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一台好農機可以挽救一個產業!田雲生鑽研農機32年,以赤子之心打造「農業大玩具」獲獎

上下游新聞市集

發布於 2022年06月30日12:20 • 上下游News&Market
一台好農機可以挽救一個產業!田雲生鑽研農機32年,以赤子之心打造「農業大玩具」獲獎

總是掛著燦爛笑容,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作物環境課長田雲生鑽研農機32年,卻仍懷著赤子之心,不斷研發針對各式作物的大大小小農機。農機能讓農民務農更輕鬆、更省力,對他來說,研發農機的過程猶如做「大玩具」般有趣,先觀察農民生產方式後,找出最費力環節,接著設計機械、讓農民試用,透過農民「直白」的回饋,再改善到讓農民喜歡或愛用,就能帶給他滿滿成就感。

田雲生研究成果豐碩,累積有31項專利及24項技術轉移,他十多年前研發的甜椒溫室內的升降作業機至今仍廣受農民喜愛,近期還研發出芋頭苗耕種機,讓芋頭農可以坐著種田、人力需求減半,獲得國家發明創作獎。擁有專業及服務熱忱的田雲生今年榮獲第46屆全國十大農業專家,即便屆臨退休,他仍馬不停蹄,正在研發花菜採收機,希望未來能再造福更多農民。

臺中區農改場研究員田雲生,鑽研農機32年,今年榮獲全國十大農業專家(攝影/林怡均)
臺中區農改場研究員田雲生,鑽研農機32年,今年榮獲全國十大農業專家(攝影/林怡均)

台北眷村小孩,因農機黏在農村

田雲生親切健談又熱情,即使對初見面的人,也毫無距離感。活力十足的他,完全看不出來現已61歲。從小在台北眷村長大,考進中興大學農機系,他才第一次接觸農田、農人。雖然台語說得不怎麼流利,但一腳踏進農機的世界,田雲生慢慢從中找到樂趣,「研發其實就是天馬行空,把任何不可能組合起來解決問題」,1989年來到臺中區農改場,跟著前輩一起研發或改良各式農機。

農機的設計核心概念是「仿生」,田雲生說明,以耕耘機為例,就是在模仿牛耕犁的動作,因此設計者就要將牛耕犁的動作一步一步分析來製作機械。相較於牛,耕耘機不會有勞累或是情緒問題,可維持高效率運轉,不過數十年前台灣從美國引進一台耕耘機,要價要兩萬元,「以當時物價來說,都快可以買一棟房子了」,為讓台灣農民用得起,國內的農機產業才開始發展。

相較於國外,台灣農機產業起步甚晚。田雲生表示,美國國土幅員遼闊,農人擁有土地面積大,因此多發展大型農機,且農機業者可能還會製作別的產業所需機器,盈餘會有一定比例用於研發;相形之下,台灣耕地面積小而破碎,農機業者多為中小規模,需求也多為小型農機,營業收入並不足以支持農機研發,所以台灣的農機研發多半依賴農業試驗研究人員及大專院校學者。

費時費工的問題優先解決,研發農機不能「客製化」

一台農機從無到有至少要歷經兩、三年研發改良,第一步便是「農民許願」。田雲生分析,台灣農產品小而多樣,「說真的,如果每個都需要研發,那我們不休息也做不完」,農改場內作物育種、病蟲害防治人員最常和農民接觸,輔導過程中會蒐集到不少問題,一一歸納後,費時又費人力的問題就會排到優先順位。

一旦瞄準問題,下一步便是實地觀察農民的栽培管理模式。以甜椒為例,過去最讓農民困擾的是採收,因為室內種植的甜椒,成熟時一株高約3公尺,高處作業對農民來說移動不便且非常危險,田雲生觀察到此狀況後,決定研發一台「升降作業機」。

首先要做的是「雛形機」,再反覆試用及改良。田雲生表示,機械開發首要考量使用者,農民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因此機器必須好操作,甜椒植株高約3公尺,農民身高加上手長約1.8至2公尺,機器高約40公分,農民踩上作業台,作業台可抬高80公分,如此一來,農民便能輕鬆摘到甜椒。此作業台除了能上下升降,也能水平移動,讓採收完甜椒的農民不必辛苦搬著作物集運。

田雲生為了甜椒開發出升降作業機,至今已有十餘年,此機器廣受好評,已賣出超過300部,年年都有人詢問,且不限於甜椒作物。他透露,開發農機最大忌諱是「客製化」,一台機器開發出來最好能夠廣泛使用,而非侷限在特定品項,即便此機台最初是因甜椒而開發,能夠便利在高處採收及移動的特性,也讓別的作物生產者能受惠,此外,價格也不能讓農民負擔太重。

為了幫助採收甜椒而研發的升降作業機至今仍廣受好評(攝影/林怡均)
為了幫助採收甜椒而研發的升降作業機至今仍廣受好評(攝影/林怡均)

研發芋苗種植機,開啟芋頭產業機械化時代

田雲生眾多研發成果中,有一項對台灣農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芋苗種植機。此機器前方為曳引機,後方有架子、旋轉式夾苗盤及座位。一位工人在前駕駛曳引機,兩位作業員坐在後方,便可拿取芋頭苗、以苗盤夾住,機械在前進過程就會種下一排排整齊的芋頭苗。

