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傳統文化的氣候危機 媽祖遶境發高燒、鹿港老街淹大水、鄒族神花不開花

願景工程基金會

發布於 2023年07月12日03:16 • 採訪/孫文臨,影像/孫文臨,數位暨社群運營/李昱萱,視覺設計/ 陳靖宜,網頁製作/孫文臨、陳靖宜,監製/羅國俊、張正、梁玉芳

氣候變遷正在威脅著各國重要觀光地景:「水都」威尼斯今年遭遇嚴重乾旱,連運河都乾涸;海水不斷升溫,澳洲大堡礁珊瑚面臨白化死亡危機。面對氣候危機,台灣的文化地景也遭受衝擊,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發現,歷史悠久的大甲媽祖遶境、鹿港老街的歷史建築、阿里山鄒族部落傳統祭典,數百年歷史的傳統,都可能因為氣候變遷而遭受挑戰。

曾多次跟著媽祖腳蹤遶境的醫護人員發現,這幾年因遶境沒有下雨,高溫炎熱造成的「熱傷害」如影隨形,這是200年歷史首見對信徒健康的大考驗。阿里山鄒族部落戰祭中重要的神花「金草蘭」,也因為山上冬季溫度升高,而漸漸凋零…….

1.全球暖化熱傷害:大甲媽祖遶境高溫狂飆40度 熱到快往生

近年的媽祖遶境不斷傳出有民眾熱昏送醫的新聞,遶境期間發生熱中暑、熱衰竭、熱痙攣的傷患數量,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依照聯合國IPCC的預估升溫趨勢推估,若無積極減碳,到2050年媽祖遶境的路線升溫會達6度,如果又遇上晴朗炎熱的天氣,體感溫度可能高達40度以上,參與遶進的民眾不僅是揮汗如雨,更面臨危險等級的熱傷害。

醫師陳進益曾協助遶境緊急醫療照護,他告訴綠色和平,由於連續四年媽祖遶境期間都沒有下雨降溫,遶境路線的溫度都超過30度,就觀察到遶境期間發生熱中暑、熱衰竭、熱痙攣的傷患數量,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張皪心表示,近年的媽祖遶境不斷傳出有民眾熱昏送醫的新聞,「雖然升溫未必會影響信徒參與遶境的虔誠心願,但可能會大幅增加遶境民眾中暑的風險。」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張皪心指出,歷年氣象資料顯示,大甲媽祖遶境的進香路線自1988年至今升溫將近3度。依照聯合國IPCC的預估升溫趨勢推估,若無積極減碳,到2050年遶境的路線升溫會達6度,如果又遇上晴朗炎熱的天氣,體感溫度可能高達40度以上,參與遶進的民眾不僅是揮汗如雨,更是面臨危險等級的熱傷害。

依照氣候模型推估,2050年大甲媽祖遶境路線的氣溫可能升溫6度以上。圖表來源/綠色和平
依照氣候模型推估,2050年大甲媽祖遶境路線的氣溫可能升溫6度以上。圖表來源/綠色和平

台中大甲媽祖遶境被譽為是世界三大宗教慶典之一,與教廷梵蒂岡耶誕彌撒、沙烏地阿拉伯聖城麥加朝覲齊名,不僅是每年的宗教盛事,更是台灣最多人參與的文化活動,估計今年參與大甲媽祖遶境盛事的民眾合計高達300萬人,是我國珍貴的重要民俗文化遺產。

根據文化部資料,大甲媽祖遶境的歷史可追溯到19世紀初的清朝時期,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每年都吸引數十萬海內外的民眾到台灣共襄盛舉。大甲媽祖每年農曆三月舉行「遶境進香」活動,眾人以徒步方式跟隨媽祖走上9天8夜,沿途經過台中、彰化、雲林、嘉義等地,來回約340公里。

