後來察覺到這一點,「因為我們也曾經是被看不順眼的那個。」

明明是同一個孩子,當老二出生以後,爸媽看待老大的眼光就變了,期待他要多分擔一些。趙介亭認為,爸媽必須調整自己的心態,「爸媽很容易把老大看得過大,可能才3、4歲,你卻期待他有10歲的成熟度,要分享、要很乖,還要會照顧弟妹;另一方面,大人卻把弟弟妹妹看得很小,就算已經長大,還是把他當小孩。」

做法2 帶孩子「單獨約會」

很多時候孩子認為父母偏心,是因為感受不到父母的在乎和重視。趙介亭因此安排夫妻倆和一個孩子的「單獨約會」,第一次他們帶綠豆單獨約會,沿途他不停地問「弟弟在哪裡?他在幹嘛?」沒一會就吵著要回家了。回家後,忍不住跟弟弟說「真希望你也一起去。」趙介亭說:「孩子和爸媽單獨約會,發現爸媽其實很重視自己,就不會想跟弟弟衝突了。」

除了帶孩子單獨約會之外,更多的情況是,爸媽各帶一個孩子行動,甚至是去同一個地方、走不同的路線。例如:在東京迪士尼,兄弟倆想坐不同的遊樂設施,於是決議2組人分開行動,之後再愉快地會合。「其實不需要太執著於全家非得一起行動,若手足爭執,不如暫時分開,後面反而更順。」

趙介亭會刻意地讓孩子有機會為家庭做出貢獻,例如:每周採買家庭用品的行程,一次帶一個孩子去,綠豆會問粉圓「有沒有什麼想買的,我幫你買。」下次再交換。

做法3 直呼孩子的名字,不稱哥哥、弟弟

在趙介亭家,他們不叫綠豆「哥哥」、不叫粉圓「弟弟」,而是直接稱呼名字。

趙介亭指出,出生的排行(出生序)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特質以及手足互動方式,尤其是大人常會灌輸「大的就是要照顧小的,小的要聽大的」的觀念。他認識一對雙胞胎姐弟,兩人出生相差不到1分鐘,弟弟常耍賴、愛生氣,姐姐很包容他;有一次兩人突發其想,交換身份一周,弟弟當哥哥之後竟然會照顧人,也不會耍賴生氣了,十分神奇。

趙介亭全家因此開會討論這個問題,兩個孩子都很支持,粉圓從來都不想當弟弟,綠豆也覺得不當哥哥很好。於是,從綠豆5歲起,他們就直接稱呼對方名字了。

做法4 追求權利(rights)的平等,而不是形式上的公平

阿德勒心理學的重要概念之一為民主平等,認為人生而平等,應該獲得同樣的尊重。

絕大多數的親子關係多為上對下,爸媽掌握權力(power)。阿德勒講求的是權利(rights)平等,例如:兄弟兩人都有單獨約會,約會行程不需要一樣;召開家庭會議時,每個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若無法達成共識,就「輪流」執行各自的想法,這次哥哥先、下次就換弟弟先,不用猜拳或丟硬幣的方式決定。

趙介亭指出,「平等」和「公平」是不一樣的,「當爸媽愈在意公平,孩子愈容易覺得不公平,或是容易流於形式上的公平,『你有的,我也要有』。」

趙介亭指出,手足間年齡的差距,這是改變不了的事實,爸媽怎麼做都不可能公平。「有趣的是,當老大的都想要變小,老二想要變大,」趙介亭鼓勵粉圓接納當下的自己,不用急著想玩超齡的玩具或遊戲,再2年你一定也會玩到這些東西。

做法5 持續地對孩子言「愛」

除了在行動上,努力帶給孩子「平等且尊重」的價值感之外,趙介亭夫妻倆也刻意地「說」,不斷地告訴2個孩子:「我們對你們的愛是一樣的,在哪些事情上平等地對待你們、對你們一視同仁。但我們也理解、接納你們還是會覺得不公平。」

趙介亭指出,「和孩子溝通的重點在於,理解他的感受,而不是否定他的感受,指責他不能認為爸媽偏心。」

手足關係不會長大後自動變好

有些爸媽以為,手足之間的關係會隨著孩子長大而變好。趙介亭接觸過許多的家庭案例:「手足衝突問題若不改善,很可能持續惡化,甚至長大後不相往來。」

趙介亭發現,10歲以下的手足關係,只要父母願意做出改變、調整自己的心態,孩子間的相處就能獲得明顯改善,不會有太大的衝突。但若是青春期以後的孩子,除了父母改變之外,孩子本身也需要「鬆動」,才能夠改善問題。

阿德勒心理學有一個「早年回憶」技巧,可以和孩子聊聊一想到手足的畫面是什麼,談談他當時的感受是什麼,而後再往下、談他當時的需求是什麼,是否有什麼需求被剝奪了。

趙介亭強調,孩子可能會有很多負面情緒,像是抱怨爸媽的關注變少、自己的東西都被迫分享、只要小的一哭就害自己被打罵等等,「當孩子把不舒服的情緒倒出來,爸媽能做的就是承接、接受,因為這些都是過去你沒有處理、一直壓著的問題。如果父母願意的話,甚至可以向孩子道歉。」

趙介亭曾對2個孩子道歉,「當年爸爸以為那樣的教養方式是最好的,不知道打罵小孩、『連坐』的處罰方式是有副作用的,現在我知道那樣是不好的,我跟你們道歉。」

自2010年開始學習阿德勒心理學,當綠豆12歲、進入青春期之後,趙介亭明顯感受到正向教養方式所帶來的效果。

比起一般青少年的手足衝突常愈演愈烈,綠豆、粉圓的感情反而愈來愈好。過去幾年,兄弟倆發生爭執,會把兩人的問題帶到家庭會議上,爸爸協助他們討論、解決問題;如今,他們兩人自己很快就能處理。

趙介亭笑說:「他們後來發現有手足真的很不錯,可以一起打電動,有很多的聊天話題,有時他們倆聊的,大人根本聽不懂,只有他們才懂得。」

趙介亭很欣慰:「這表示我們一定是有做對一些事情!」經過8年時間,一家4口共同建構出很穩定的家庭平等關係,2個孩子完全理解他們是平等的,彼此成為對方最好的伴!

照片:未來Family資料照/張志成攝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加入《未來Family》好友!看更多內容!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