這個突破性的發明,讓種植芋頭有了機械化的可能。參與研發過程的大甲芋頭產銷班班長紀文雄表示,芋頭傳統種植到採收都是人力操作,但大甲地區的芋頭田區都不小,動輒一甲地起跳,以一甲地來說,種芋頭苗至少需要七位工人,快則一天半,慢則兩天才能種完,農民要忍受寒冷天氣走在水裡種芋頭苗,但現在農業缺工問題嚴重,種植到採收都面臨人力不足的窘境。

芋頭農的缺工困擾透過民代轉達給田雲生,他便到田間查看,並參考農試所的番薯種植機改良。研發過程中,芋頭田區因有許多石頭而崎嶇不平,芋頭苗無法順利入土,紀文雄反映後,田雲生便在曳引機下方加上能夠開溝的金屬片,問題便順利解決。

附掛式芋苗種植機前方是曳引機為動力(照片來源/臺中區農改場)
附掛式芋苗種植機前方是曳引機為動力(照片來源/臺中區農改場)

一台好農機,可能挽救一個產業

同樣一甲地,芋苗種植機只需三人操作,且快則一天、慢則一天半便能種完。紀文雄便是第一個買入機械的芋頭農,他表示,此機器的研發對芋頭農來說意義重大,對芋頭產業更是一道曙光,芋頭產業本來因缺工而有萎縮危機,有了機械輔助,資深農民種植更輕鬆,青農也比較願意投入。雖然目前買機器的農民還不多,但他認為之後一定會慢慢普及。

一台芋苗種植機約46萬左右,紀文雄表示,這金額對農民來說不是小數目,產地農民多在觀望,現在添購芋苗種植機是產銷班一起使用,攤提下來壓力就變小了,長遠來說,對芋頭產業的貢獻絕對超過成本。

研究員用心研發一台農機,有可能挽救一個產業。紀文雄觀察,田雲生不但認真,且對農民非常照顧,經常專程開車到田區了解農民問題,不放過任何用農機改善生產的可能性。

推廣農機比研發更耗時,不斷改良更貼近農民

芋苗種植機榮獲國家發明創作獎銀牌,同樣獲得獎項青睞的還有番茄苗嫁接輔助機,該機器屬於輔助工具機,作業員只需將嫁接材料放上,機器便會自動且精準的接上。嫁接輔助機目前正在推廣中,田雲生表示,機械從推廣到接受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推廣時間往往比研發時間還長,後續會持續辦理多場觀摩會活動,今年就會與業者辦理媒合會來做推廣、協助農業轉型。

另一項推廣中的成果還有蔬菜種植機,農民只需將杯盤放入轉盤、推著機械順著溝行走,機械便能在兩旁種下整齊的蔬菜苗,農民不再需要彎腰下苗、減少職業傷害。「要讓農民完全滿意很難,因為人總是會希望好還要更好」,他表示,機械不見得能適應每個人的種植方式,有時也要教導農民如何使用機械、調整栽培方式,接下來會將蔬菜種植機持續改良,並與業界一同改良、研發其他電動式機器。

田雲生研發出的農機還有:蕎麥脫殼機、蘭花碎石介質分離處理機等,目前都慢慢從研究室進入田間應用。他表示,看到農民喜歡農機、更省力省工,作為研發者就非常有成就感。

農民只需推著蔬菜種植機行走,將盆苗放入機器,無需彎腰,機器便會自動在田間種菜(攝影/林怡均)
農民只需推著蔬菜種植機行走,將盆苗放入機器,無需彎腰,機器便會自動在田間種菜(攝影/林怡均)

農機就是大玩具,鞠躬盡瘁終生不悔

臺中區農改場的農機大樓是田雲生最厚實的彈藥庫,裡面有著無數器材及開發中的機械,農機研發團隊們每天認真研究。走進這棟大樓時,田雲生的雙眼特別閃亮,現在身兼作物環境課長的他要分出一部分心力來處理行政業務,但他特別懷念過去能專注研發農機的時光,「這裡啊,就像是一屋子的大玩具,研發的時候很幸福呢!」

田雲生目前正和研究團隊一起研發花菜採收機。他表示,高麗菜產銷失衡問題常常上演,農政單位鼓勵農民轉作青花菜,但青花菜種植到採收都比高麗菜費力且耗工,因此需要機械輔助,有了機械,農民轉作的生產門檻才會降低。

今年已61歲的他再過幾年就要退休,問他是否會希望一定要在退休前研發完成?田雲生淡淡一笑說:「我不敢保證,但盡力而為。」即便是到公務生涯最後一刻,他都會堅持數十年來的認真完成工作,縱使不是自己完成,也有新一代農機研究人員接力,如同他當初從前輩手中接棒一樣。

田雲生懷著赤子之心研究農機,工作崗位上的每一天都兢兢業業(攝影/林怡均)
田雲生懷著赤子之心研究農機,工作崗位上的每一天都兢兢業業(攝影/林怡均)

延伸閱讀:

「黑手農民」正流行!自己的農機自己修,小型農機班掀風潮,拿回務農主導權

老頑童陳光輝點「機」成金,披戰袍奔波教農機,貢獻農村幫農無悔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