然而,走過200多年歷史、風雨無阻的大甲媽祖遶境正面臨新的嚴苛考驗,不是幫派圍事、不是信仰衝突、也不是政治攻防,而是全球暖化、氣候變遷。

對策
陳進益也說,未來在全球暖化之下,可以預期遶境的熱傷害患者會愈來愈多,特別是上午十點到下午兩點,陽光直射,會是熱傷害的高峰期;隨著熱傷害風險升高,遶境等大型活動的醫療配置須更完善,參與遶境的民眾不僅要注意防曬,更要量力而為,適時休息。

2.氣候變遷久旱不雨:阿里山鄒族部落神花不長、春筍不生

傳統神話中的神花「金草蘭」扮演祭儀重要角色,是神聖珍貴的重要植物。
「受氣候影響,現在的金草蘭葉子也變得稀疏、不漂亮了。」這幾年冬天低溫不夠冷,現在野外的神花愈來愈稀少,甚至要到離部落更遠的深山才找得到,受氣候變遷衝擊的不僅是金草蘭的生長,更是鄒族文化的存續。

同樣受全球暖化衝擊的傳統文化,還有嘉義阿里山鄒族部落的「戰祭」(mayasvi,也稱凱旋祭)。根據特富野部落(Hosa no Tfuya)的傳統習俗,戰祭會在每年2至3月間舉行,祈求戰神庇佑勇士、拔除厄運。傳統神話中的神花「金草蘭」扮演重要角色,長老形容「對鄒族人來說神花就是神的祝福」,是神聖珍貴的重要植物。

族人會將金蘭草放上部落中央的「會所」屋頂;參與戰祭的鄒族男子也會在皮帽別上金草蘭的葉子,讓神靈得以辨認此乃鄒族人。

綠色和平訪問了特富野部落的長老高德生,依照鄒族古訓,神花金草蘭不能人工種植,必須到野外尋找採摘,而且在採集上也有許多規矩,例如必須在儀式舉行的當天凌晨日出以前,由頭目家族帶領神花家族 成員前往採摘,採摘後萬萬不可落地。

金草蘭是鄒人憑藉得到神的祝福的重要植物。圖/莊信然提供
金草蘭是鄒人憑藉得到神的祝福的重要植物。圖/莊信然提供

野生的金草蘭多生長在海拔800到1800公尺暖溫帶氣候,冬季要夠冷,大約12度以下,才會誘使金草蘭準備開花、形成花苞,大約在春季3月開花。高德生說,由於這幾年冬天低溫不夠冷,有些金草蘭就不開花了,需要往海拔更高的深山去找。

分析阿里山氣象測站歷年每月最低溫資料,可以看出過去十年來,秋冬季的最低溫逐漸升高。綠色和平以氣候模型推估,在不積極減碳的情境下,到了2050年,阿里山測站的11月平均溫度將從現今的12~14度升高到14-16度。

受氣候變遷衝擊的不僅是金草蘭的生長,更是鄒族文化的存續。

高德生說,現在野外的神花愈來愈稀少,甚至要到離部落更遠的深山才找得到,族人不得不打破祖訓,提前入山尋找,在戰祭前放到部落外圍,待祭典開始時再拿進部落使用,「受氣候影響,現在的金草蘭葉子也變得稀疏、不漂亮了。」

受到全球暖化衝擊,阿里山鄒族的神花「金草蘭」生長狀況愈來愈差。圖表來源/綠色和平
受到全球暖化衝擊,阿里山鄒族的神花「金草蘭」生長狀況愈來愈差。圖表來源/綠色和平

氣候變遷不僅迫使鄒族部落的傳統祭儀改變,也衝擊鄒族族人的生計。張皪心指出,竹筍與咖啡是阿里山原住民的主要農作物,近年受到乾旱影響,竹筍的產量減少超過一半,部落有七成的族人收成受到影響,有部分族人因此改種咖啡,卻也同樣受乾旱影響而無法開花結果。

高德生說,在過去,每年是三月春雨季節都是部落採收竹筍最忙碌的時後,每天一大清早族人就開始整理竹園、準備割竹筍去市場賣,但這幾年因為春雨沒來,常常都沒有動靜,對族人生計影響很大。

此外,綠色和平報告提到,鄒族族人的傳統房屋建材與工序亦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高德生說,過去族人慣用支撐力高的建材五節芒(haengu)撐起幾十噸的屋頂;但近年發現,原本枝繁葉茂的五節芒葉量減少、覆蓋性變差,族人只好改以質地較細的白茅(veiyo)取代。「但是原本隨處可見的白茅,這幾年也數量銳減,不僅還要跑到海邊去找,甚至有一次還找不夠,要去跟屏東訂購。」

原本依賴自然生態就能自給自足的部落生活,卻因為氣溫變化,不得不改弦更張。加劇的氣候變遷又將把傳統帶往怎樣不可知的境地?

對策
張皪心指出,原住民部落是面對氣候危機的第一線,面對的不僅僅是偶爾的乾旱、土石流等天災衝擊,生活習俗與文化祭儀也會受到影響,政府應主動盤點全國各地原住民部落面臨的極端氣候風險,並依照衝擊規模的優先順序展開應對工作。

鹿港天后宮近年常因豪大雨排水不及而發生淹水的狀況。攝影/孫文臨
鹿港天后宮近年常因豪大雨排水不及而發生淹水的狀況。攝影/孫文臨

3.海平面上升:11年淹7次 鹿港小鎮居民練習與水患共存

媽祖廟的香爐底座加高了、廟門有水淹過的痕跡;鹿港老街上的商家和民宅不僅都有明顯加高,內部的家具和商品也都用水泥磚加高,連門邊也都準備了擋水板,隨時都能派上用場。氣候變遷使暴雨等極端氣候災害愈來愈頻繁,沿海低窪地帶更是首當其衝,鹿港老街和建築也面臨淹沒危機。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街道 鹿港的漁村 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

羅大佑一首〈鹿港小鎮〉紅遍全球,讓大家都認識了鹿港,其實鹿港原本不是「小鎮」,而是台灣第一個由漢人開發的「城市」。1784年清朝選在此地開港通商,是當時台灣中部主要港口之一,商賈雲集、繁華一時,直到後來因港口航道淤積而漸漸沒落,所幸鹿港小鎮保留了當年的歷史風貌,讓台灣兩百多年的近代史能宛如河沙一般聚積在鹿港的街頭巷尾之間,成為一個活的歷史文化古鎮。

走進古色古香的鹿港老街彷彿走入時空隧道,一窺台灣歷史演替與記憶傳承。大宅門外的「半邊井」,是當年豪門與平民共用井水、敦親睦鄰的美德,如今半邊井的井水雖已乾涸,先人的智慧卻長存人心;鹿港天后宮的香火鼎盛,門上的神祇雖被歷史斑駁,卻不減莊嚴,兩百多年來無數信徒都站在天公爐前相同的位子,低頭默禱著生老病死。

然而,如果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媽祖廟的香爐底座加高了、廟門有水淹過的痕跡;鹿港老街上的商家和民宅不僅都有明顯加高,內部的家具和商品也都用水泥磚加高,連門邊也都準備了擋水板,隨時都能派上用場。氣候變遷使暴雨等極端氣候災害愈來愈頻繁,沿海低窪地帶更是首當其衝,鹿港老街和建築也面臨淹沒危機。

鹿港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魏秀娟移居鹿港25年,她的商店就開在鹿港老街最低窪的區域,淹水已是家常便飯,店內的冰箱、商品、古物、文宣資料等物品,全部都用空心磚架高50公分以上,就怕隨時又要淹水,「雖然這些空心磚很醜,但這是鹿港居民與水患共存不得不的妥協,我們已經淹怕了。」她無奈地說。

魏秀娟說,鹿港地勢低窪本來就容易淹水,但近年來的淹水頻率愈來愈高。從2012年到2023年,11年間就發生7次淹水,有時候一年會淹兩次,「今年4月20日更是一天淹兩次,早上六點淹一次退了,雨卻繼續下,八點又淹一次。」她說,這幾年政府還有在鹿港老街周圍加裝抽水機、設立滯洪池,「我們以為不會淹了,但還是很難抵擋氣候變遷帶來的暴雨災害。」

魏秀娟拿出這幾年淹水的照片一一細數鹿港每回淹水的情況,幾乎都發生在四月到八月的春夏梅雨季節,在滿潮時候更容易淹,「如果凌晨時大豪雨下超過2個小時,我們大家就都不敢睡了。如果半邊井有水,那就是要淹水了;如果公會堂前的廣場也淹,那代表淹水要兩個小時才會退。」照片中的鹿港老街淹成水都威尼斯,這幾年鹿港居民早已訓練出與水共存的經驗值。

鹿港古蹟的觀光亮點「半邊井」,因井的一邊在住家圍牆內、另一邊在牆外而得名。是居民判斷淹水的重要線索。圖/綠色和平提供
鹿港古蹟的觀光亮點「半邊井」,因井的一邊在住家圍牆內、另一邊在牆外而得名。是居民判斷淹水的重要線索。圖/綠色和平提供
鹿港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魏秀娟,今年四月強降雨導致鹿港老街水淹到膝蓋。圖/綠色和平提供
鹿港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魏秀娟,今年四月強降雨導致鹿港老街水淹到膝蓋。圖/綠色和平提供
鹿水草堂內部淹水情況。圖/綠色和平提供
鹿水草堂內部淹水情況。圖/綠色和平提供

「淹水後要馬上清理,不然整個屋子都是臭的,因為古宅窗戶少、不通風,淹一小時就要花一整天去清理,生意都不能做了。」魏秀娟說,每回淹水一間店少則損失幾萬元、多則損十幾萬元,整條街上百家商店,經濟損失相當可觀。相較之下,政府給的淹水補助才5000元,而且還要提出室內淹水50公分的證明,「沒什麼人會去申請。」

綠色和平表示,政府耗資六千多萬元在鹿港溪旁建置了文開抽水站,抽水能力每9分鐘可以抽走一個游泳池的水量,但這仍難擋極端氣候的暴雨。根據氣象局估計,只要日雨量達80毫米(mm) ,低窪地區就容易積淹水。

綠色和平以氣候模型推估,在不積極減碳的情境下,鹿港地區單日降雨超過80mm的日數,可能從現在的每年2~4日增加到每年4~6日,淹水機率增加一倍,甚至可能會發生單日降雨350mm的大豪雨。

對策
張皪心呼籲,政府除了依賴加設抽水站或民眾家戶自發的防洪措施外,必須全面規劃「防洪都市計畫」,包含蓄洪池與排水管路的規劃,同時推動預警、疏散、避難及社區自主的防災概念,並納入智慧防汛的網路科技,提升氣象預報和預警能力。
綠色和平也提到,過去房屋保險多是住宅火險或失竊險,但因應極端氣候災害,政府可以鼓勵保險業者提出淹水保險,回應民眾的需求。

4.海平面上升:蚵寮村不再養蚵、南鯤鯓代天府淹成孤島

根據氣候模型推估,在不積極減碳的情境下,未來十年海平面上升加上颱風可能引起的風暴潮,對西部沿海居民造成淹水風險,南鯤鯓代天府本身雖因地勢加高不會被海水淹溢,但周遭低窪地區都已受災。

氣候變遷導致海平面上升、極端強降雨,台灣西南部沿海地帶的低窪居民首當其衝,連神明也只能獨善其身。台南北門區的「南鯤鯓代天府」不僅是台灣重要的王爺信仰地標,更被世界知名的米其林旅遊指南選為三星級景點,而代天府所在地的蚵寮里,是受海平面上升影響衝擊最嚴重的區域之一。

事實上,位於急水溪出海口的南鯤鯓代天府建廟以來,已與海潮搏鬥數回,依據代天府的建廟歷史,19世紀初,原址在南鯤鯓海汕的代天府遭海水侵襲破壞,最後選在地勢較高的現址重建。1917年急水溪氾濫,危及代天府的萬善堂,隔年有「萬人築堤」大工程。

此外,綠色和平指出,在1920年代奠定廟宇當今規模的關鍵工程,乃至1960年代萬善堂的修建,廟方皆採取「不動爐位,增高擴寬」的工程原則,也因應當地出海口地勢低窪而持續把代天府的地基墊高,「然而,即使持續把堤防增高,若仍無積極減碳,可能仍很難抵擋未來的氣候危機。」

綠色和平表示,雖然過去地方政府陸續興建防洪排水設施,但2018年8月的水患,數日強降雨仍造成鄉里淹水高度達一公尺。根據氣候模型推估,在不積極減碳的情境下,未來十年海平面上升加上颱風可能引起的風暴潮,南鯤鯓代天府本身雖因地勢加高不會被海水淹溢,但周遭低窪地區都已受災,整個蚵寮村幾乎都有積淹水的風險。

位於臺南市北門區的南鯤鯓代天府四周地勢低窪。圖/綠色和平提供
位於臺南市北門區的南鯤鯓代天府四周地勢低窪。圖/綠色和平提供
綠色和平依照氣候模型推估,台南沿海地帶受海平面上升及風暴潮影響水患風險升高。圖表來源/綠色和平
綠色和平依照氣候模型推估,台南沿海地帶受海平面上升及風暴潮影響水患風險升高。圖表來源/綠色和平

在蚵寮居住超過將近70年的洪昆旺說,當地之所以稱為「蚵寮」是因為以前這裡有很多人在養「青蚵」,「跟現在吊蚵不同,古早時候的人是去削竹子,上端夾住蚵苗,下端削尖插入潟湖的泥地裡,因為潟湖很淺,所以竹子大概20公分就可以了。」因此通常是要退潮時才能去插青蚵,漲潮海水就會把蚵苗淹過。

然而,昆旺伯說,後來當地的潟湖一塊一塊漸漸消失、被填平蓋成馬路和停車場,再加上人口外流及環境變遷等因素,海平面不斷上升也使得傳統養蚵技術被淘汰,當地的養蚵業便逐漸沒落,如今在蚵寮里已不見蚵寮,僅存其名。

蚵寮的居民不養蚵後,改作養殖魚塭,陸續養過虱目魚、草蝦、粉蟯等水產維持生計,而養殖漁業最重水質,只要遇到下大雨或海水淹過堤防,幾乎都損失慘重。「賠掉幾百萬都有可能。」昆旺伯指著堤防說,隨著海平面上升及地層下陷,海邊的堤防也愈蓋愈高,他有生以來已經加高過三次,「也只能這樣,不然還能怎麼辦?」

台灣西部沿海地帶地勢低窪,面對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首當其衝。圖為嘉義布袋一處墳墓已沉入水中。攝影/孫文臨
台灣西部沿海地帶地勢低窪,面對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首當其衝。圖為嘉義布袋一處墳墓已沉入水中。攝影/孫文臨

對策
綠色和平呼籲,總統候選人必須提出氣候政策與決心,打造多元綠能,發展海洋能、地熱、氫能及儲能設施,加速減碳。並且從建築、交通、就業、大型活動等生活層面,建立大眾易親近的氣候與淨零資訊平台,讓氣候調適不要淪為口號,而是能落實到民眾日常生活中。同時保護生物多樣性及自然碳匯,減緩氣候危機帶來的衝擊。

下一個十年是台灣面對氣候危機的關鍵,未來會有更多傳統文化與歷史建築被氣候變遷破壞,或是這些珍貴的歷史記憶能能被保留給下一代,端看我們這一代接下來十年能不能拿出決心,加速淨零碳排並落實氣候調適措施。若無加速氣候行動的速步,未來不只是這四個文化場景會改變,可能會有更多傳統文化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

文末文字:吃飯也排碳?出一張嘴真的可以救地球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